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凸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著名中国女翻译家朱虹对中国女性文学和翻译有着杰出的贡献,值得特别关注。她在翻译中的主体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翻译的理解和对译作的选择上,而在翻译实践中她采用了“创造性叛逆”来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梁黎  何军 《前沿》2014,(11):215-218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翻译强调翻译家的“创造性叛逆”。本文以贝娄的小说Humboldt’s Gift为例,根据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从文化过滤的层面来分析翻译中的具体事例,以说明文学翻译中的“叛逆”,也就是说,由于受本土文化的限制,译者如何对原文进行歪曲、增减、渗透等,从而导致原著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4.
冯正斌 《前沿》2010,(10):136-138,155
本文借助"目的论"及接受理论,通过对变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影响其主体性发挥的目标语读者及译者自身素质等因素的系统论述,得出译者主体性在变译中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为此,译者在变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及读者的接受力,而且要提高自身翻译能力,采用灵活的变通手段和变译方法,在译前与读者达成共识,译后与读者达成共鸣。  相似文献   

5.
张磊 《前沿》2011,(24):175-177
广告翻译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活动,翻译需要考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和消费心理。功能派翻译理论中,弗米尔的"目的论"的观点,强调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语中广告的文化取向策略应该是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我们翻译广告应在坚持一般性翻译原则的同时,采取灵活的策略,使翻译的广告具有推销能力、增加译文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英文商标的过程中,译者常常将它们处理成读起来有洋味儿的中文汉字组合。这种方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的结合运用语义翻译,在保留英文商标的语音特点同时,展现其源语的独特韵味;另一方面,令译文又能准确地传达重要的导购信息于消费者,促使其购买产品,是为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7.
李慧慧 《前沿》2013,(4):123-125
熟语是每个民族都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作为译者不仅要融人这种文化,更要传承这种文化。在翻译中,能否对该熟语所带有的文化特色做出恰当的处理,关键是在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之间找到平衡点,采用合适的翻译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归化、异化的利弊,并从熟语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举例、对比讲述两种翻译方法的使用,指出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对于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交流来说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晓雪 《前沿》2010,(18):174-176
广告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极为明确的交流活动,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主动性和中心地位,对广告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广告翻译中,译者既要尽量满足译文读者的心理和审美情趣的期待,又要时刻关照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和语言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其中的翻译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考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选择翻译策略。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强调了目的论在非文学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权力话语、文化哲学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的有关理论为依托,从宏观角度分析跨文化交流中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介及其所受的文化影响;初步认为文化环境包括道德伦理、意识形态、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格局、文学的引入在目标语文学及其文化中的地位及译者的文化态度和目的等都制约着译介过程,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权力话语制约下选择和重写的过程;当前顺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异化策略理应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意象的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译者从源语意象塔的整合到目标语意象塔重建的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可细分为整体内化,传情解意和变通创象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共同决定意象传递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书的核心,"道"的理解和翻译成为译者无法回避的难题。由于《道德经》诞生于两千多年前,无论是汉语语内翻译还是汉语同其他语言之间的语际翻译,都存在理解和阐释上的困难。根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理论模式,在语际翻译中,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语言上的距离以及语内翻译中时间上的距离,使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3.
回顾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翻译方面的研究,前人的研究确有不足之处。从语言顺应论的动态观,可以审视译文对各种语境的顺应程度。不同的文本顺应各种语境的程度有强弱之分,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应该先对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境差异程度进行权衡,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顺应。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广告作为一种应用学说,它本身就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性。广告中的商标翻译应力求表达准确,达意。本文指出,商标翻译的准确性不在于是一种一一对应的词意、句意的转换,而是在于把握其不同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在商标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要反映出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已越来越频繁而又广泛地参与到与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和交流中。在中国与其它国际和地区的交流中,口译在帮助交流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演讲者和目的语听众之间的桥梁的角色参与到整个交流活动中来。本文以法国著名翻译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创立的释意派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的口译稿,来探讨一下释意派理论对口译技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译者"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过程,以及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过程,这种适应和选择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时,为传达这些词特有的文化内涵,译者至少需要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选择与转换,才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社会批判意识较为显著的一部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侵蚀。本文选取伊文。金的译本RickshawBoy进行分析。该译本产生于不同于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时代背景之下,其结局的改写尤其引人注目。从翻译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该译本中出现这样的改写现象源自一定的语篇意图。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会体现作者的语篇意图,也会体现不同译者的语篇意图。本文通过运用语篇意图的理论来分析这个英译本中结尾的改写现象。  相似文献   

19.
滑溜词避免直接陈述,给人以真实、实在的印象,但仔细推敲,却什么也没说,其特点受到商家的青睐。滑溜词有其形成的原因及独特的功能,从而在广告语中频繁地使用。英汉广告中的滑溜词,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层面对英汉广告中的滑溜词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弄清英汉广告中滑溜词的异同点,以此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实现理想的广告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0.
廖亦斌  时建侠 《传承》2009,(14):110-111
不规范的英译公示语既不能方便境外游客参观游览,有效地发挥公示语的各种功能,甚至有损于景区乃至国家的形象。行政监督管理需要完善和加强,译者需要用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旅游景区公示语的文本特点,应用功能以及英语公示语的文体特点,采用"照搬""借鉴""谨慎创译"等一系列翻译手段和措施,进一步规范旅游景区的英译公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