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随着目前电视相亲节目火爆荧幕,人们的择偶标准越来越备受争议和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世纪佳缘网"中180名会员的基本信息、择偶基本信息以及他们的择偶标准进行分析,目的是了解网络相亲会员的择偶标准所呈现的特征。从研究结果来看,网络相亲会员主要呈现年轻化、未婚且条件较好的群体;对理想对象在所在地、学历、婚姻状况等方面均有要求,且与自身条件存在显著性相关。另外,重视择偶过程中的恋爱感觉,要求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包容度和感情独立空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当前北京市民择偶现的基本状况,“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文即基于这两次调查的数据完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人们的择偶目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择偶目的不再为了满足家长或家族的意愿,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 ,追求个人的幸福;人们的择偶标准经历了从“门当户对”到注重经济因素与情感因素综合考量的变迁;人们的择偶方式也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方式转向自主、多元的现代择偶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当前北京市民择偶现的基本状况,“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组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展开了调查研究。本文即基于这两次调查的数据完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人们的择偶目的、择偶标准、择偶方式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择偶目的不再为了满足家长或家族的意愿,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 ,追求个人的幸福;人们的择偶标准经历了从“门当户对”到注重经济因素与情感因素综合考量的变迁;人们的择偶方式也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方式转向自主、多元的现代择偶方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女性择偶功利性特征显著,择偶途径公开、多元,参与人员众多,择偶标准注重物质经济条件,并存在"急婚""恐婚"等择偶焦虑心理。经济条件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婚恋观,但特定的社会性别文化、婚姻制度、婚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舆论氛围却是形成女性功利性择偶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针对青岛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择偶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抽样调查有关高校青年教师的婚恋观念、择偶标准、结交异性的方式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他们择偶的诸多因素.研究发现,除了中国传统滞后的婚恋观等是形成青年教师择偶困难的社会原因外,青年教师的性格和婚恋观中的功利思想等也造成他们择偶困难.根据研究结果建议: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摒除功利化的思想;正确估价自己,合理定位爱情理想;理性调整择偶标准,给对方机会也给自己机会;增加情商和个人魅力,积极追求美满的爱情和婚姻.  相似文献   

6.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恋爱目的多样化;婚姻与事业并重;对网恋、网上征婚途径的认可;择偶标准多元化;性观念开放与保守并存等特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是与社会变革、就业、网络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婚恋观教育方式,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自1984年以来,我们连续对本校大三女生进行了恋爱情况调查。每次调查200人,城乡来源各半,年龄最大24岁,最小21岁。调查内容涉及择偶年龄、学历、职业、家庭、容貌、性格与才能、思想品德、政治、身体等9大项60余条。 调查结果表明:高等医学院校女大学生择偶条件,稳中有变,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一、择偶年龄随意化 我们设计了年龄“比自己大、同岁、比自己小、不严格”四种情况,让其任选一项。1984年的调查结果,120  相似文献   

8.
大龄女青年的婚配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征婚启事的量化分析 ,发现初婚与再婚择偶的大龄女青年在外貌、性格与人品、家境、学历与职业等择偶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在兴趣爱好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现代家庭》杂志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所刊载的1255则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并与1990年的统计结果对比发现:性格与品德已成为青年择偶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健康、对感情的重视程度、户口、住房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关注的程度上升;年龄因素仍很重要,排名第二,但已有淡化之势;身高、婚史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事业心等因素的关注度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事业心作为隐性潜能并未被征婚者所重视;兴趣爱好因素至少在通过征婚广告择偶的人群中被忽略;性别是影响择偶标准的一个敏感因素;在许多择偶标准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未婚的年轻女性被称之为"剩女".她们是西方语境中的"3S女性",即Seventies ,Single,Stuck,这些女性生于70年代、单身、在婚姻市场中"滞销".由于过于注重工作,自身条件和择偶条件过高,加上错位的爱情心理,剩女们成了"单身贵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属性、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社会倡导的择偶自由与个人憧憬的自由择偶悖论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女大学生同居现象从原因、后果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女大学生在同居中失去的多,是受害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并对女大学生加强性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曾说过:“人生若能改变自身的心态,就能使生活本身发生变革。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要看他的态度。成功者始终用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支配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正好相反。” 心态是影响大学生求职和就业后工作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对于自身处境和求职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求职目标、求职行为以及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态度。本文访谈对象当前的心态可能  相似文献   

13.
对徐州市青年农民工择偶观念和行为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年农民工的择偶观念和行为日益现代化,但他们的择偶范围有限,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困惑心态。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群体的通婚将是他们未来的婚恋趋势。  相似文献   

14.
湖南高校女研究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3所高校230名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当代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正在发生温和但却深刻的变化。她们的婚恋观表现为恋爱态度认真沉稳,择偶标准注重内在素质,考虑长远发展,择偶方式被动含蓄;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追求高品质的婚姻生活,宁缺毋滥;性观念较宽容开放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东城区的打工者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性别的外出打工者在婚恋状况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在择偶途径上,男性主要通过自己认识,女性主要通过老乡介绍;择偶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健康和外貌,女性更注重收入和工作稳定性;在择偶上的家庭影响方面,女性受到家庭的影响较大,而男性受到父母干涉的程度较小。研究还发现,外出打工的女性在婚姻观上存在代际差异,年轻女性的观念更为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更能接受。城市经历对打工者婚恋观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使用互联网的状况对打工者的性观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未婚青年择偶方式与已婚青年择偶方式存在明显差别。原来的同学是未婚青年择偶中最主要的结识方式,但这种同学关系最终能走进婚姻的不到其比例的一半。同时,尽管自己结识是青年择偶方式的主流,但由他人介绍结识的方式在已婚青年择偶中已占到40%,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已婚青年调查结果的分析还表明,青年的结婚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城乡背景等因素,都与青年择偶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创业者自身和创业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大学生自身创业准备不充分、经验与风险意识缺乏、高校的创业教育及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未构成体系等是造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破解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引导大学生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选择合理的创业方式,组建高效的创业团队;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同时政府要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帮扶政策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学生管理权之法律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龙国 《理论前沿》2006,488(23):22-23
大学生在认为自身权利受学校管理行为的侵犯而要对高校提起诉讼时,究竟应提起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长期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界。本文认为,该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明确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法律属性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我们将发现,高校学生管理权既具有行政权力的性质又具有民事权利的性质。而是否属于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内容将是界分高校学生管理权的上述两种属性的法律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剩女"问题作为一个现实的新型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要解决"剩女"问题,第一,应摒弃传统婚恋观,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第二,社会各界要积极行动,通力合作,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婚恋平台;第三,"剩女"们应不断解放思想,放宽择偶眼界,降低择偶的物质和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村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基于对北京顺义某镇大学生村官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北京大学生村官在媒介应用方面具有优势,即技术应用先进,文化诉求较高,能够有效服务工作与生活.问题在于,群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颇深,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城市认同和农村认同感还有待提升.本文认为,从新农村建设角度,大学生村官要在政策帮扶下主动打通并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媒介通道,丰富乡村传播内容;从村官管理角度,为保障大学生村官可持续、高质量服务农村建设,需进一步提升村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