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说,历来存在两种基本的理解。一种是本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在这两部著作中,恩格斯把辩证法界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①。恩格斯的辩证法定义是以“物质一无论”为本体论背景、“反映论”为认识论背景的。由此,他把物质自身的辩证法确定为“客观辩证法”,人们头脑中的辩证法确定为“主观辩证法”,后者乃是对于前者的反映户自《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之后,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体系以后…  相似文献   

2.
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形态经历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列宁的“要素”辩证法、斯大林的“特征”辩证法、毛泽东的矛盾辩证法以及邓小平的“发展”辩证法,呈现着由客体形态向实践形态、由单一形态向多样形态的发展趋向。认识这一演进逻辑,对于辩证法理论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虚构了所谓马克思"人的自然化"命题,意在制造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对立。依据这一虚假命题,施密特主张马克思有不同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而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人的自然化"作为"自然的人化"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马克思没有与恩格斯不同的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概念绝非指流俗意义上的现成自然物的机械总和,而是基于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实现的对源始自然流变涌现的存在论澄明。正因为如此,只有借助于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理论资源才能够真实地进入恩格斯的理论语境探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问题。重新解读恩格斯辩证法意义上的自然概念,不仅有利于实现对恩格斯"科学主义者"这个名号的"正名",而且还有利于厘清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概念绝非指流俗意义上的现成自然物的机械总和,而是基于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实现的对源始自然流变涌现的存在论澄明。正因为如此,只有借助于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理论资源才能够真实地进入恩格斯的理论语境探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问题。重新解读恩格斯辩证法意义上的自然概念,不仅有利于实现对恩格斯"科学主义者"这个名号的"正名",而且还有利于厘清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然观是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来引起人们诸多争议的问题,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支持者有之,但批评也不少。本文主要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为文本,揭示恩格斯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追问“自然辩证法”概念的由来,深入分析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观所作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林青山指出,对立面统一的观点的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改造,使它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当时的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只能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彻底改造上,并重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维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理论创新的典范。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实现由黑格尔的以目的联系为基础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向以因果联系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转变,是整个思维创新的关键。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的对象化活动的研究,创立唯物主义的主客体辩证法,实现了方法论的根本性突破。运用主客体辩证法这一理论武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范畴,科学地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联系。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基于哲学与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理解和运用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本意为理论化的辩证思维,是理论化形式和唯物辩证法内容的有机融合,具有内在性、批判性、发展性和时代性。恩格斯把理论思维看作"最重要的思维形式",认为理论思维是一个民族站在科学最高峰的必要条件,其关于理论思维及其重要性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0.
罗谟鸿 《湖湘论坛》2002,15(4):72-73
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的辩证法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形成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集中在关于西欧发达国家未来社会构想的思考上。马克思说过,未来社会是“在保证社…  相似文献   

11.
对黑格尔辩证法科学性的理解是马克思早期超越和批判同期思想家的重要理论武器和工具,辩证法在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事实上承担着方法论上解构和建构的功能。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创新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初次解构与建构。运用辩证法的解构功能,马克思分析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哲学的内在区别及其社会意义。通过辩证法的建构,马克思阐发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无神论和人的精神解放、激进的自由和民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列宁特别重视对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研究,他们强调研究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特征,强调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普遍联系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之一。因此,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57页)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要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我以前并没有下功夫研究。从前我学过苏联40年代出版、后翻译成中文的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个版本上的自然辩证法。又读了恩格斯在写《自然辩证法》前后给马克思的信件,其中说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客观世界中运动的最一般规律法则。我原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就是这样。不过后来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自  相似文献   

14.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知性思维方式下,在二元对立的“假设”下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辩证法,因而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道德价值作用的忽略。塞耶斯对此从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出发,立足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实现了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所存在的理论分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评价及其启示郭大俊形而上学的名声不好,在哲学史上,自黑格尔以后往往被当作一种与辩证法绝对不相容的、完全错误的思维方式来对待。现在看来,这种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来否定形而上学的作法未必恰当。思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以前的辩证法理论与传统形而上学是统一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把辩证法与传统形而上学对立起来,成为反形而上学的一条重要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马尔库塞,一直延续到阿多诺,并在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中得到了最终的完成。阿多诺把辩证法的"否定性"发展到了极致,彻底地摧毁了传统同一性哲学。当非同一性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特征的时候,探讨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就成为辩证法理论研究下一阶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关于犯罪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我们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和关于犯罪的理论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研究犯罪社会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自然辩证法》第18页,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经典著作之一,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著作的思想是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对人们的启迪,是永恒的和多方面的。其中,恩格斯研究和观察问题所遵循的历史性原则,便是最启人心智的思想之一。所谓历史性原则,就是以发展变化的历史性观点观察和研究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原则或方法。历史性原则作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贯穿于恩格斯《自然辩  相似文献   

19.
不断改革论     
寺庙里进香的善男信女们不可能想象得到,佛教文化中包含着深妙的辩证法思维,并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热情肯定。佛教“诸法无常”四字高度概括了这种思想。佛教所说的法,通俗的解释就是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处于“刹那生灭”、不断变化之中。若用这种辩证思维指导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路或许会走得顺畅一些。  相似文献   

20.
员俊雅 《桂海论丛》2011,27(1):64-67
恩格斯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认为:辩证法的规律也存在于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正确的认识路线,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是有细微差异的,恩格斯的解释并非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恩格斯解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扩大了辩证法的使用范围;二是在认识论问题上也不够彻底;三是在历史观方面有经济决定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