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李刚  彭伟 《岭南学刊》2008,(5):41-44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利益群体力量不均衡,利益表达机会不均等,利益表达的影响力不平衡。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是要使其达到利益表达主体地位平等化、利益表达渠道畅通无阻、利益表达方式理性化和法治化。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途径是加快利益集团的相对均衡发展,理性应对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以及提高政府的自主性和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建立利益均衡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 1、立法保障。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目前公民的权利意识觉醒.人权观念深入人心,政府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已经具备将请愿权明确载入《宪法》的条件,因此,建议把请愿权明确纳入《宪法》保护。此外,《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重心应当放在引导和促进上.使公民现实地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一味地消极限制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阻塞意愿的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3.
利益主体、利益集团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升  李若曦 《求索》2007,(1):164-166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共同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当代中国存在着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种利益关系。和西方国家明确的承认利益集团的存在不同,对于我国社会已经存在的利益群体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演进使其成为合法存在的利益集团.直至今天仍然是个在理论和实践上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现阶段,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境况大相径庭,要使社会保持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之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明  蔡潇彬 《前沿》2011,(7):133-137
我国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和诉求管道的堵塞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体的利益,导致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甚至敌对感持续增强,这为政府政策的落实带来诸多障碍,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的构筑已成为燃眉之急。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利益表达的主体、客体、渠道、载体、工具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5.
申滢 《桂海论丛》2008,24(4):13-16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群体利益博弈不可避免,如何协调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制定出更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政策,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关键任务。在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面前,政府首先要整合和消解利益群体矛盾,提升政府能力建设,同时,政府需要提供利益表达机制的制度框架,让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利益分化、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多元利益表达的需求与利益表达渠道的不完善相冲突,使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不断发生。要防范社会利益继续分化,保障社会公平,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利益均衡机制才能实现,这应当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利益疏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以及利益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凋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诉求表达包括利益表达。所谓利益表达是指某一利益集团或个人提出改变某一政策或继续某一政策的要求过程。我军的利益表达机制在战争时期就诞生了,例如士兵委员会、诉苦运动、民主运动,它们都是我军利益表达机制的雏形,最后形成了“三大民主”的利益表达形式,为官兵表达需求、愿望、利益提供了组织平台,也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要建立公平、开放、多向度的利益表达机制,引导官兵以合理、理性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从而更好地维护、实现和发展好官兵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馋宗公案     
蟹之乡愁料理 我是崇明籍,70年代末跟随父母,一路晕着船到的上海,其实骨子里,直到今天,还是不太喜欢这么喧嚣繁复的地方。很多年以后,发现不少和我类似经历的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户籍,—定要拿不标准的沪语,  相似文献   

9.
利益群体和利益群体表达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成为学者近来探究的重要内容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利益群体的形成及其利益诉求的增加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结果,同时也对我国现有利益表达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就利益群体及利益群体表达的概念分析、利益表达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如何建构利益群体的表达平台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失衡及矫正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利益主体掌握资源的差异性,出现利益表达发育及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利益表达地域分布的非均衡性、时间的断裂性、表达主体的表达能力的差异性及利益表达组织发育的不平衡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厘清当代中国利益表达不平衡的现状,分析这些现状形成的原因,对利益表达意识进行培育、对利益表达行为进行合理激励、引导与约束以解决当代中国利益表达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克 《北京观察》2010,(7):53-55
<正>"重视整体和谐下的不稳定因素",关系到30年来改革的成败,也是衡量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标准。据笔者上半年随同北京市政协调查研究表明,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是实现首都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保障,政府对此应给予特别关注,并积极完善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2.
黄静婧 《前沿》2007,(11):169-172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好社会各群体利益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利益表达机制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在利益表达主体发育不成熟,利益表达载体体制不健全,利益表达客体素质不高等方面。健全完善我国的利益表达机制就要从培育成熟的利益表达主体,完善和开拓多元化的利益表达载体,缔造勤政爱民的利益表达客体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基于某种利益需求和权利主张,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向有关方面传递诉求的网络民意表达形态和社会传播现象。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网民更愿意通过网络集结起来,共同表达利益诉求。因此,政府要有效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就必须重视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在强大的政府公信力支撑下做好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郭臻 《求索》2008,(5):41-43
社会利益均衡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效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在对社会利益失衡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阐述社会利益失衡的影响,然后提出走出社会利益失衡困境的出路:构建三维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其机制可从完善表达机制,构建协调机制及建立均衡机制三维路径展开。其中,利益表达机制是基础,利益协调机制是必要手段,利益均衡机制是目标,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债权出资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公司运行中得到广泛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债权出资制度并没有在一般法、基本法上得到承认,而现行特别法规定存在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上位法与下位法及同位法之间不相一致的现象。为拓宽公司出资方式,便于公司设立,应在公司法上承认债权出资的地位,确定出资债权的基本标准和范围,同时应建立债权出资的风险防范和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社会化途径的完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陶元浩 《新东方》2007,(4):13-17
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群体利益关系相协调的社会。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1]所谓利益表达,是指社会各阶层的代表和个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国家公共权力主体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以影响政治系统输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张昆玲  史中朝  闫翅鲲 《前沿》2011,(13):139-141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基层政府服务意识缺位、行政行为失范、"土地财政"下政府与民争利等有一定的关系。要预防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话意识,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真正实现政府角色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表达意识逐渐增强。通过对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展开调查,分析他们是否会将利益表达意识转化为利益表达行动,以及影响他们利益表达行动和利益表达行为方式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除性别、受教育程度、月薪、社会地位、社交圈微信等变量外,行业类型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行动的重要因素,而利益实现状况对利益表达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服务是政府职能的理念意义上在总体体现和本质要求。从公民需求和利益表达来看,公民参与是任何阶级社会实施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要求,更是建构强调"公民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从政治系统的角度看,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的建构表现为循环往复的过程:公众通过健全的利益和需求表达机制来向政治系统进行"输入";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即"输出"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形成政治管理中的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以及基于信任与合作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逐步拓宽公民需求和利益表达机制,不断推进公共服务评价机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管控措施已经无法有效处理不良网络舆情,反而会削弱主流媒体和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基层政府要增强舆情风险防控意识,完善舆情信息收集和追踪系统,拓宽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舆情,提升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