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非犯罪化对我国刑事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犯罪化浪潮的产生和流行 ,对世界刑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既不能盲目跟随 ,也不能视而不见 ,要对西方的非犯罪化运动的背景、实质以及我国的刑事立法现状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对比。非犯罪化浪潮对我国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刑法对行为样态的调整要体现法益原则 ,以符合社会保护需要为出发点 ;二是定量因素上应该从宽入罪 ,保证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2.
无被害人犯罪,由于其具有不易被人发现、当事人不具有被害人意识,甚至像安乐死以及聚众淫乱罪等这样的犯罪由于是双方协议自愿的,很容易让当事人钻了法律漏洞。其影响之大,参与的行为人之多,极易激发其他犯罪的发生。从理论、实务多角度分析无被害人犯罪的罪与非罪的界定,并拓展对非犯罪化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无疑有着借鉴和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帆  胡绍宝 《新东方》2008,(6):31-34
“安乐死”作为一个法律问题的讨论在经历了一阵沸沸扬扬几乎是全社会性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估之后,到今天似乎应该尘埃落定。然而,当真正被问及“争鸣后的定论究竟为何”时,恐怕谁也难以给出一个明确公认的答案。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就“安乐死”特别是“安乐死”中国化的问题作一番力所能及的思考,但愿能为指明“安乐死”的中国化道路提供些许学术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香如  孔源源 《求索》2008,(12):129-130
非犯罪化体现了以刑法谦抑精神为基础、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刑事政策之理念,它代表当今世界刑法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刑法改革的方向。有学者主张,目前在我国实行非犯罪化的条件尚不具备,但从刑法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我国法律实践来分析,在我国实行非犯罪化甚有必要,非犯罪化与我国目前的刑事政策亦相吻合,非犯罪化的理念应贯彻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界一直没有承认安乐死合法化,也没有确立如间接消极安乐死的制度,作为对普通人死亡权的一种尊重,以及对减少疾病痛苦的有效方式,学者们一直孜孜不倦的研讨一种能够将我国传统思想和当代医疗技术安乐死进行结合的方法.但有一种声音却在逐步的放大,并且被大多数学界人士所认可,且极有可能形成一个共识,这就是将安乐死作非犯罪化的处理.并通过这个初步方案对当前的安乐死行为进行规范,当成安乐死立法的有效过度,随着其发展逐步形成合理方案,迈向真正的立法.  相似文献   

6.
对诉讼欺诈行为有一个准确定性必须对我国传统的诈骗罪进行重新审视。诈骗罪的犯罪对象应作广义的解释,使其包含财产上的不法利益。诈骗罪中的诈骗人与被害人不必是同一个人,在二者不一致的情况下,被骗人对被害人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必须具有事实上或法律上的处分权。在判断财产处分的意思时应该以被骗人的意思为标准而不是被害人的。  相似文献   

7.
非犯罪化思想及其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犯罪化思想的出现既有其哲学基础和现实土壤 ,也有其法律理论依据 ,其具体表现为刑法谦抑思想和刑罚辅助思想。它不仅是一种现代刑法观念的实现 ,其更深远的意义体现在世界各国的刑法立法、司法实践中。这一观念的旨趣与我国现行法律和有关刑事政策思想相吻合。非犯罪化观念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8.
余秀云 《传承》2012,(11):92-93,96
非刑罚化不仅是指排除法律规定的刑罚种类的适用,也包括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变更适用来排除刑罚措施。对青少年犯罪适用非刑罚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法律基础之上的。在青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上,以保护和教育为核心,逐渐向非刑罚化方向发展,更有利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治。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连续出台的《刑法修正案》来看,犯罪化都是历次刑法修正案的主题。在国家着力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商环境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从非犯罪化的视角审视经济刑法中虚报注册资本罪的改革问题。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原理为虚报注册资本罪的非犯罪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就此探讨虚报注册资本罪从刑事立法上废除的可行性。在当前刑法典仍然规定了该罪的情况下,应该考虑从司法层面将该罪进行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10.
刑事立法犯罪化的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锋 《前沿》2008,6(4):133-137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刑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应在多大范围内介入社会生活的合理化问题凸现出来,刑事立法应该“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成了刑法演进中的一个主题。一种观点从个人权利奉位、刑法应当谦抑出发,主张我国刑事立法应该非犯罪化;另一种观点从保护社会秩序、刑法应当法网严密出发,主张我国刑事立法应该犯罪化;还有观点认为要建立、健全刑法出入罪机制,刑事立法应该循着非犯罪化和犯罪化双向思路进行。本文认为,就我国目前而言,刑事立法应当“犯罪化”,一方面刑事立法犯罪化并不意味着重刑和对个人权益的必然侵犯,也不意味着将刑法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应转变观念,建立刑事一体化原则,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刑法制度的严而不厉。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是当今公众非常熟悉的一个问题,尽管世界各国的民意调查表明,至少有60%以上的公众赞成安乐死,然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仍未对安乐死开绿灯,我国就是法律禁止安乐死的国家之一。法律是铁面无私的,然而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2.
非犯罪化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刑法思潮。非犯罪化是刑法谦抑性、经济性的要求,是理性刑事政策的选择方向。我国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应当适度进行立法上的犯罪化,同时注重通过司法手段实现实质的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09,(3):94-95
张明楷在《法学家》2008年第4期撰文认为,研究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刑法的真实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事实中不断发现的,司法上的犯罪化,并不必然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应当在遵循刑法第三条后段的前提下,积极地实行司法上的犯罪化;刑法第三条前段不是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而是基于我国刑法分则条文的特点,为了限制司法机关的出罪权、控制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所作的规定;我国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空间很小,因而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刑事司法策略与做法。  相似文献   

14.
受贿犯罪的认定与预防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和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国关于受贿犯罪的法律规定及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基于法律之规定,从刑事和非刑事化诸方面探究对受贿犯罪的预防控制。就受贿犯罪的根源说,更需要从社会综合治理的角度建构这一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王瑀 《求索》2012,(1):140-142
安乐死在刑法上的出罪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一是罪与非罪,通过对不同立场的对比,能够发现立场不同是基于对安乐死概念的界定差异。二是刑法上具体出罪路径的设计,从短期来看,我们应在尊重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基础上,将正当化事由纳入到犯罪构成理论之中;从长远来看,应改革中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直接引进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或依据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思路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相似文献   

16.
贾学胜  梁玉霞 《求索》2008,(5):120-122
非犯罪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宽松一极的核心内容。刑事程序法上的非犯罪化表明刑事程序法所具有的非犯罪化价值,并体现出非犯罪化的多元化路径。追诉机关的不予立案制度、自诉制度和不起诉制度,都是刑事程序法上非犯罪化的路径选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如何直面安乐死合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是全球性问题,在荷兰首创先河使安乐死合法化后,人们关注我国的立法走向。虽然安乐死立法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当前我国应首先突破现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安乐死问题提上立法日程,解决安乐死实践与立法的冲突,使安乐死实践有法可依。有严格条件的安乐死最终会被大众、医学和法律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张俊 《人民论坛》2010,(7):114-115
从法理角度对安乐死的合法化及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认为无论是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还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符合安乐死合法化的要求。从立法上来讲,仍需创造条件,解决安乐死立法的立法规划、立法移植和借鉴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从法理角度对安乐死的合法化及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认为无论是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还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符合安乐死合法化的要求。从立法上来讲,仍需创造条件,解决安乐死立法的立法规划、立法移植和借鉴问题等。  相似文献   

20.
陈晶晶 《前沿》2002,(12):130-133
“安乐死”是近代社会兴起的一种死亡选择的方式 ,但却迟迟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 ,原因是安乐死在伦理上存在诸多困境 :死亡定义如何确定 ;个人有无权利选择死亡方式 ;安乐死的对象如何确定 ;出自病人自愿是否是充要条件 ;积极安乐死能否得到承认。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安乐死的实施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