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于荀子哲学的评价,历来疑歧纷出;时至现代,竟连荀学的学派归属,也聚讼纷纭了,或说是法家,或说是杂家,或说是黄老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荀学“博而能容浅,粹而容杂”(《荀子·非相》),因而往往使人见二五而不知一十.如仅从天人、内外、古今、先后等方面论苟子,荀子究竟是主张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是内圣还是外王,是重古还是重今,是法先王还是法后王,仁智互见,论者都可找到一定的论据.其实,荀子作为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稷下学宫的三任祭酒,当时最博通的学者,他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天人、内外、古今、先后之争,在寻找更高层次上的真理、他在《解蔽》中说:“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体常尽变,这才是他的胸襟、抱负和学术旨归.他处于战国剧变之世,却孜孜求常,意在持常应变;他非不重变,旨在变中显常.正确地处理常变关系,是每个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学中,荀子的心、知理论最为系统。通过对荀子“心有征知”、学止于成“圣”、“解蔽”、“治心之道”等重要思想的阐释,本文认为,荀子心、知学说是一种依止于人格教养的智慧论,表达了儒学作为人学的一贯精神,与西方哲学立足于认知立场的认识论和知识论运异。  相似文献   

3.
在《正名》篇,荀子将天人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而且天生的、天赋的秉性逐渐成为低级的待改造的存在,而人之知虑(人为)则逐渐成为主导力量:(一)在讨论人之名的过程中,荀子将人天生之性情与人之知虑区分开来。(二)在制名、辩名活动中,人为知虑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三)在道和欲的关系的讨论中,荀子进一步推进了性伪、天人关系的探讨。作为知虑之终极结果的道,其优越性和重要性越发明显。(四)由道和欲的关系又引出了心和物的关系。以心役物的思想也是道要驾驭欲之思想的延伸。可见,无论是在初级的制名、辩名活动中,还是在治国理欲、修己治物的高级活动中,人为知虑之主导地位都愈发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刘炳良 《理论学刊》2012,(4):103-106
司马光通过“究天人之际”,建构了一个宇宙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并称之为“易道”.在《易说》一书中,司马先对易道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在他看来,易道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永恒性等特点,囊括天人,贯通古今,是“天之经”、“人之纪”;易道中正,“中正者,足以尽天下之治也”,统治者只有践行中正之道,涵养仁、智、武三德,方能实现大治之局.  相似文献   

5.
管子日:“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相似文献   

6.
罗春秀 《前线》2014,(7):120-120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孔子嫡孙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战车。”  相似文献   

7.
“ 狼 来 了” 的 故 事 妇 孺 皆 知 。但 正 如 一 句 广 告 词 所 说,狼 来 了 并 不 可 怕, 失 去 诚 信 最可 怕 。 两 千 多 年 前 孔 老 夫 子 就 说 过:“ 人 而 无 信, 不 知 其 可 也。” 管 子 也 有 言 曰:“ 诚 信 者 ,天 下 之 结 也。” 这 二 位 先 哲, 分别 把 讲 诚 信 当 作 做 人 的 根 本和 治 理 天 下 的 关 键。 看 来 从 古到 今诚 信 都 是 不 可 或 缺 的。否 则, 由 此 带 来 的 损 失 是 难 以弥 补 的。 经 商 自 然 也 是 如 此。 据 传 媒 报 道,在 过 去 的 2003年 由 于 一 些 厂 家 和 商 家 不 …  相似文献   

8.
睹治乱之本源’足为明镜之鉴戒。乱’未尝不任不肖;治’未尝不任忠贤。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用不肖’则受天下之祸。塞切直之路’为忠者必少;开谄谀之道’为佞者必多。主护短而永愚’明主思短而长善。人君处尊高之位’执赏罚之权’用人之才’用人之力’何为不成?何求不得?此言之实易’论之实难。薄赋轻徭’百姓家给’上无暴令之征’下有讴歌之咏’屈一身之欲’乐四海之民’忧国之主也’乐民之君也’此其所以为难也。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知能不举’是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  相似文献   

9.
<正>荀子:推崇"五经"的儒者第一个提出五经备天地万物之道荀子推崇五经。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他认为,学者从学为士到学为圣人,只学习五经就够用了,因为五经已经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学问。所谓"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毕"是"尽"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学问尽在这里了。这是从学问  相似文献   

10.
常叹读书之三惑:一曰学不完,知识就象大海,而个人就象一个茶壶,茶壶是不可能盛大海的;二曰学不动,有些书半天读不进去;三曰学不了,终日事务缠身,感觉精力有限。面对读书之惑,能找到读书的捷径吗?很多人不同意读书有捷径之说,但肯定读书有方法,因循其法读  相似文献   

11.
<正>《老子》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领导者的治理水平有四个等次之分,最高境界是“下知有之”,即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老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却感受不到他在管理。老子“下知有之”的“无为”思想以被管理者为中心,注重效法天道、地道、人道,实现和谐治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2.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辞海》中说,“权”为权宜、权变,即衡量是非轻重,以因事制宜,可进一步引申为酌情变通、通权达变、以变应变等意;“术”为手段、策略、方法、心术。“权术”就是权变之术。从其本意来看,“权术”最初并无贬义,指的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变通办法、灵活处理的手段。但是,“权术”从一开始就承担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历史使命:“权术”要为统治阶级尽“忠”,忠实地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为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服务,成为统治阶级御用的治政工具;“权术”要为统治阶级尽“责”,用于对敌对集团进行有效的分化、瓦解乃至镇压,毫不留情;“权术”要为统治阶级尽“能”,极尽欺骗、愚弄民众之能事。  相似文献   

14.
唐太宗李世民有旬传颂千古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此言并非他李某人之首创,而是出自《孔子家语·五议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水承载斯舟,舟依存于水。古往今来,多少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为“得民”而讴歌,为“得民”而呐喊。荀子就在《荀子·五霸》中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  相似文献   

15.
《党建文汇》2013,(10):44-44
【原文片段】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遭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16.
治国之道,惟在用才。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能治天下者,惟有得人”、“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事以人成,国以才兴。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构建我国新世纪的新型用才战略。  相似文献   

17.
诚 实 守 信 是 中 华 先 哲 们 推 崇 的美德 。孔 子 曰 :“人 而 无 信,不 知其 可也。”墨 子云 :“政 者,口 言之 ,身必 行之。”这 些 名 言 警 句,口 传民 颂 ,流 传至 今 ,足 以 表 明 ,诚 信 ,是 自 古 以 来人 们 所 共 同 认 可 的 立 身 处 世 之 本 ,治国 为 政 之 道 。 在 历 史 上 , 我 国 虽 有 “君 子 爱财 ,取 之 有 道 ”的 说 法 ,但 诚 信 与 社会 经 济 活 动 的 联 系 并 不 紧 密 , 主 要表 现 为 人 们 立 身 处 世 的 原 则 。 而 在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今 天 ,诚信 已 经 渗 透 到 社 会 经 济 …  相似文献   

18.
正郑板桥有对联写道:"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修身立德乃做人之根本,不仅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亦是其为政致仕的纲要。王安石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张衡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罗隐说,"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修身立德对为官从政者而言,具有亘古不变的本源作用,"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9.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传统,十分重视修身问题,专以《修身》、《不苟》、《荣辱》等篇,集中论述修养问题,这在先秦诸子中极为罕见。荀子的修养论与孟子的“先立手其大者”不同,于细密处见功夫。对于孔子的执礼、依仁、达中的修养论来说,孟子“得其大体”即“致广大”,荀子“具体而微”即“尽精微”。孔孟荀的修养论,合而言之,是一个由纲而目、纲目齐全的理论体系,忽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均无法窥见先秦儒家修养论的全豹。然而,对于孔孟的修养论,著述很多,对于荀子的修养论则往往语焉不详,有的甚至认为荀子只重外王事功,忽视内圣修养。现仅就荀子修养论的目标,范围、重点、原则及途径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社 会 再发 展再 变 化, 不 论 是个 人 还 是 集 体抑 或叫 组 织都 要 讲 诚信 守 信 用的 道 理 ,却 是 再 不 会 “发 展 ”也 不 会 “变化”了。当 然,往 往 是丧 失诚 信 在前 ,社 会公众 惩罚 在 后,有一 个小 小 的时 间差 。此外 ,若 只 是 在 “经 济 领 域 ”丧 失 诚 信 ,因 此而 带 来 的 惩 罚 最 明 显 的 也 只 是 在 经 济 方面 。 一 个 商 户 也 好 ,一 家 大 公 司 也 罢 ,一旦 让 世 人 知 道 你 丧 失 诚 信 ,不 守 信 用 ,那么 你 在 经 济 上 紧 跟 着 就 会 立 即 受 到 惩罚。特 别是 在当 今 市场 经济 社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