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脑血流速度、脑血流阻力的关系。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平衡区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芒针透刺督脉组穴,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治疗2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合作共济失调评定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CARS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I均显著降低(P<0.05);BBS、MBI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SV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ICARS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I降低程度以及BBS、MBI评分和椎动脉、基底动脉PSV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区电针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机提出“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理论;吴崑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且补注《金针赋》;郑梅涧提出“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之三针说,编写针灸歌赋;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王国瑞提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肩周炎,俗称“漏肩风”。1982年5月~1988年12月,笔者收治456例,采用温针结合推拿治疗,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456例中,男187例,女269例;年龄31~79岁,以50~65岁为多。病程短者3天,长者2年半。有明显外伤史者38例。 二.治疗方法 1.温针法:以循经选穴、局部痛点选穴和经验选穴相结合。 循经选穴:合谷、三阳络、列缺、郄门、少海;局部选穴:肩髃、肩髎、肩贞、  相似文献   

5.
切开法就是运用器械切开脓肿的手术方法,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并对此有很多精辟、深刻的论述。笔者在反复学习历代文献后,初步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切开法的历史沿革 外科切开之法,古已有之,先秦医家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当时的手术器械为砭石。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在论述砭石切开脓腔时,就有因方法不当而致几种不良后果的记载。切开法又称针法,其源于《素问》“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当时已有切开脓肿的专用工具——铍针。直至近代《疡科纲要》仍称针法,而观其内容实为切开法。手术器械从最初的砭石、  相似文献   

6.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代赭石为主所组成的方剂达29首(不包括非以代赭石为主药的方剂),反映了张氏对代赭石运用的特点。本文就此作一分析介绍。 一、力主生用 《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载其有生、煅两种用法。张氏认为代赭石生用者佳,煅用者差,如在“赭石解”云:“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纯全,大能养血。”“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醋淬之,大非所宜。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且引证徐灵胎谓若煅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7.
据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载:“张氏四维医门秘旨十五卷存。□□曰:古皖张子讳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乃听选官也,医名于世,诸上司奖之以扁额,士大夫赠之以诗文。”但国内未见该书,仅日本有原刻本及抄本。今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马继兴等中日学者选辑的《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影印本中,见到了该书(明万历间同安张氏恒德堂本)的全貌。现对张氏生平及其著作内容、学术价值介绍如下。 1 作者生平   张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古皖怀宁人(首卷“小引”)。张氏生于医学世家,其父“憨仙公为皖名家。人有求辄往,往则疗治辄效,其报不报弗校也。至今皖人称医而仁者,必曰憨仙”(首卷“自叙”)。张四维于《医门秘旨*自序》称:“余家大人憨仙君,精专易理,谙通诸经,为郡弟子员。一日大父宦往,大母家居,病且剧,乃喟然叹曰:为人子不可不知医,顾独  相似文献   

8.
一、外伤科的萌生和滥觞时期 原始人在与野兽搏斗或相互之间殴斗中,常发生外伤,当时他们用树叶裹、草茎扎、泥土敷或用手按压受伤部位,以作保护止血之用,这便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便有了的外伤科医疗法。后来人们掌握了制造石器的技术,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脓疡。所谓“砭”,即用石块打制的针,故《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也载“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这里的“箴”同针,故“箴石”也即是砭针、砭石。所以郭璞也说:“砭针,治痈肿者。”可见砭石是外科最初的原始医疗工具。  相似文献   

9.
继金、元时期刘河间、朱丹溪之学广为传播之后,在医学界产生了用药偏于苦寒,常致克伐脾胃、损人元气的流弊。直至明代中叶,以江苏,浙江的南部和皖南等江南地区,崛起了以培元温补为学术贝解的医学流派,这对纠正时弊和医学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医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强调用参、芪扶正培元,并发展了命门学说,其中皖南新安地区培元(温补)派的形成,对当时医学界的影响也很巨大,今作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11.
冲脉是奇经之一。“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素问·骨空论》),“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注足少阴之大络,……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灵枢·逆顺肥瘦》)。冲脉通过经络与心、肾、脾、胃相络属。冲脉秉先天肾气...  相似文献   

12.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出于《素问·刺禁论》,在《素问》的各种注本及后人对此句的语释中均以为“脑户”即指脑户穴,甚至有些医籍如《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为了突出其为脑户穴之意而将此句中“头”字去掉,并因此出现脑户穴禁针之说。  相似文献   

13.
明·张景岳,平生治重温补疗虚,尤其是善用熟地黄,负有盛名,被誉为温补派之大师,有“张熟地”之美称。其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现就张氏应用熟地黄试作浅探。1 扩熟地黄之炒用 驳滞腻之嫌疑《类经附翼·真阴论》说:...  相似文献   

14.
强调文化和学术自身的独立价值,是王国维毕生为之呐喊的人生目标,他强调知识分子应当以超越功利主义的学术胸襟和生命旨趣对待文化事业,这是现代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基本职业态度。为达此目的,就必须借助于人文教育净化生命情趣、提高人生境界。在这一大前提下,王国维赋予了“可爱而不可信”的“纯粹美学”知识在思想独立和人格自由方面的巨大的人文教育功能,触及到了文化现代转型所不可回避的价值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15.
杨骏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主要责之五脏功能失调和瘀血阻滞脑络,运用辨经刺井、化瘀通络法治疗血管性痴呆,重在治神,养调结合。辨经刺井、化瘀通络法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学习和记忆功能,在常规养神定志、补益气血兼行气活血针刺法的基础上,通过辨经刺井针,调五脏之神,化瘀通络灸,调脑之元神,温通脑部经络,化瘀填髓益智,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17.
<内经>云:"冬刺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等,然而<难经.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明*张介宾<类经>说:此"皆与本经不合,必难经之误也,当以本经为正,不可不辨".那么,<内经>缘何提出"冬刺井"之说?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勋结合运气阐释瘟疫,在理法方药上皆有创新。在病因上,引申三虚致疫理论,揭示不正之气为天虚的产物,侵袭人体即为疫毒;在邪气性质、传播途径及邪客部位上,受启于吴有性,提出瘟疫乃天地之疫毒,邪自口鼻而入,疫毒之邪伏于半表半里;在传变规律和发病类型上,遵张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认为寒邪首犯太阳,循经入里引动内火,为太阳、阳明合病。此外,其据江南地域特色提出水传播感邪途径,指出瘟疫因寒凉、停滞感疫邪起病,初时病机为“内滞、外邪盛”。其治疫以表里双解法为主,疏方遣药以轻简轻灵见长。王勋辨治瘟疫法可为现代疫病的中医辨治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芒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先进行残损分级评级,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行芒针深刺八髎穴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指标、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尿日记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显著增加,膀胱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最大尿流率增加程度及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深刺八髎穴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情况及生活质量,恢复患者膀胱功能,减少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20.
神阙穴探讨     
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近年来笔者对该穴进行探讨,现概述如下。1历代医家对神阙穴的认识神阙穴始见于《素问·气穴论》,但最早提出“神阙”二字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素问·气穴论》曰:“藏俞五十穴,……齐一穴,……针之所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