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慧慧 《前沿》2013,(4):123-125
熟语是每个民族都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作为译者不仅要融人这种文化,更要传承这种文化。在翻译中,能否对该熟语所带有的文化特色做出恰当的处理,关键是在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之间找到平衡点,采用合适的翻译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归化、异化的利弊,并从熟语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举例、对比讲述两种翻译方法的使用,指出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对于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交流来说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书的核心,"道"的理解和翻译成为译者无法回避的难题。由于《道德经》诞生于两千多年前,无论是汉语语内翻译还是汉语同其他语言之间的语际翻译,都存在理解和阐释上的困难。根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理论模式,在语际翻译中,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语言上的距离以及语内翻译中时间上的距离,使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3.
张磊 《前沿》2011,(24):175-177
广告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活动,翻译需要考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和消费心理。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弗米尔的"目的论"的观点,强调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语中广告的文化取向策略应该是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我们翻译广告应在坚持一般性翻译原则的同时,采取灵活的策略,使翻译的广告具有推销能力、增加译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角度谈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源语广告的读者;另一方面又担任目的语广告的创造者。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以及目的语国家或地区商品广告法、商标法等的制约,从而引发创造性叛逆。对于广告翻译而言,这种创造性叛逆是以实现广告翻译的预期目的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5.
语篇系统分析法:文化定势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崛起的交互社会语言学对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内容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人际交际 ,人际交际通过语篇系统得到实现。实利主义语篇系统在西方各类公司中普遍使用 ,这类语篇系统的意识形态、社会化、语篇形式和面子系统的研究可揭示出被认可的语篇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语篇系统分析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跨文化交际 ,从而帮助人们突破文化定势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回顾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翻译方面的研究,前人的研究确有不足之处。从语言顺应论的动态观,可以审视译文对各种语境的顺应程度。不同的文本顺应各种语境的程度有强弱之分,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应该先对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境差异程度进行权衡,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顺应。  相似文献   

7.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重霄 《人民论坛》2011,(9):196-197
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媒介,其方法的采用至为关键。归化与异化的融合是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实践中不能对一种方法单纯地应用或一味地放弃,而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地选择或综合运用,克服两种方法各自的缺陷,使译文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媒介,其方法的采用至为关键。归化与异化的融合是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实践中不能对一种方法单纯地应用或一味地放弃,而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地选择或综合运用,克服两种方法各自的缺陷,使译文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实施合理的话语转换,实现异质文化之间的良性交流与互动,是实现中华文化更好更快走出去的重要因素。深刻认识中外文化传统习俗、语言交流习惯和文化消费心理的差异,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国家文化安全,需要在系统了解国外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中国话语的合理转换与创新。进行合理的话语转换,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国际化处理、艺术化演绎和现代化传递,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遵循,以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为重要平台,以跨文化交流的文化翻译为关键环节,以高层次对外文化交流队伍为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段丽杰 《前沿》2010,(13):191-193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商标语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形式,象征着某个企业或者特定的产品。随着商品跨区域跨文化销售现象的增多,如何将商标语以符合目的语文化的形式翻译出来,不但涉及了商品的销售运作这个经济现象,而且也是颇具研究价值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密切相连的领域切入,从以语言为依托的文化,以及以文化为背景的语言的视角探讨若干对于商标语的翻译案例。  相似文献   

13.
田文菡  张枫 《前沿》2010,(14):176-178
公示语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和名片。一个城市的公示语翻译是这个城市开放程度、国际化程度和整体素质的体现,因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具体分析,透视了中国城市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中西文化间的冲突,这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和重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知己知彼,顺利交流。  相似文献   

15.
薛岩  祖利军 《青年论坛》2008,1(3):137-140,110
人们一般认为科技语言具有共性特征,不论是在同一语言内部还是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科技语篇都具有同一性,不受认知差异的限制。这是客观主义科学观的看法。认知的经验主义则认为,人在客观世界里的经验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表现在翻译上则是不同的概念体系所表达的科技概念可能会不对等。但人类共同具备的概念能力却能使交流得以进行。这就是认知视域下的科技翻译观。  相似文献   

16.
王丽梅  戴宏图 《求索》2011,(5):98-100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精神信仰(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三大问题始终都是人类社会所要面对的永恒话题,并且根据对他们的不同认识与理解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模式。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先从这几个关系去解读,进而了解他们在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些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翻译的基础,电影片名的不同体现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必须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比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在电影片名中的表现,努力探索在进行电影片名翻译时应选择的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适合译入语观众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杨晨 《传承》2009,(22):156-157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19.
邹艳菁 《前沿》2014,(3):206-207
在跨文化新闻传播语境中,新闻语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文化背景差异,跨文化因素介入了新闻语篇理解过程。本文从文化、语言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层次挖掘跨文化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内涵,并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基于传播学的传播效果理论(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和新闻语篇分析方法(以梵·迪克的新闻理解框架为主),对新闻语篇理解进行了跨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读者俱乐部     
编辑者语: 安徽肢残人李卫东来信,要求翻译一件邮品上的盲文。经《盲人月刊》副编审苗雨生翻译,辨认出“人类”一词,后四方盲文无法翻译。可能是抄写错误。 有人曾提过疑问,错误还能美丽吗?通过李卫东的来信和苗编辑的回答,我觉得错误也是一种美丽。正是这个错误,才使其他类别的残疾人对盲人的文字有了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