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近代中国的新闻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的撞击、融会、整合的历史阵痛中诞生,形成了由内部封建制诸因素、西方列强的发展与扩张以及基督教东进等社会历史因子的共同作用下的畸态现象。解读此现象,对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当代社会转型期的新闻传播权的掌控、新闻霸权、对中国进行“妖魔化”报道以及更新新闻传播理念,实现与国际化的顺利接轨等都有现实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境内外大量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形成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在我国,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进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只是这种影响已然不见了一个世纪前东西方文化正面交锋时的那种阵痛,人们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好莱坞和麦当劳。然而,由于西方文化本身的良莠不齐以及传播过程中的泥沙俱下,以及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  相似文献   

5.
<正>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信息化时代下的舆论主导权?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对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发展方向的最新指引,也是在信息技术迭代、传播结构变革、传播组织变迁等时代趋势下对主流媒体发展实践的规划与全方位布局,  相似文献   

6.
刘国慧 《前沿》2008,(5):176-179
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中政治考虑、情感、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社会各阶层政治价值取向和倾向性如何都受到该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者,其采取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本文以美国为例,从其政治文化和社会主流新闻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核心内容入手,分析了美国特殊的“公民性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价值取向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美国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是在新闻商品化这一客观背景下产生的,媒体在选择报道新闻时,首先考虑的是引起大众普遍兴趣的接近性、趣味性、新奇性等。但是新闻价值取向本身应该是多维的和全面的,世界政治文化的总趋势也是全球化、多样化的,所以不论是美国的新闻媒体还是我国的新闻媒体,都应该避免新闻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和绝对化。  相似文献   

7.
郭建庆  高雨阳 《前沿》2008,(12):195-197
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实施隐形的文化侵略和精神洗脑,试图摧毁和销蚀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以美国为例,对文化帝国主义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以中国为例,探讨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交流中维护本国文化主权、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北京观察》2024,(1):46-47
<正>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部署。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举措。市政协新闻舆论民主监督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开展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9.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中国后遇到了完全不同于其理论源头的接受环境。这些接受环境差异包括:一、历史背景的差异,其主要表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先“破”后“立”,而中国本土则是先“立”后“破”;二、意识形态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权思想形成的对照;三、学术背景差异,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反拨“新批评”的学术革命开始的,而中国本土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的滋养。这些差异既决定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独特面貌,同时又呼唤西方理论本土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新闻学界对此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见 解。本文综合各家之说,通过认真考证,廓清了“新”、“闻”及“新闻”的词义,以此为基 础,证实“新闻”的使用始于公元 705年唐代神龙年间的孙处玄。被许多人指认为“新 闻”一词源头的唐末李成用,在公元900年前后于其诗中使用“新闻”一词,应当被看 作是历史上首次在军事新闻信息传播中运用“新闻”指称军事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世纪转型期的现代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关注,直接影响着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向。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新闻导语写作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关注表现各异。作为新闻与美学的交叉视野,这种对受众审美的关注越来越引起新闻传媒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西方企业人事管理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泰罗制产生到今天,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在其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流派纷逞,滋荣繁茂;这些理论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无微不至。而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则是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研究的重点。因此,人事管理思想就成了整个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纵观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其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其人事管理思想呈现出三个基本形态:以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管理理论为依据的“经济人”思想,以行为科学为依据的“社会人”思想和以企业文化理论为依据的“文化人”思想。本文拟…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注意力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媒体与受众连接的桥梁,增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必须抓住受众注意力这个关键,在新媒体中要发挥国家传播体系的强大功能,整合全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资源和技术资源,做大做强新媒体;要尊重媒体规律,满足受众需求,提升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效应,关注百姓生活,关注社会脉动,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并以思想的力量增强受众注意力,通过注意力的聚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被学习”向“高认知、高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网络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正在重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处关系。当前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网络渗透的主要方式有: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脱域”特质抢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构造网络信息思想“陷阱”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雕琢“文化景观”恶意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根基。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出多重态势:在战略部署上,以资本霸权为主导推行“和平演变”“网络自由”和“文化白蚁”战略,进行全局性入侵和战略性渗透;在渗透内容上,以话语强权为利器实施妖魔化编排;在渗透形式上,以技术优势为支撑进行隐形宣传;在渗透对象选择上,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通过培植意见领袖与豢养普通群众进行多元化围猎。针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呈现的不同方式和多重态势,我们应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三方面探求反渗透纾解之道。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新闻的写作模式往往体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中西方新闻写作模式的差异一是表现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上,中国记者比较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西方记者更善于形象思维。二是西方新闻记者较少采用陈述的表达方式,而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表现。他们在写作中多采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善于通过形象化的比喻使新闻富有情趣,善于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把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写活,从而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借鉴、吸收西方新闻写作技巧,有利于我们突破固有的写作模式,进一步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充分实现新闻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季中扬 《求索》2008,(7):176-178
所谓“快感文化”思想,特指关于非压抑性文明的一种文化思想;在这种文化中,快感不再服从政治、经济、道德、美学的需要,它能够无阻碍地得到满足。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自席勒以降,尼采、弗洛伊德、马尔库塞、乔治·巴塔耶相继阐发了“快感文化”观念,形成了一个思想传统。在后工业社会中,由于媒介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审美文化出现快感化倾向,但这并非“快感文化”的实现,相反,“快感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批判理论,可以为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当代审美文化的快感化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魏源“师夷”思想与湖湘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祥  殷国明 《求索》2007,(7):72-73
魏源的“师夷”思想,就是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也就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东西。魏源早年接受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幕僚生涯中,参与了大量的改革,接触到底层社会,对西方先进东西多有了解。魏源也为“夷师”,他的著作,输入日本,在明治维新产生一定作用。“师夷”思想,扩大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对近代的中国文化与革命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乔忠华 《前进》2001,(9):31-32
一段时期以来,“阵地”意识在许多干部头脑中放松了,认为现在搞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放松思想政治建设,可以淡化阵地意识。应当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我们建立开拓了许多新阵地。但也有一些阵地,未被我们认识,没有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比如,迅速发展的因特网,我们就未能充分重视。而西方国家,则把它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途径,企图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去支配世界。因此,引导社会思潮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提到突出位置。一、加强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赛伯特是美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和新闻学者,是《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精神领袖和第一作者,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因推崇传播学的几位奠基人尤其是施拉姆的学术贡献而使他的学术成果隐而不彰。他提出的媒介制度的两种理论“权威主义理论”和“自由之上主义理论”是西方社会分析媒介制度的权威理论,他的这些理论思想在他1952年的专著《英国的媒介自由史》中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