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集中居住区移民身份认同偏差:生成机理与调整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是指作为新移民的失地农民在迁入集中安置区后,对于其获得的新身份的判断和确认.身份认同系统的顺利转换有利于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居住地,也有利于农民市民化进程.在现实中,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并未给新移民带来身份的自动转换,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补偿制度、社会记忆、乡土惯习、居住条件等,共同建构了新移民偏差的身份认同.因此,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居住环境条件上采取相应措施,调整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只有当新移民具备了现代市民意识,获得了与市民大体相当的福利待遇和居住条件,他们才能真正接受和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相似文献   

2.
随明玉珍入蜀者是元末明初最大的移民集团,他们以"麻城孝感乡"作为自己祖籍的身份认同。由于四川社会数百年来剧烈变迁所导致的社会动荡,在历史记忆的重构中,这种现象不断放大,形成了在川渝两地大多教人认为自己是"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成为人们进行身份认同的唯一依据,人们会通过一定的消费行为来完善对个体身份的构建,由此出现了"他人导向个体"和"后传统个体"两种个体身份认同的形式。前者更为重视外界信息对身份的影响,认为个体身份认同就是要符合外界的期待;后者则认为个体身份认同虽然会受到外界影响,但自己保有最终选择权。  相似文献   

4.
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农民工中的青年技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时江苏南通私营企业工人深入的田野调查,本研究注意到:首先, "结构力量"成为农民工群体中青年技术工人展示群体力量的基础.其次,城市生活体验与"结构力量"有利于青年技术工人形成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是基于资本和社会的认可,而不再局限于户籍制度的农民身份的认可.最终,本研究认为,青年技术工人已经成为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中独具特质的社会群体类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公民身份历史发展的梳理,进而对自由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共和主义视野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社群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公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认同问题是民族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指认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对民族国家产生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维护社会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由于挪威政府强行推行民族同化政策,许多萨米人被迫放弃了保持自己文化的愿望,已被融入到主流社会中。而如今,萨米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时,多数萨米人却已不看重承认自己的萨米人身份了。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合、也不善于学习自然科学;但是,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正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了女性与男性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偏差,而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学习自然科学所要求的身份的差距,成为女性学习自然科学的障碍之一.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理学教学为例分析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对女性学习物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改变这种身份认同的方法,由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中越边境地区中国一侧,存在着大量中越跨国民族婚姻.这类婚姻直接导致了越南入境女性及其子女两类特殊群体的产生.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法律制度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排斥,越南入境女性及其子女在国家归属、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表现出复杂的认同焦虑.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认同困境,直接导致了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员模糊身份和模糊意识的生成甚至蔓延,这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健雄 《思想战线》2007,22(1):90-98
清中期以来,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中南部澜沧江两岸山区,在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压力下,拉祜族以“佛教”为旗号的宗教运动,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和文化意义进行重构,逐渐形成了一个地方生活中的诠释框架,通过神话及仪式,使自己的族群身份认同及历史传统对现实的影响,在群体的历史记忆中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研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频捷 《前沿》2010,(2):68-70
认同(Identity)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其概念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出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并对当下的研究提出建议。不仅仅要从文化上对不同的身份群体加以区分,更要从社会资源分配机构上寻求其认同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深入使得新生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对于个体、群体和社会造成挑战和威胁.通过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重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以期重塑新生代民工的社会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张开江 《前沿》2011,(12):135-138
2003年成都市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社会改革,目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这一社会结构大转型背景下,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导致城乡二元格局的社会制度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对农民身份的社会认同发生着重要影响。在原来严格的户籍制度发生变革的社会场景下,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探讨研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的社会身份构建和重新分类;农民身份的制度性转变与社会认同现状,城乡统筹中农民身份认同变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从而达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通过开放式访谈、焦点团体访谈和参与观察,剖析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场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在"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教师拥有多重的身份.制度变迁与自我构建是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从身份认同研究取得的共识出发,审视当前教师"身份认同"中存在的冲突现象,以期实现教师"身份"的重置与"身份认同"的获得.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文明将人类交往不断推给世界历史,世界不同种族与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样态相继出场,社会个体及其类群也由此开始关注自己或他人的身心归属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或他人贴上身份标签。在此进程中,交流、印证、吸收乃至碰撞、冲突,都应被视作人类文明普遍联系与永久发展的必要环节。基于此,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自然呼之欲出。试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与机制、全球化视野与文化认同、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与文化认同、文化战略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索,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必要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甘开鹏  牟军 《思想战线》2015,41(2):75-80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越南难民一直面临着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多重认同的困惑,其民族认同心理也在“我群”与“他群”之间不断冲突与抗争。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内在矛盾,这些难民往往通过重拾历史记忆的形式来重构身份认同,强化或弱化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族群边界。然而,从文化适应策略视角而言,越南难民的多重认同也隐含着诸多的现实利益诉求,并由此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权利意识和社会抗争方式。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发生在港台地区的几个事件暴露出港台青年一代存在严重的中国认同缺失问题,这将(已)导致港台民主走向异化,可能进一步加剧陆港关系紧张,并且给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究其原因,主要有港台青年的中国认同教育缺失,长期丑化内地(大陆)政治制度的教育和宣传,以及泛民派(绿营)对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的破坏.未来有必要在强化港台青年中国认同的思路上坚持包容性身份认同和从属性身份认同的统一,在具体对策上相互借鉴,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9.
青年身份认同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一个建构过程,青年身份认同包含“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内涵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的逻辑统一。微空间作为当代青年公共表达、日常交往、文化娱乐的重要场域,深刻影响青年的话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间中多元冲淡主导、动态多于恒常、形式高于内容,使得青年身份认同度明显低于现实社会,出现方向感弱化、无力感滋生、价值感模糊的身份认同危机。聚焦微空间中青年身份认同建构,需要吸纳微话语,强化微叙事;融合微媒介,改善微传播;建构微文化,提升微引领。  相似文献   

20.
易善武 《长白学刊》2011,(4):135-138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出现身份、文化、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的认同危机,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不满、社会隔离、未来速茫、整体挫折感等不良社会后果.因此,常要从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支持系统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等多角度来破解认同危机.化解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