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条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方法是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高校德育方法只有适应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因此研究并揭示推动高校德育方法发展变化的因素和条件,预测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德育方法论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一、高校德育方法的时代性高校德育方法是为促进高校德育发展,为实现德育目标而运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各种…  相似文献   

2.
所谓环境,其意是指周围的境况。依不同的学科,环境具有不同的类别。经济学研究经济环境,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新闻学研究舆论环境等等,德育也有自己的环境,即德育环境。所谓德育环境,就是开展德育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德育对象所处的境况。它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是很宽泛的。对德育环境的范围、状态、性质、作用等方面内容所作的概括就是德育环境理论。它是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的教育流派,对德育环境的理论概括是不同的。为了使德育工作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必要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各种不同的德育环境理论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吸收德育环境理论的有用成分,抛弃唯心主义、形成上学的糟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德育环境论,用以指导我国的德育环境建设,推动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所谓"滋补"德育,就是在德育过程中,针对德育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德育措施和方法,以补代惩,引领学生成长的教育过程.就像身体虚弱的人一样,差什么补什么,达到身心两健.  相似文献   

4.
德育过程并非只有“思想”,还有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生发的贯穿全过程的意志,情绪、感情、心境等因素。依据德育对象而认为由此产生了德育,这个论断仅从发生学的角度回答了德育的产生,然而构成德育空间的除德育对象外,还有德育主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主体在心理学层次上进行具体阐释,描述德育过程的感情特征,有益于德育的完善和有效。鲁迅讲:“创作须感情,至少总得发点热。”德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德育活动课分类的研究是深化活动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根据个体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德育活动课分为:感性实践活动、认知学习活动和游戏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6.
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化、思维化的知性德育为主,即知性德育模式。知性德育发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主义思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德育潮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知性德育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在这种背景下,"知行互动"的高校德育模式的构建探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知性德育模式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问题,它既能继承知性德育的优点,又能超越知性德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德育方法有效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德育方法的有效性表现为德育方法对德育工作者的适宜性、对德育对象的针对性和对德育目标的服从性;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就是使德育方法与德育工作者的特长相结合,就是要充分调动德育对象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就是要使德育方法紧跟德育目标变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以承认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自主选择为前提,在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客体对于来自主体的德育信息并不是全部并收兼容的,是有着十分鲜明的“选频”特点的。也就是说。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信息的选择有很强的自主性。德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德育客体对于德育主体所传递的德育信息作为有条件的自主选择的过程。德育的自主选择能力是以接受心理为其基础的,而接受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德育躲避与反躲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延华 《探索》2004,(1):105-107
本文第一次提出德育躲避问题。德育躲避是指德育对象对德育活动的有意无意的回避、置之不理、无动于衷,是德育对象对德育的消极对抗。德育本身的不足、社会文化变迁、德育环境的不良影响导致了高校德育躲避的产生。德育反躲避需要确立效益优先的价值观,需要承认公德与私德的分离,需要重新审视德育原则和德育精神,需要树立德育民主观念,需要整合德育资源,需要正视大学生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对学校德育课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来讲,中国德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注重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尤其是有意识地把中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纳入理论体系,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德育课程特殊性的分析,揭示了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为德育课程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社会环境的变化,既影响着青年学生,也向德育提出了新问题。正确分析和把握德育环境的变化,根据德育环境的新特点,来寻求德育环境的优化对策,这是德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一、德育环境的新变化 所谓德育环境,就是影响德育过程和德育对象思想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德育环境所涉及的内容、因素、范围是广泛的、复杂的和多变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德育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环境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环境的内容划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人们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德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迁。剖析德育价值观的变迁,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虽然根据目前德育实效的诸多理解,德育实效可以理解为德育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德育功能发挥状况,或德育价值实现状况,或教德育投入产出效益,但德育实效实质上是教育内容要求被教育对象的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现实状况。虽有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但是这种评价模式注重德育实践整体的系统性评估,而且是从教育目标要求而非教育内容要求角度来确定评估指标;虽有基于品德素质要素结构建立学生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但它是对品德素质现状的评估而不是对德育实效的直接考评;虽有检验德育实效的宏观标准,但都抽象宏观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德育实效测评的出路就在于根据教育内容要求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效测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基层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校基层学生工作者以下简称学生工作者,就是 自的工作。既然学生德育有专门人员负责,就很容易导以大学生为直接工作对象,以处理大学生各种日常事务 致那些单纯从事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的人员理所当然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专业人员,通常被列为高校思想政治 地认为,学生德育与我无关,高校倡导的全员德育观念工作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定位是“政治辅 也因此成了空谈,造成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孤军奋战的状导员”或德育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 况,政治辅导员德育老师难免会顾此失彼。这也是当…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蓬勃发展不仅改变普通民众工作、生活的方式,也日益成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新途径,同时赋予普通网民一定的话语权。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对研究生德育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德育居于重要位置,而现实中高校对研究生群体德育应对仓促,德育载体建设重视不足,造成高校研究生德育发展缓慢。本文将以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理论为指导,探讨自媒体时代中研究生德育困境,以与网络空间联系紧密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德育载体建设方面为研究生德育建设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德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素质德育与应试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方面,素质德育是对应试德育的矫正。研究素质德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教育工作者德育活动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高校校园德育环境是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里,教育者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建设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学习、管理和校风环境以及硬件设施环境。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和完善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新时期高校校园德育环境变化的特点1、校园德育环境社会化。现代化进  相似文献   

18.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策略有两种: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它们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即更新德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改革德育内容,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完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加强德育课程,加大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1]。人的存在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存在,德育的实质就是人之自我的精神建构的实践活动。然而,面对德育实践不尽如人意的效果,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我们有价值取向很好的教育内容,为什么德育却难以达到人们的预期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德育态度。一、对影响当前德育态度失衡的因素的分析毋庸置疑,德育态度的形成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但当前的德育环境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某些缺失,需要进一步改进。1…  相似文献   

20.
周剑娜 《世纪桥》2012,(19):60-61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民办高校的德育效果与德育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民办高校的德育环境面临着众多挑战,要强化民办高校的德育功能,必须对其德育环境进行优化、整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