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易县龙兴观《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幢》刻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是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唐玄宗御注道德经》碑刻。我们以此为底本,对《唐玄宗御注道德经》(简称《御注》)的多义词进行了初步探索。《御注》中出现的多义词数量可观,相比《道德经》原文,《御注》中的多义词出现了很多新的义位。这些多义词不同义位的出现可以从词在句中所属的句法成分、不同句法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及词在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环境等角度获得解释。从语言的社会性原则看,玄宗《御注》中的许多训释并不科学,这一方面是由他个人的"理解"所致,一方面则与玄宗的语言学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3.
王荣敏 《青年论坛》2008,(5):125-129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在理欲关系上是非争鸣。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理”与“欲”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欲而逾矩”、“以礼节欲”等思想,不仅是后世“理欲之辩”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人贪欲过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美学思想蔡靖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①其隐居之后所作“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老子》,乃为阐发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而作,可以说是春秋时代兴于楚地的道家思潮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里的“新思想”是比“新理念”“新战略”更具有涵盖性、包容性、通透性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包括“新理念”和“新战略”,“新理念”和“新战略”都是“新思想”的不同体现。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表述新一届党中央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其存在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黄老帛书》的主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卷和乙卷本。乙卷本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学术界研究认为,它们是史称黄老学派的可靠研究资料,故称《黄老帛书》。本文对其主要思想作些分析。 一、帛书关于道、天和理的思想 关于“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讲得不明确。帛书对老子“道”的观念进行了改造。在帛书中,“道”首先是指气,是气的原始的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7.
渊源于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历经约2000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确立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之一。文章通过对一事不再理原则性质的分析,提出以“禁止双重危险”为基础,构建我国刑事诉讼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相异的地方,应该说,这正是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9.
“一事不再理”应成为民诉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事不再理”是许多国家公认的一项民事诉讼原则,它起源于罗马法。并通过“诉权消耗”理论及“裁判权消耗”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其理论架构。一般认为.“一事不再理”是指裁判机构已作出生效裁判的同一纠纷.当事人不能再提请裁判机构重新裁判,裁判机构亦不能再行受理当事人的申请而重新裁判。依照“一事不再理”原则,裁判生效后,针对同一纠纷,当事人的诉权已用尽.裁判机构的裁判权亦消耗完毕。“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确立,有助于维护生效裁判的权威。建立稳定的社会生活关系,也符合民事诉讼两大基本价值目标——公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儒、墨、法、阴阳诸家学派之长,“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淮南子·要略》,以下凡引本书,只注篇名),不仅蕴含着对于天地自然的深邃认识和治国安民的宝贵启示,而且提出了颇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管理,管理,“管”后要“理”,“管”后不“理”,会出问题。只“管”不“理”古已有之,“大禹治水”就是一例。鲧用堵截之法.未平水患。被舜处死于羽山。禹用疏导之法。治水成功,深得百姓感激。父子二人同是治水,但结果迥异。鲧被处死就是因为只“堵”不“疏”,即有“管”无“理”。而现如今,有些管理者没有吸取历史教训,还犯此类错误,当部属犯有过失时,往往暴跳如雷,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不讲理,不梳理,严厉批评一顿就不管不问.这势必会给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管理受阻,甚至事故频发。  相似文献   

12.
马于军 《求索》2007,(7):55-57
在韦伯理论中,“卡理斯玛”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因而充满歧义和使用混乱的概念。要对它这些多元内涵进行分类,并厘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回到其发生学本义中。从其起源及发展来看,该概念有三种基本的意义:“个人品质(能力)”,“社会革命力量”及“法理的根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神圣性和不稳定性。其目的与手段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并发展为“卡理斯玛悖论”。  相似文献   

13.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坛》2013,(3):42-43
顾功耘在《法学》2013年第1期载文《宪法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定位反思》认为,应使宪法法律能够在治国理政中发挥应有的效能。首先,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律法至上,究竟谁至上?唯有坚持充法法律至上,才是正确选择。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法律至上,是指治国理政的行为准则和纠纷裁判的依据和标准问题,已经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置于其中。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如果没有内化为宪法法律规范的话,并不能直接作为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亲民”是《大学》中的重要范畴,也属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之列。王阳明依据《大学》阐释“亲民”的仁政民本意义,其哲学理论也内涵着对“亲民”的前提性批判,即“心即理也”是“亲民”的哲学根基,“知行合一”是“亲民”的人格依据,而“致良知”则是实现“亲民”理想的工夫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79,载本刊2005年第5期)80.达巷党人日:“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注“达巷党”:“巷党”即里巷,(《译注》第93页)“达”是里巷的名称。“执”,从事(于)。译达巷党有人说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学术界围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形态的定位和意义、鲜明特征和逻辑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发表了大量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可以发现: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形态定位、理论渊源和重大意义、是否构成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等问题的研究已基本达到共识。但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基本特征、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等问题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徐保风 《桂海论丛》2005,21(2):25-27
《老子》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具体说来,“无为”、“贵柔”、“不争”是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大国者下流”的军事外交思想、“不以兵强天下”的和平主张和“以丧礼处之”的军事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军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今天,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景民 《人民论坛》2014,(11):194-198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新与发展,其产生和形成是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思想起点依据学说、思想形式内容学说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中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诠释.  相似文献   

20.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它是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故又称“黄老之治”。老子曰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就是说 ,明古之理 ,可以治今之事。[1] 今天 ,我们研究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 ,并借鉴蕴涵其中的现代管理意识与领导方法 ,对于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 ,提高现代领导水平和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启迪性。一、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所谓“黄老之学”是指战国时期形成的道家学说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 ,既讲道也讲法 ;“老”指老子学说。它是以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