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韩敬 《求索》2013,(10):201-204,121
世界范围内,诸多国家都从不同层面对住房权加以规定和救济,住房权的救济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通过宪法规定住房权予以直接或间接救济;二是通过普通法律规定住房权予以直接救济:三是州法院根据州宪法对住房权予以直接救济:四是通过适用或解释生命权对住房权予以间接救济。本文借鉴各国住房权救济的模式,提出我国可在宪法中明确住房权的地位和意义,并明晰国家保护住房权的具体义务;尽快出台《住房法》,通过高位阶法律救济住房权: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力求通过行政诉讼制度救济住房权。  相似文献   

2.
与违法婚姻有关的损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违法婚姻期间因侵权导致的损害;二是因实施导致婚姻无效或撤销的规定情形而发生的损害;三是因违法婚姻被认定无效或撤销导致的损害。第一、二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和婚姻自主权等方面的损害,可以适用一般侵权责任来获得救济;第三方面的损害是因婚姻被宣告无效或撤销本身引起的,可以设立违法婚姻损害救济制度进行救济。违法婚姻损害的民事救济主体应根据不同的损害原因及过错情况具体确定,被救济主体是违法婚姻的当事人,救济主体可以是违法婚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  相似文献   

3.
王绍霞 《青年论坛》2007,(4):110-112
我国法律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婚内侵权救济制度。按目前法律规定,夫妻在婚内不能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离婚时损害赔偿诉讼也受到诸多限制。婚内侵权如何救济就成为法学界一个难题。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出发,借鉴世界各国立法实践,从保护夫妻权利、尊重夫妻独立主体地位等考虑,应该建立以损害赔偿为主的婚内侵权救济制度,并可通过个人财产补偿、共同财产分割、诉讼时效中止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4.
江必新  刘润发 《求索》2008,(1):84-86
由于环境立法的滞后尤其是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缺陷,客观上要求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因此,以民法的社会化为视角,系统分析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现状与不足,加强其立法完善,实现民事救济制度的社会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吴坤鹏 《人民论坛》2012,(26):108-109
经济的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得环境侵权的救济愈发重要。传统企业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在兼顾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对受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方面已经显得不足。文章在研究分析企业环境侵权的社会化救济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环境侵权的社会化救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民个人反垄断侵权损害救济中存在起诉、举证和法官审理的困境。应设立专门法庭,培训专职法官,化解法院司法权与反垄断执法机构行政权的冲突,完善和细化相关法规,以摆脱公民反垄断侵权救济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王燕 《前沿》2004,(12):151-153
针对环境共同侵权行为的特点 ,分析与评价了中国目前有关环境共同侵权救济的基本法律 ,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共同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姝 《长白学刊》2007,(4):50-52
没有完善的法律救济,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保障权。从我国现行法的规定来看,目前只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可以得到司法救济,而这种救济是不完整的和有限的,亟待完善。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有两种思路可供参考:一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索处理社会保障争议的理论和原则,补充和完善法律规定,使社会保障权作为一般权利得到救济;二是积极探索将宪法作为法院审判案件的直接依据或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使社会保障权作为宪法权利得到救济。  相似文献   

9.
外国人入境救济权是保障外国人入境权的救济性权利,对外国人实现迁徙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外国人入境救济权的法律性质在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各国在出入境实践对外国人是否享有入境救济权也存在不同的做法,拟从相关概念的基础理论出发,立足于我国和国际社会相关国家的立法实践,对外国人入境权和入境救济权在外国人权利体系的地位作简要的法理分析,对现实的法律现象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0.
民事法律体系对精神损害救济的逐渐承认与完善,引发了一系列精神损害救济制度设计的革新。在劳动法律体系中,对劳动争议引起的精神损害的救济尚无明确规定。现实中,受害者只能援用民事法律,特别是《侵权责任法》对自己的精神利益进行保护。由于法律制度的衔接不畅,劳动者的精神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我国的劳动争议精神损害救济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有侵权行为法基本原则的缺如,急需加以弥补。现有关专家论述的归责原则不能成为侵权行为法基本原则,而是一个具体原则,只能适用侵权行为法的部分领域,不能作为侵权行为法的指导思想。探讨侵权法基本原则只能从其价值取向入手,侵权法的价值取向是通过依法对侵权行为人民事责任的追究,达到救济受害者合法权益的目的,使民事权利得以实现。因此,笔者认为侵权行为的基本原则应是有侵权即有救济原则、自己责任制、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定原则。这三个基本原则构成一个原则体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联系,共同为实现侵权法的根本任务服务。  相似文献   

12.
付龙飞 《求索》2012,(9):111-113
社会保障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人权,其蕴含着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当公民社会保障权受到侵害时,国家有义务采取措施保障和救济该权利。因某种快捷、经济和专业化的优势,行政救济在社会保障权救济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险权是公民社会保障权的一部分,具有典型的社会权属性。社会保险纠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涉及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三方法律关系。确定社会保险纠纷救济途径,应当将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探索出最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生教育权益可以归纳为教育教学权、社会活动权、经济帮助权、公正评价权、申诉救济权等;学生管理侵权行为可归因于管理的依据违法、处理的程序违法。同时,应着手建立健全约谈、申诉、诉讼的学生权益救济机制。以期从学生权益救济的视角,剖析学生权益保护与救济的现状,梳理法定教育权益,建立和完善权益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行政违法救济应遵循校内途径首先救济、教育行政机关救济优先、司法机关最终救济、合法和公开公正等五项基本原则。我国应加快完善高校行政违法救济制度体系,建立校内申诉制度、行政申诉制度、信访制度、行政仲裁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使行政救济权在高校得到充分有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就业权诸救济方式中,劳动监察这种特定的行政救济方式具有预防性、时效性强、救济成本低等多种优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就业权受侵害时可直接通过劳动监察获得包括返还财物、经济补偿和赔偿、恢复劳动关系、停止侵害和排除妨碍等多种形式的救济。此类救济措施具有一般行政行为所具的各种法律效力,是保护劳工就业权的一种有效的、可靠的公力救济途径。但基于司法最终决定原则,法律上允许对劳动监察决定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可见就业权之行政救济在效力上又具有非终局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法律环境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阶段市场主体竞争的法律环境欠公平和公正 ,主要存在着两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 ,一种是体制性的不公平竞争 ,一种是运行性的不正当竞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须重新调整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立和维护平等交易、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优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8.
浅谈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赋予公务员保障其权利的途径均为行政途径。这与宪法赋予公民的完整权利救济权不符,与世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也不符。笔者从平等权、三公原则和司法最终救济原则为切入点,赋予公务员完整的权利救济权,以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和稳定公务员队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法典》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采取权益保护模式,这与该法对于其他具体人格权的规定有所不同,由此衍生保护力度不足、体系衔接不畅、分类保护导致路径冲突等系列问题,并导致个人信息保护停留于纸面。对此,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应当采取权利保护模式,这既是因为个人信息本身即可成为独立的权利客体,也是因为权利保护模式符合我国实际需要。因此,我国在修订《民法典》时,应当明确赋予自然人以个人信息权,并在已有的权利束之外增加诸如信息保有权、信息知情权、信息被遗忘权等其他具体权利;强化信息自决,让个人信息主体自己占有和控制个人信息;在救济方式上完善人格权请求权,并以侵权责任作为救济个人信息权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应对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华英 《长白学刊》2009,(4):107-10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贸易救济成了应对不公平竞争和保护国家产业的重要措施。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经常面对来自其他国家贸易救济的挑战,近年来国外对中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在应对中,要从政府、企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化解国外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