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任鸣莉 《前沿》2006,(1):68-69
学校教育应从教育创新入手,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实力。而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始于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在诸多关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主张中,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  相似文献   

3.
许兴苗 《前沿》2013,(4):198-200
建立和完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如何构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红明 《群众》2011,(4):51-51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的创新性是由其创新素质决定的,创新素质是人类所共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总和,是一种综合素质。大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阶段,每个大学生都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大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是要给这些种子一片沃土,让其自然萌芽并深深植根。  相似文献   

5.
世界创新发展形势,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创新发展愈加成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化工学科是以基本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的创造性学科,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性、实用性人才。课题通过研究创新能力的概念、剖析化工学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探讨具体解决措施及方案、总结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对指导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迅 《政协天地》2009,(5):37-37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工作,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推动科技进步,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在福建省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评价的变革一直是一个重点。专家和学者们始终关注着这一话题,并不断进行着思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能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国际间综合实力竞争的迫切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心。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主体性发挥的必然。培养创新精神,一点也离不开自我意识的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展望21世纪的党校干部教育,种种因素决定必须把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备课卡片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刘彭芝撰文指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创新精神要靠激发,创新能力要靠培养,从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基础教育。目前,我国正在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应注意解决几个问题:1.不能老用应试教育的思路、标准来设计教学内容,评价学生的优劣。2.中小学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要体现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改进教…  相似文献   

10.
崔蕾 《前沿》2012,(4):193-194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升华应用到实践中,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简要分析目前高校对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实施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步骤,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论青年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启动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可以说是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机制。当前对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培养其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创造性思维;另一个就是非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所谓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  相似文献   

12.
张勇 《重庆行政》2008,(1):102-104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中国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纪,也是一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只有具有竞争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21世纪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党校是培训各级干部人才的教育基地,党校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加强对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党校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爱国情操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使我国各族人民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国走向繁荣富强。历史一再证明,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个民族如果不培养爱国情操,没有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它就失去了发展的力量,就不会产生凝聚力,也就必然导致民族的衰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爱国情操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本课教育学生认识培养爱国情操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培养爱国情操的必要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做一个坚贞不渝的爱国者。其在全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本课…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五四”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广大青年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回眸肇兴于80年前五四运动这场波澜壮阔、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潮流,历史分明告诉...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 ,它对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1.新世纪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多年来 ,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偏重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①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普遍较弱。他们的思维通常呈线形发展模式 ,即“非对即错 ;非此即彼 ;一个问题 ,一种解决方法 ;一个结果 ,一个原因” …  相似文献   

18.
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培养目标。早在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博士生的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博士生不仅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而且要求“在科学与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社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对于在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基础上,又要从事…  相似文献   

19.
廖国葵 《传承》2011,(12):58-5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同时对激发、传承、弘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民警察,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公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公安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局限。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