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俄罗斯IT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相关政策法律支持下和在人才资源丰富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成为俄罗斯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领域之一,其对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俄在IT的潜力及发展前景完全符合中国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的战略。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俄罗斯在IT领域的合作正在进一步密切,而且将有机会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2.
刘锋  朱显平 《东北亚论坛》2013,(5):55-63,128,129
俄罗斯不仅开发利用丰富的国内能源资源,而且十分重视开拓海外资源,积极推动和鼓励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近年来,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回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俄罗斯能源企业加紧开拓海外资源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力。其外向型能源发展战略日臻成熟。在国家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以大型能源企业组成的俄罗斯能源海外扩展的骨干力量。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能源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能源企业对海外经营进行了调整。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的整合调整以及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俄罗斯的"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机遇。俄罗斯的能源外向型发展战略中的国家作用将进一步强化,能源企业的海外扩展将增加新的内容。未来,中俄的能源合作不仅局限于两国之间,而且将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领域。只有进一步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国际比较视角探讨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重点剖析影响其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变化.简言之,中俄两国均立足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尽管二者的要素禀赋截然不同.在比较优势战略下,俄罗斯原材料工业超常发展,但显然关于"畸形化"和"荷兰病"的断语与担忧没有得到实际数据的有力支持.相反,伴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俄罗斯基础设施产业以及高新技术领域甚至出现了超越能源原材料产业领先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和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国,俄罗斯在国际气候协议谈判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自从梅德韦杰夫总统上任以来,俄罗斯政府一改过去的冷漠态度,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表现出积极的政治姿态,被国际社会解读为俄罗斯的气候政策出现了惊人的转型。分析俄罗斯气候政策转型的各种驱动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影响,对研究未来国际气候体制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国际竞争以及国际国内市场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受到重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为谋求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发展,纷纷推行职业教育改革。俄罗斯政府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改革,为保证俄罗斯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从前苏联延袭的职业教育弊端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和与社会相适应的一系列改革。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及教训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俄罗斯的信息产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俄罗斯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充分利用其商机,将有利于我国信息产业淘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两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与双边贸易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俄罗斯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对较为平稳,表现出激进式转型中的稳定性对外开放特征;虽然中国已经是俄罗斯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但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俄双边贸易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明显高于对中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俄罗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三大产业的竞争力均较弱,抵御外来威胁的能力较差,因而俄罗斯产业安全度总体评价"较差"。生产要素的安全状况与产业安全状况密切相关,俄罗斯的资源安全状况最好,劳动力安全状况最差,资金安全状况、技术安全状况和市场安全状况一般,这使俄罗斯的产业安全总体始终处于不安全状态,从而对俄罗斯的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边陲,这决定了其在国内经贸中的不利地位。黑龙江省要想将不利的"边缘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只能依靠对俄罗斯市场的开拓。而多年来俄罗斯市场所表现出的不稳定性一直困扰着双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双方贸易需求强度的差异、俄罗斯的大国情结及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和俄方推进双方经贸发展的中坚力量的缺失。为此,我们提出以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来推动对俄经贸稳定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作为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反映的是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整合国内媒体资源,组建了对外传播航母,尤其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的创建,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不同于西方国家媒体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俄罗斯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被动局面。俄罗斯媒体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表现,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不满,导致俄罗斯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领域展开了激烈较量,美国对RT电视台的制裁和打压,充分展现出两国媒体国际传播博弈的激烈程度。本文通过分析美俄两国围绕RT电视台在媒体国际传播博弈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归纳出媒体国际传播博弈的本质和特点以及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市场经济模式的演进路径是由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转入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今后,俄罗斯将延续现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而在某些方面愈来愈向"中国模式"靠拢.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有效性及国际影响力;二是中俄两国人民的思想理念有相同之处,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进程中,有利于彼此沟通思想和交流经验.俄罗斯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如大多数经济转轨国家一样,俄罗斯饱受国际金融危机之苦,深受国际金融危机之害。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并由此导致的严重经济衰退,一方面暴露了俄罗斯经济自身的脆弱性和对外部市场的严重依赖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俄罗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盲目追求金融自由化、过早过快开放金融市场所造成的后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的严重影响和冲击,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千方百计化解危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俄罗斯采取了重振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使经济不断呈现向好态势。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是中国对俄贸易的重要省份,也是中国对俄贸易口岸最多的省份.独特的地缘优势,密切了黑龙江省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每年大量进口俄罗斯的各类资源运往全国各地.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源的价格变化往往会引发国内的市场波动,建立必要的资源储备是平衡市场的最佳方式.特别是重要战略资源,关系国计民生,有必要建设储备功能齐全、科学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初 ,俄罗斯开始以激进改革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 ,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国有企业的强制性私有化改造。到 1999年初 ,俄罗斯共建立股份公司 2 80 0 0多家 ,其中私有化企业超过 2 30 0 0家。俄罗斯非国有经济已占GDP的 72 %。通过大规模的私有化 ,俄罗斯已初步建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结构。但俄罗斯的私有化并未形成有效率的企业制度结构 ,其企业制度及其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这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 ,对俄罗斯新型企业治理模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对我国企业改革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普京强化中央政权旨在治理进而复兴国家.说他要把俄罗斯拖回苏联纯属牵强附会.甚至别有居心。普京选择和推行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国情.少不了适当的宏观调控.因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市场经济。普京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服从于重振大国地位目标.谈不上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构成威胁。普京脱颖而出,是俄罗斯的历史选择,也反映了一个大国久经磨难之后呼唤能人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6.
中俄农业台作前景广阔——中俄农业十大互补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两国农业具有广泛的互补性:(1)俄土地资源丰富,中国人均土地资源较少;(2)俄出现人口危机,农业劳动力资源匮乏,中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3)俄近期是中国农机产品的广阔市场;(4)中国将长期进口俄罗斯钾肥;(5)明日的俄罗斯可能成为中国的粮仓;(6)俄将是中国园艺产品的长期市场;(7)俄是中国传统的茶叶市场;(8)俄将是中国猪肉和禽肉的主要出口市场;(9)中国将是俄罗斯牛肉和乳制品的主要出口市场;(10)中俄双方农业科技各具优势,互补互利,加强合作,可促进两国农业经济共同繁荣。中俄农业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和美好的合作前景。目前中俄农业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因素,但是只要中俄双方都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大局着想,从中俄睦邻世代友好的长远利益着想,这些问题都会在不断合作与理解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A conventional opinion is that Russia is trying to destroy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Russia indeed defies it, but also justifies its foreign policy with the liberal order’s normative frameworks and reproaches the West for not standing up to these norms. Moreover, Moscow does not present any alternative vision. Russia complains about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liberal order: sovereignty vs. intervention, pluralism vs. universality, US hegemony vs.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lthough it also exploits these contradictions. In fact Russia demands an adjustment of the liberal order rather than its eradication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classified as a neorevisionist power. Two elements underlie Russia’s at times aggressive foreign policy conduct. The first one, its feeling of being ill-accommodated in the present order, predefines the direction of the policy. The second, the prioritisation of foreign policy over domestic reforms, explains the intensity of Russian discontent and its occasional aggressive manifestations. Russia’s domestic consensus regarding its foreign policy, including views on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facilitates this aggressiveness. Three policy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cknowledging that Russia uses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opens up possibilities for dialogue and an eventual overcoming of the crisis; the survival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liberal order depends on its embrace of all major players, including Russia, and hence, the need for some adjustments to the order itself; and finally such adjustments presuppose Russia’s readiness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eformed)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相似文献   

18.
透视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俄罗斯经济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油价暴跌使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面对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风暴,俄罗斯政府不断采取救市措施,伴随着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和全球实体经济步入衰退,俄罗斯政府推出了大规模反危机计划。但是,对俄罗斯政府来说,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惯性还没有停止,大规模反危机计划还有待实施,因此2009年的俄罗斯经济陷入了严重衰退。对俄罗斯政府来说,产业结构的弊端严重制约俄罗斯经济走出危机,反危机任重道远,挑战和机遇并存,俄罗斯经济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9.
杨雷 《东北亚论坛》2021,30(1):115-126
中俄所提出的两大倡议分别代表了各自在国际制度竞争有所加剧背景下的本国利益需求。二者都以拓宽欧亚经济合作渠道为首要目标,但是它们在原则、方向、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是相互关系的不利因素。为了协调国际规则的制定,中俄确定对接两大倡议。一方面,中俄两国希望通过制度合作制衡美国霸权;另一方面,中俄在欧亚地区的一致性和冲突性并存,双方需要一个协调关系的制度框架。中俄两国既有以制度合作在国际体系层面应对美国压力的意图,也希望在地区范围内协调彼此关系。两大倡议的对接将增强国际社会新兴力量在国际制度体系构建和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化解中俄双方潜在的矛盾,推动欧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various possibilities in the evolving global gas market by constructing game-theoretical models involving the major players: Russia and Qatar exporting gas to the Asia-Pacific and Europe, respectively. We explore a series of hypothetical scenarios based on competitive and collusive settings for the Asia-Pacific LNG market and based on Qatar’s export route to the European gas market. The scenarios that are examined are (1) Russia as the follower and Qatar as the leader in a Stackelberg game; (2) Russia and Qatar as Cournot competitors; (3) collabor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Qatar as bilateral monopolies; (4) Qatar exporting gas to European borders; (5) Qatar exporting gas to the last transit country; and (6) Qatar transporting gas to the Turkish border under a multi-pricing scheme. Demand is estimated under each scenario to simulate the respective export volumes, prices and quantities, and profit in each scenario. By exploring these market interactions, we find that it is essential for Russia to strike a deal with Qatar in the Asian market and accelerate their gas production in order to compete as an LNG market leader. Russia is likely to benefit more if it can link with Qatar to act as a monopoly on their segmental demand curve. On the other hand, Qatar’s profit is expected to be higher under the scenario when Qatar sells all the gas to the last transit country as the sole demand point instead of passing through transit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