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借鉴两大法系代表国家的刑法典关于隐私相关权利的保护制度,我国刑法第四章"侵害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应在现有条款基础上增加"非法窃听或监视罪"、"侵犯私人计算机数据信息罪"两个罪名,并对相关个罪进行整合,形成刑事立法上的"侵害隐私相关权利的犯罪"体系。从立法现状、立法土壤、伦理基础和刑法效益四个方面可以论证我国建立隐私相关权利刑事保护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联合国人权宪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精神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协调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刑事司法"与"和谐"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关联.和谐社会必然是崇尚法治的社会,必然是公民个人权利有保障、国家权力受约束、社会秩序井然、刑事司法公正得到实现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3.
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传统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延伸和发展。新闻自由权的权利主体包括新闻媒体和公民。天赋人权是一切人权理念的真谛,自然权利是新闻自由权最原始的权利基础;人性尊严是新闻自由作为个体性权利基础;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民主权利则演绎的是公民及媒体对监督政府而产生的制度性权利基础。  相似文献   

4.
遗弃罪刍议     
我国 1979年刑法将遗弃罪规定为侵犯婚姻、家庭的犯罪 ,据此规定 ,我国刑法学界均认为遗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在家庭中的受抚养的权利。 1997年刑法修订以后 ,遗弃罪已经归类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 ,而众多学者仍然认为该罪是侵犯婚姻、家庭的犯罪。应从本质上进行理解遗弃罪的本质是对生命、健康的侵犯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解决司法实践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减少由于法律理解不当即带来的司法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刑事犯罪是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和经济发展,侵犯国家、集体、个人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犯罪。刑事犯罪活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隐蔽性 各种刑事犯罪,一般说来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是由刑事  相似文献   

6.
论医疗事故罪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事故罪应归入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为宜 ;医疗事故罪的主体 ,除卫生技术人员外 ,还应包括医疗机构中其他负有为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益而必须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义务的人员 ;医疗事故罪的主观方面不应包括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7.
从裁判文书网有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判决中可以看出,对公开的公民个人信息定位,违法所得范围认定,以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下游犯罪的罪数关系,是实务界仍存有分歧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开的个人信息应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对象,受到刑法保护;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所得不应当扣除成本;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下游犯罪属于牵连犯,但应当例外地予以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8.
一般意义上的公民资格包括平等的公民身份、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公共精神五个方面。平等公民身份维持着国家的公共认同,公民权利是公民在市场、社会和政治领域得到平等对待和个体发展的基础,政治权利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确保权利发展的基础,社会权利是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公共精神以公民责任为核心。这五个方面通过公民参与为国家的制度建构和政治认同提供连续性支持。  相似文献   

9.
权利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寻找他们的权利,正是公民的相关诉求使媒体走入公共领域并于此域中形成公共舆论。公共舆论作为公民政治权利之一是宪法和法律确定、赋予并加以保护的,其存在对发挥警察权力的功效有着积极的作用。权利和权力理论是政治学的重要理论,而警察权力与公共舆论正是这一理论的外化。警察权力面对公共舆论应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浙江虐童案可知,家庭关系外的虐待行为同样产生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虐童案不能适用寻衅滋事罪,从处断上也不能适用虐待罪。婚姻家庭类犯罪应当脱离婚姻家庭关系这一刑法客体对其的束缚,顺应1997年《刑法》修改的潮流,将婚姻家庭类犯罪扩大至"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广义上的同类客体之中。  相似文献   

11.
遗弃罪是传统型的犯罪,随着社会观念与人际关系的变迁,遗弃罪的客体也发生了变化。新刑法将遗弃罪从旧刑法中的妨害婚姻、家庭罪调整至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这一章中。这一调整使遗弃罪的客体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即从妨害家庭的犯罪变为对公民生命、健康的犯罪。国外关于遗弃罪的相关规定比较具体,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刑法典修订以后,遗弃罪从妨害婚姻、家庭罪调整至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中.新刑法典规定的遗弃罪,无论是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还是从社会实践来看,已不宜再将其理解为仅仅在家庭成员之间,而应理解为具有广义扶养义务的公民之间的犯罪.因而,对遗弃罪的若干犯罪构成要件应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司法权是掌握对公民生杀予夺大权的国家权力,诉权是人权的司法最终救济性权利,是人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我国司法权对人权的侵犯的现象,给予人权以司法保障就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公民表达权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民表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由法律确认,受法律保障和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公开发表、传递思想、意见、主张、观点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或侵犯的权利.依法保障公民表达权,对扩大公民民主权利,建设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初步形成保障公民表达权的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主制度、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公民表达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设立侵犯公民隐私权罪之我见梁晓明一、有我国设立侵犯公民隐私权罪的必要性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赋予个人、企业以及各种机构、组织平等地参与竞争的权力。要保证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化、竞争的平等性,不仅需要良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环境,而且还需要...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章中新增加了两个新罪名,即第249条规定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第250条规定的“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这一新的规定表明我国立法者在运用刑法手段调整民族关系方面又迈了一步,  相似文献   

17.
为避免法益概念的抽象化并充分发挥法益限制处罚的机能,在已确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法益为个人信息权的前提下还应将之具体化。在民法编纂背景下,基于刑民一体化视角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并结合《民法总则》第111条的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是个人信息权中的信息自决权。分析欧美两大模式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源头,个人信息的使用体现出信息主体的意志力,具有赋权效果,以信息自决权作为该罪法益可突出个人信息权在理论源头上与人的尊严和自由密切相关性。基于民法要扩张刑法要谦抑的理念,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保护的也不是等同于民事权利的个人信息权,而是其中最重要的权利即个人信息自决权;以信息自决权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正是对刑法一般性的自我决定权的丰富和发展,并能充分发挥刑法保护公民自由等个人法益之机能。信息自决权司法实践中具有甄别值得处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机能。  相似文献   

18.
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呈高发、多发态势,犯罪手法不断翻新.司法实践中本罪的认定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认识分歧,如仅有手机号码的信息是否属于公民个人信息、批量信息来源不明时能否认定为非法获取、向下属或者同案犯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是否属于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公开商业类信息所涉个人信息是否应予以排除等等.建议结合公民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特点和规律、刑事立法本意以及刑事犯罪的基本理论等方面探寻上述争议问题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遗弃罪的法益在旧刑法时代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现行刑法已把遗弃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法益的变更必然导致遗弃罪的外延和内涵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重新对其解释,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1、按照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管辖的分工的规定,人民检察院管辖“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对于涉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