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刘趝(1829-1887),字凤翔,号泳仙,又号兰洲。湖南省临湘县云溪建军村文家冲(现为岳阳市北区云溪镇)人。早年投身左宗棠部下,受其赏识。1864年任浙江台州知府。1874年,随左宗棠督师新疆,参赞戎机。新疆事平后,他以功升迁道员。1881年,刘趝被选调台湾任兵备道,成为当时台湾的最高军政长官。从这年9月到1884年8月的三年时间内,他对台湾的“抚番”、煤务、海防、外事、文教、税厘、匪乱诸端,进行了全面的筹划和整顿,对当时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188…  相似文献   

2.
沈葆桢治台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葆桢是近代台湾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在受命赴台处理日本侵台事件和筹办台湾海防的一年多时间内,提出并实施了涉及台湾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领域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具有“外防内治”的共同特征,对于加强清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治理,对于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对于中国海防的巩固、台湾社会的稳定以及海峡两岸的交流,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同治十三年三月(1874年5月),日军侵犯台湾,东南海疆出现危机,清政府受到很大震动。九月,中日双方签订《北京专条》,事件始告平息。接着总理各国事务奕訢等联衔上《海防亟宜切筹》一折,以日军侵台事件为戒,提出加强海防的六条意见。当日奉旨密谕滨海沿江各督抚、将军筹议,从此在清政府内部开始进行了一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提出了加强海防的种种措施,突出了台湾在海防中的地位,对  相似文献   

4.
论沈葆桢加强台湾海防 倡导台湾近代化的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沈葆桢受命为钦差大臣,两次巡台,积极加强台湾防务,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事件结束后采取了添设郡县等一系列善后措施,成为台湾近代化的倡导者和奠基人。督江期间仍大力支持丁日昌开发台湾加强台防的措施,并密切注视日本觊觎我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的阴谋活动。  相似文献   

5.
刘铭传抚台7年,全面推行自强新政,为台湾海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自给自足自强这一战略方针作为主政台湾的首要目标,走出了立国—爱民—经商—致富—自强的道路,其言论与大陆洋务派求强必求富的思想竞不谋而合,后起的台湾洋务运动最终与大陆洋务运动并轨而行。  相似文献   

6.
施琅是清初的军事将领,在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率军收取台湾,完成了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大业。施琅的主要贡献是:一,提出并实施了以重兵夺取战略要地澎湖,然后对台“明郑政权”实行政治瓦解攻势,最后实现了和平收取台湾的战略目标;二,充分认识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力主加强台湾防务建设,使清政府的台湾善后建设走上正轨。施琅堪称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崇敬的杰出的爱国者和卓越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7.
“开山抚番”:是清政府对台湾土著族所采取的一条重要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汉族和土著族中推行民族隔离政策,沿山设立“番界”,禁止汉“番”人民互相往来。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  相似文献   

8.
经过了中法战争的惨痛教训,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着力加强台湾建设、巩固海防。几经讨论,清政府于1985年宣布在台湾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第二年(1986年),在刘铭传上奏清政府的《遵议台湾建省事宜折》中,有省会设置一项,当时刘铭传将省城确定在了彰化的桥孜图(现台中市南区),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实际的行政中心一直在台北。1984年,继任的巡抚邵友濂将台湾的省会正式迁到了台北。台湾的省会设置几经波折,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变迁。刘铭传之所以把台湾的省会定到彰化的桥孜图,是有他的考虑的,“新疆以迪…  相似文献   

9.
刘铭传在台湾巡抚任内,致力于台湾建设,提出办防、练兵、清赋、抚番等为治台四大施政方针。当时台湾“南北七百里,番社都八百有奇。光绪间,众且二十万。”“番地多犬牙厅县间,非搜濯不治。公始莅台,览形势,深感地孤险,非财足自守,不能以为,非辟地广耕桑,则财无自出。”刘铭传富有改革精神,为了促进台湾及高  相似文献   

10.
1885年,清政府下令台湾建省。可是,被清政府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的刘铭 传却认为“台湾暂难改省”,提出了他自己的台湾建省主张。意见被清廷驳回之后,他随后提 出的台湾建省方案,仍然秉持了一贯的务实思想,强调像抚“番”、清赋、设防这些基础性的 建设必须优先,而像城垣、衙署的建设可以稍缓。在这一方案的主导下,台湾建省工作稳步进 行,使一个新建的省份在不长的时间里成为全国比较先进的省。  相似文献   

11.
编后语     
今年七月七日至九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了“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中国大陆学者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有:本所陈在正的《1874—1975年清政府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与对台湾地位的新认识》、孔立的《清代台湾分类械斗的若干问题》、郑启五的  相似文献   

12.
6月下旬.笔者走进南京军区某海防团实弹射击场,现场观摩该团党委“第一班”手枪实弹射击。伴随阵阵清脆的枪响过后,捷报传来:45环以上2名.40环以上6名。参谋长李建新告诉笔者.团以每个班子成员达到懂信息化知识、精通本级业务、胜任本级指挥、熟悉主要装备为要求,通过结合本职练、深入实践练、着眼长远练.多管齐下开展团党委班子岗位练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中期的台湾,清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番害”问题,以“隔绝番汉”的策略把它掩起来,实际上问题还是存在的。晚清,在“开山抚番”与樟脑生产中,这个问题重新又爆发出来。因汉人深入山地,不断侵占山地土著生存、活动空间,并与山地土著直接交易,产生军火走私等问题,汉“番”冲突比清初激烈许多。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虽采取“开山抚番”政策,但长期的“隔绝番汉”政策所形成的后果,并无法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在1992──1993年期间出现了台湾企业大规模投资祖国大陆的“大陆投资热”的形势下,台湾当局于1994年起提出并实施了“第一轮南向政策”,即台湾“行政院”颁布的“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经贸工作纲领”,该纲领实施的期限为3年,实施的范围为东盟7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文莱)。“第一轮南向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资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而抑制了台湾资本对祖国大陆的投资。1996年该纲领期满后,1998年1月,台湾当局将纲领的实施范围扩大到柬埔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并更名为“加强对…  相似文献   

15.
王湛 《两岸关系》2011,(11):68-69
十九世纪末,台湾原住民问题成为当时的行政当局治理台湾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晚清的台湾地方政府实行"开山抚番"政策,试图加强对原住民以及原住民地区的控制。但是,由于政策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当时的清政府已日薄西山,力有未逮。加之,列强环伺,形势危急,时间有限。台湾地方政府"开山抚番"政策失败。  相似文献   

16.
福建泉州崇武古城。中国海防史上的英雄之城。“崇武”乃“崇尚武备”之意。这里曾是戚继光筑城抗击倭寇侵扰的主战场:也是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宝岛台湾的据点;更是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厦门的海上基地。如今,素有“中国石雕之乡”和“中国魅力名镇”美称的古城崇武。拥有一支常年守卫在边海防线上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福建泉州边防支队崇武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  相似文献   

17.
尾崎秀真为连雅堂《台湾通史》作序,认为研究台湾史“以抚垦拓殖最为伟观”。当然不止台湾一地如此。研究台湾开发史除了“伟观”之外,也有学术上的意义:一、台湾开发虽晚,却是汉人比例高,汉化最快的边区;可以提供完整的经验以及作比较研究。二、由于开发时间不长,两岸来往频繁,现代式的产权登记制尚未形成,而隐田又多,田主必须保存大量上手契以证明其产权,因此台湾留下大量开发时期的老字据族谱等信度、效度高的直接原始史料,可供深入且广泛地探讨台湾开发史。  相似文献   

18.
台湾报纸近期披露,台湾当局将“整顿交流秩序”,对祖国大陆赴台人员全面监控,“监控对象包括以学术研究、科技交流、演艺表演甚至新闻采访名义来台的所有大陆人士”云云。虽然台湾“陆委会”有关人士表示“绝不紧缩两岸交流”,但依旧声称要采取措施,“重建交流秩序”。台湾方面的这一动向,引起了关心两岸交流人士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二年(1737年),侍郎吴金提出台湾建省之议,在朝中并未引起太大反响并很快被否决。然而,这是史籍对台湾建省最早的记载,也是当时有识之士对台湾的思考。此后,这一议题被不断提出并以不同方式实践。嘉庆十一年(1806年),将军、总督、巡抚及水陆两提督巡查台湾;光绪元年(1875年),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制确立,台湾建省再次提出及正式设省。这是清政府对台湾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台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地下投资公司是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金融怪物,也是台湾金融市场风波及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1989年7月,台湾当局通过“银行法修正案”,宣布整顿地下投资公司。到目前为止,采取的具体措施与步骤可归纳以下几点: 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