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文学中的两种“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形象模式和特性角度分析了都市文学中的新富人形象和新新人类形象,指出两种形象的产生是都市环境下欲望化叙事的结果,而作家叙事态度的变化则进一步昭示着消费主义、享乐原则对中国文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林燿德和施蛰存开启的台湾都市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对话为契机,探讨海峡两岸都市文学的隔海传承与变异。30年代上海新感觉派将都市文化的殖民地摩登属性推向顶峰;40年代的海派作家还原出一个琐碎的市民都市空间;台湾新世代作家则塑造了一个集民间、私我和异彩文化等诸多因子交汇的都市场域,包容了更大的阐释空间。这些都市书写都以“感觉”为媒介,借鉴蒙太奇手段刻意颠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对欲望书写异乎寻常的关注,在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创新度和开放度。  相似文献   

3.
金君卫 《求索》2013,(6):142-144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前发展与裂变。期间,作为社会个体之人,其于庸常生活之中的现实价值、欲望情感等均得以彰显,由此带来的中国“女性意识”也开始张扬,女性成长文学的兴起就是该社会意识最直接的文学表达。女性成长文学本质上是对传统以男权为核心叙事话语的一种反叛性言说,它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情境化的外在叙事征候和对现实世界回应性的内在姿态:处于成长中的女性所具有的孤独式情境。不仅是女性情绪的自觉宣泄.更是处于成长中的女性自我感性生命的自在式流动,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逃离、逃离后的追寻、追寻后的失落、失落后的再次回归,一个怪圈、一个循环,形象地隐喻了人类自身对自我曾经拥有的美好精神家园的悲壮追寻.这是一种无法逃遁的人生宿命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4.
刘颖  付天海 《求索》2013,(2):157-159
性别叙事学作为一种文本阐释的实践方法.将性别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纳入了同一视域,使得两种本无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模式。性别叙事学不仅注重对女性作品的性别化解读,它还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男性作家及作品.揭示了叙述结构和文学技巧所蕴含的性别关系本质。本文从叙事模式、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等诸方面阐述了文学的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尝试使用叙事学的分析工具对文学文本进行性别意义的阐释,希冀为文学的性别叙事话语研究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姚国军 《求索》2013,(11):123-125
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在中国知青小说中独树一帜,可谓中国知青小说的"南方地标",体现出鲜明独特的南方书写特色。在人物类型设置上,杂取各色人等,文化精英、草根人物、草莽英雄、忏悔悟道者悉数登台表演。在叙事语言上,既有浓烈情感的宣泄,也有史家笔法的记录,更有冷峻深邃的启迪,体现出"冰炭同炉"的审美效应。在叙事结构上,则呈现为一种"山环水绕"的特色,或运用今昔间隔式结构,或运用史实互证式结构,使作品散发着一种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胡冬  高岩 《求索》2013,(12):167-168,161
一次次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裂变.全面推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到来。在美国多元文化文学的舞台上,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策略与传统的叙事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消解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手段上追崇毁灭与创造并存: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美国新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虽然西方浪漫主义主要是一场文学运动,但这场文学运动与绘画、雕塑、音乐,以及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息息相关。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最具根本性的特征是,试图成为综合多种艺术门类或多种艺术媒介的所谓"总体艺术",而实现"总体艺术"的路径,就叙事媒介的使用方式而言,包括多媒介叙事与跨媒介叙事两种。从艺术观念的表达、艺术作品的描述、艺术形式的借鉴等三个方面,考察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跨媒介叙事现象可以发现,这三种方式从不同方面促成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化特征。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并非像勃兰兑斯所说的那样"蔑视"语词这一文学媒介,而是高度尊重语词,试图使语词的表达能力最大化,以便通过跨媒介叙事使文学艺术化,从而创造出他们心目中的"总体艺术"作品。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所开创的跨媒介叙事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刘小菠 《求索》2008,(10):173-175
先锋小说的再叙事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审美倾向。它抛开了旧有叙事成规,提出了一套异于前人的叙事话语。再叙事的涵义从话语范畴扩大到意识形态。历史、社会、自然、人、死亡、宗教、价值尺度等重大问题通过再叙事也发生了移位。  相似文献   

9.
由"艺术终结论"引发出"文学终结论",并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的论争,直接涉及当代文学的生存状态.在这个被舆论所操纵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艺术的根本意义应是使人多样化的、可能性生活得以呈现;其本质仍是一种可能性生活,是对可能生活的观念性实现、过程性开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既不会"死亡",也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雄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当代军旅文学在对英雄主义的自觉追求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英雄叙事"。它在不同时期的英雄塑造和书写,一方面突出英雄不变的内在品质和情怀,另一方面努力探讨和拓展英雄的内涵,为文学的艺术长廊增添了一大批光彩夺目、令人敬仰与追随的英雄形象。它对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意识,培养民族的英雄气质、英雄信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虹 《求索》2008,(12):172-175
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社会的商业化进程迅猛推进并催生出文学新的审美趣味。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当代商业文学因其与市场的天然联系、与都市大众审美趣味的自然吻合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多姿多彩地妆点了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相似文献   

12.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的叙事中,暗含的寓意是指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式是惟一不可替代的模式,历史因此已发展到终点而宣告终结。这些终结论是与新的冷战思维、单向度的决定论以及文化帝国主义分不开的,充分暴露了他们以西方价值观为中心的思想倾向。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元叙事,必将因新的历史事实而宣告自身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圣经·旧约》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资源,不仅有着宗教启示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作家们的关注,被不断沿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在中国新世纪文学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及莫言的《等待摩西》这三部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成,还是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关怀上,皆与《圣经》文本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这种关联性体现出宗教主题同文本构建策略以及"出走"的文学母题之间的共生互动;而另一方面,其背后更是贯穿着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忧思。文学与宗教精神对于表现人类普遍经验和终极关怀上具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性,作家对宗教主题的引入更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得新世纪文学创作在刻画日常生活的同时转向一种超越日常的新的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5.
聂茂 《求索》2014,(7):128-132
欧美自然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香樟年记》展示一个生活在中国当下都市中的亲历者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可以视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中国书写,这种书写回归传统价值,唤起人们对于自然应有的珍爱和尊重,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中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叙述话语的转变、小说和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 ,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 ,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 ,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兰 《求索》2011,(6):198-200
随着域外文化新质的介入,近代中国小说的言情叙事呈现出新的样态。"异国恋叙事"即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这样的背景之下。王韬和周瘦鹃书写的异国恋题材小说是近代中国作家异国恋叙事的两个典型代表。不论是表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爱慕,抑或是中国人在外国受屈辱的爱情悲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恋情本身并不是叙说的重点,异国恋叙事更像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内对外的政治、思想意图而安排的一种书写策略,是关系到社会现实的一种寓言性创作。  相似文献   

18.
崔海妍 《求索》2008,(11):188-190
文学终结与文学永恒是文学领域的矛盾体,这一悖论反映了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的后印刷时代,文学著作者在执着地相信文学的永恒、迷恋于文学的魅力的同时,为印刷文学的衰退而痛心的迷惘处境。“通变”论认为文学终结的真正原因是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特定时期的存在条件,新媒体的出现只能改变印刷文学的存在样式,但不会导致文学真正的终结。从“通变”观出发,文学有它自身的存在理由,由于文学的抒情言志的社会功能,文学的魅力是永恒的,它不会因为存在形式的变化而终结:文学终结与永恒悖论的释解同时为当今网络文学的出现与繁荣提供了合理的注释。  相似文献   

19.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去发现"非虚构"历史叙事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在场"与底层发声等方面发现现实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然而城市建设的狂飙突进,并没有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其标志之一便是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城市文学并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整个文学叙事的格局中,城市文学只占据很小的分量,在价值评判中更是如此。文学从城市生活中淡出,将使城市的生态和心态处于从未有过的人文危机中。城市文学到底遭遇到哪些创作瓶颈?到底是城市文学缺乏应有的艺术水准和美学高度,还是评判标准出了偏差?城市文学又该如何拓展自己的表现空间与审美格局,创造出独特的话语方式和体系?为了探索上述问题的理论路径,2月19日,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师大文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问题与出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经验的多元表达、城市文学概念的理论溯源、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实绩与缺憾、城市小说的类型化倾向辨析、城市文学新的美学形态的开掘、城市身份认同与城市文学主体重构等话题展开研讨。现选发部分专家的文章,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