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论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中国特色”梁守德国际政治学,是一门从政治角度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科。广义讲,称大学科,泛指国际政治的理论、历史与现状,包括全球学和地区学。狭义讲,称小科学,分支学科,单指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学科,即综合性、系统性、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教学论是关于教与学的理论。它对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李秉德教授作为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中国化、现代教学论学科体系建立、教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以及教学论学科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卓著,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学科体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主流国际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在思潮方面主要有“共产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第三条道路”、“主权理论”;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治理理论”、“国际社会理论”、“国际机制论”、“多边主义”、“现实主义”、“世界秩序新论”;在政策方面主要有“人权外交”、“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这些不同方面揭示了各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预示着未来国际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白明华 《外交评论》2013,30(5):102-112
国际河流概念的演进经历了从国际河流强调"自由航行"到国际水道强调"可通航"和"有商业价值",再到国际流域强调跨国水资源的全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过程。跨国水资源利用的学说也经历了从"绝对领土主权论"、"绝对领土完整论"到限制领土主权论、沿岸国共同体论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淡化主权的迹象明显。国际水法理论的发展培育了国际合作精神,有助于实体法律规则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作为关于大学教学改革的认识、实践和评价的一般方法的系统的观点与理论,大学教学改革方法论是大学人对大学教学改革该如何启动、如何实施与推进以及如何评价与改进等系列问题所作的哲学思考与战略构想。就其价值旨趣而言,大学教学改革方法论应然具有统一性、严谨性、权变性和前瞻性等特征。大学教学改革方法论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哲学基础,以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为其一般科学基础,以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为其具体学科基础。大学教学改革方法论主要由整体论、协调论、中观论以及媒介论等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6.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公共性"一直缺乏得到广泛认同的解释。在国外研究者看来,"公""私"有何异同?何为公共性?应当如何评价公共性?目前,国外关于公私界分主要有通约论、二分论和多维度论等观点;关于公共性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有产权公共性、维度公共性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等理论;颇具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有Bozeman的公共性三维测度模型、Antonsen的公共性评价量表和Cresswell的公共价值评估框架等。  相似文献   

7.
苏姗.斯特兰奇是英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她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把世界权力分为“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并从安全、生产、金融、知识四个基本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中的权力结构。结构权力分析法克服了现实主义权力论解释国际政治权力的缺陷,是对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的一大超越。因而,对斯特兰奇“结构性权力”论的研究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国制衡行为:争论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丰 《外交评论》2010,27(1):111-125
单极国际格局使均势理论的核心议题发生转变,即由一种传统上研究均势状态的国际政治理论,转向一种研究制衡行为的外交政策理论。本文旨在考察围绕制衡行为展开的学术讨论,梳理并评析竞争性的理论解释。从既有研究侧重的角度来看,有关制衡行为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制衡行为生成,权力制衡论、威胁制衡论和利益制衡论分别为三种代表性理论;其二是研究制衡行为缺位,分别有权力差距、集体行动、国内政治、规范和认同论等解释。总体看来,对于这一普遍现象,大多数研究路径给出了特定性解释。尽管对特定案例的解释有助于理解普遍现象,但是,只有找到具有普遍性的变量和因果关系,才能发展出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关于领导权威来源的问题,现代西方学界形成了制度权威论、情景权威论、权威接受论、职能权威论、四元权威论和知识权威论等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各有其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对其审美性质、类型特征、创造法则和基本范式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阐述,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了传统美学本质论、学科论和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创造性地建构了真正具有全方位视野和完整体系的审美形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因其较强的解释力,近年来成为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拥有了众多追随者,形成了模因研究的主张派;但同时也有来自很多领域不同的声音,怀疑模因论的学科地位与科学性,形成了反对派.两派就模因研究展开热烈的学术论战与对话,主要聚焦于模因的概念、模因的传播机制、模因论的学科地位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这场学术论战是模因研究发展的生命之源,有力推动了模因研究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有四个分支学科,首先是经济哲学学科。这一学科是在科学维度和人学维度相统一的实践论硬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发端于旧中国、探索于建国后、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其反思中。它的学术成就是:阐明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运动的根本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证法的规律论,建立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论证了规律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经济决策论。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以国际视角深刻认识时代特征,敏锐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引领当今时代发展的时代观主张。胡锦涛时代观是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深刻变革论是其基石,和谐世界论、共同发展论、共担责任论、积极参与论是这一理论的四根重要支柱。胡锦涛的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决当今全球性政治、经济难题,处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于20世纪中叶产生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而成为横断学科,习惯上称为“老三论”。又把以后相继出现的同类学科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称为“新三论”。实际上在新老三论之外还存在着混沌学、超循环等数种横断学科,形成以一个横断学科群。它们的形成已经在各门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增加了认识上的新层次,并作为中介对两端进行双向联结。其整体性思维方法在我国正逐步引入各门具体学科和实践活动中,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问题并不在于某一横断学科本身,而是引进使用者抓住…  相似文献   

15.
燕国材学术思想的精髓,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对“教育学与心理学契合点的追根溯源”。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他提出或倡导的理论观点有素质教育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人本论、学生主体论、心理内化论、心理教育论等。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IN结合论、心理规律论、心理状态论、智能独立论、智力五因素论、心理发展论、德智统一论、情知交融论等。在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方面,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也提出了“七阶段”论的学习模式、“四阶段”论的德育模式、“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方法等。这些理论观点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心理学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利益观念以及对国家利益的研究古已有之,其重要性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国际关系学科成立之初,理想主义学派秉持国际利益和谐论.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国际危机的发生使传统现实主义学派对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拆穿了其理论逻辑的虚假性,并进而突出了权力概念之于国家利益的至关重要性.不过在具体观点相区别的同时,两派在方法论上又具有某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杨闯 《外交评论》2004,(4):22-29
本文主要论述外交决策理论的内涵、冷战后亟待解决的国际秩序论和中国应该选择和平发展安全合作的外交战略。文章认为,外交决策理论应回答世界格局、世界主要矛盾、国家定位与国家核心利益等问题。冷战后世界向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冷战后世界两大主题没有变,但和平与发展的内容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南北关系问题。中国的周边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的国家定位应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台湾问题都属中国的核心利益。当前应建设中国关于国际秩序的理论和中国外交战略理论。中国的外交战略宜提出“和平、安全、发展、合作”为好。  相似文献   

18.
苗红妮 《外交评论》2007,(1):102-106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足发展,西方国际政治学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极其重要而相对复杂的知识谱系。王逸舟教授新近出版的《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对这门学科做出了一种较为清晰的全景式探索。本书重点揭示了学科的多元化发展轨迹,强调了一些本源性思考的学科意义,点明了主流理论自我更新的能力,并适当介绍了研究方法、未来发展趋向等内容。本书真实反映了作者与西方众多理论巨人之间的直接对话,是一个指引读者系统而准确地理解西方国际政治学的航标。  相似文献   

19.
孙吉胜 《外交评论》2013,30(1):12-29
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借鉴其他学科而不断经历理论突破。由于语言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建构性等特点,它一直在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一个要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建构主义等"后"理论针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与语言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国际政治语言学可以围绕语言在学理和政策层面继续深入。学理研究主要包括围绕语言拓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视域、话语理论与实践研究,语言、文化、思维与国家行为之关系研究等维度。政策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战略与国家外语能力、话语建设、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研究等方面。国际政治语言学不仅会继续丰富国际关系领域的跨学科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外交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从中国宪政运动和宪政思想的历史背景、剧烈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和行政法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三个方面对行政法理论基础这个带有浓烈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命题价值给予全面阐释,对政府法治论的立论基础、核心思想、实证基础及今后发展趋势等作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其意义在于立足本土、关注现实;学科融合、多维视野;博采众长、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