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鹏 《今日民族》2011,(7):21-23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即哀牢山和蒙乐山的中间地区。在当地哈尼村寨,村落不只是自然的聚落,更是能够给村民提供安全保障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
个案研究展示了一个叫居都的仡佬族村寨的现存婚姻状况及其形成、发展过程。认为居都仡佬族婚姻是基本严格的族内婚姻、严格的地缘性婚姻以及衍生的近亲婚姻。这种婚姻状态,与仡佬族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湖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起步较早,工作成效显著,村寨自然生态得以保护,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彰显,和谐文明氛围不断增强.其经验为: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建设中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三者必须协同发展;政府重视、学者支持、村民热情参与是村寨建设成败的关键;特色建构型村寨虽然部分与历史文化真实不尽一致,但在村寨保护与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向业容  刘雷 《人民论坛》2015,(8):192-194
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研究汉羌山地村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基于汉羌山地村寨文化的现状,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汉羌山地村寨文化传承的策略与有效途径。以期解决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遭遇异地的石头是哈尼族民俗旅游村箐口村遭遇发展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从建寨时就存在的石头是建构村寨社会文化空间的见证,这些石头因为在时间上具有始源意义而具有神圣性。用于建造家屋以及引导丢失的魂魄回归村寨的"阿南南"的石头,因为与建构圣洁的家屋空间和村寨空间相关联,而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村民的世界中,村寨不仅是实体性的而且也是观念性的存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用异地出产的石头来装饰打造民俗旅游村,从实质上讲是用美学清场的区隔办法来规制旅游。忽视村寨空间原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空间建构,就是一种文化僭越。对物的解读及对其分类的追问,是针对映射了人—人关系的人—物关系的文化阐释。物不仅是客观对象,而且还是在人与物发生的关系中使整个世界"站出"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贵州苗族村寨凝聚着我国少数民族古老文化结晶,却经济落后,处于地理劣势,并逐渐被盲目的旅游业所侵占,本土文化缺失。从苗族历史发展和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先民所具有的文化生态意识是超前的,并发现贵州苗族村寨风景园林文化生态特点与生态意识变迁规律,为将来保护与规划少数民族古村寨提供帮助,同时在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村寨更新规划中建立理论依据,最终让苗族文化生态和苗族村寨重现光芒。  相似文献   

7.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村寨传统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文章阐述了侗族村寨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与文化蕴含,说明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指出了侗族村寨建筑风格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尤其是在中国西南地区,通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大量的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在拥有庞大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也面临商业开发、旅游发展过度导致的外文化入侵和本民族文化断层等问题。对黔东南西江村和摆贝村的村寨文化现状进行对比,并分析造成两个村寨发展差异性的原因,以探求村寨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不同民族对应着不同的文化体系,各民族的分区居住或共同杂居形成了文化层面上的民族文化分区。民族文化区的划分明确了民族村寨的文化归属,同时也带来了统一文化区内村寨旅游开发如何避免同质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破解,可以以民族文化区对应的文化体系为背景,在此基础上,找准各村寨不同的旅游定位,强化村寨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文化开发上建立共识,与其他文化区内或区外的村寨协同发展,以此来推动民族村寨旅游各自不同的特色发展,并确保民族文化区中文化借助旅游路径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傣族祭寨神仪式期间,傣族人物理的现实时空进入宗教的神圣时空,使村寨形成一个封闭的神圣空间。相对于村寨空间,寨神居住的寨神林空间在宗教体验上则更具神圣性。祭寨神仪式空间把佛和寨外排除在外,寨神林把寨内的女性排除在外。村寨内外、寨神林内外的空间安排,反映了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充分体现了集体表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元阳的哈尼梯田在2013年被列为世界遗产,遗产区范围很大,有82个村寨。这么大的遗产,如何保护,是多方面临的问题。在该遗产保护中,森林、水系、村寨、梯田是最基础的四个要素,而村寨保护又是其中难点,尤其是当地民居——蘑菇房的保护非常困难。2015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良文深入元阳地区,对当地村寨中的蘑菇房进行内部改造实验,这种在原有房屋建筑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景观是侗族村寨文化景观构成的重要部分,是侗族村寨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黔东南州大利侗寨的实地调研,在分析其水景观特征要素的基础之上,分别从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两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发现了黔东南州侗族村寨水环境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当传统侗寨发展与更新时对于水环境景观的保护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云南省以创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契机,有力地推动了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云南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认识不到位、目标不统一、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社会参与不足、民族文化彰显不够等问题。因此,从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目标、完善发展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工作管理、引导社会参与、营造舆论氛围、突出民族文化元素等方面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促进少数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30余年来,大马散佤寨重组的过程,是村民逐渐获得相对稳定居住地的过程,也是大马散不断巩固作为一个村寨的地缘聚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居住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饮食结构、卫生状况等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村寨也逐渐丧失了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这一变迁导源于村寨搬迁的历史,也与村寨建制变更、区位环境等因素有关,但人口流动是大马散衰落的最直接原因.脱离村寨地域、跨越国界的人口流动致使村民在放弃某些传统文化因素的同时,缺乏整合到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力和机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我国的民族地区,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生态博物馆"、"村寨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而在贵州更出现了"生态博物馆群".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尽管"村寨博物馆"更加强调原生态的生活空间的呈现.但在其文化展演的背后仍然受到一套"东方主义"式的话语/权力机制的操纵.村寨博物馆中出现的"景观的移植与重组"、景观展示中的"文明的冲突"等问题都是目前在此类"生态博物馆群"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目前,连南瑶族自治县创新思路,特色村寨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与移民搬迁工作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就地移民的新路子,着力建设瑶族特色村寨,力图把瑶族村寨打造成集生产生活、文化、商贸、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新村。  相似文献   

17.
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邋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村寨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经济和社会价值。自2013年国家民委公布了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以后,2017年又评选出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空间分析法对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省际、区际及族际的定量与定性考察,认为当前特色民族村寨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中、华南三大区域,基本呈西南多、东北少的不均衡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现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不言而喻,而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该文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为例,聚焦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中文化记忆和传承中存在的原住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性不强的问题,将参与式影像实验引入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以激励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当地原住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用手中的摄像机自发拍摄、记录和讨论贵州梭嗄生态博物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不断丰富和扩充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媒体组织方式,进一步整合我国传统乡土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村寨,各民族对自己的村寨也有着不同的称呼。布依族的村寨,布依语称为“曼” (mán)或“弄”(òng),是布依族人民以家庭组合而成的基本单位。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布依族人民,正是居住在这种“曼”和“弄”里,进行着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