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青藏高原青海田鼠(Microtus fuscus)体内首次发现了一带属绦虫新种的幼虫。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囊尾蚴头节具有带属绦虫典型的特征,头节上有2圈钩和4个吸盘。利用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囊尾蚴与其他带属绦虫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加之其特有的中间宿主和地理分布,该囊尾蚴可明确被鉴定为带属绦虫一新种囊尾蚴,遂将其命名为田氏囊尾蚴(Cysticercus tianguangfui n.sp.或者Taenia tianguangfui larva n.sp.)。  相似文献   

2.
猴源环孢子虫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饱和蔗糖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孢子化试验首次从广东某猴场的猴粪中分离到疑似环孢子虫卵囊。为了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巢式PCR和普通PCR方法,针对环孢子虫属18SrDNA和ITS基因设计了3对引物,扩增其目的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卵囊大小为7.5~10μm,经改良抗酸染色的卵囊染色程度不一,孢子化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2个子孢子。通过PCR扩增,获得的18SrDNA目的片段长712bp,测序结果表明该猴源环孢子虫18SrDNA基因与Cyclosporacolobi、狒狒环孢子虫、人环孢子虫的相似率较高,在进化树上位于同一分支。获得的ITS-1+片段长760bp,其中ITS-1序列高度特异,在GenBank中未见同源性序列。结果表明,从猴粪中分离的疑似环孢子虫卵囊应属于环孢子虫。  相似文献   

3.
以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肠道沙门氏菌、猪链球菌等12种仔猪致病菌为目标细菌,23SrRNA基因为靶基因,从GenBank中下载其23SrDNA全序列,在其变异区设计特异性探针,在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通过序列分析、PCR靶标与探针杂交试验,建立了有13条寡核苷酸探针和2对通用引物的仔猪常见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方法。以参考菌株粗提基因组DNA的10倍系列稀释模板做PCR,扩增产物与探针杂交,检出芯片的灵敏度为100fg。对33个参考菌株用芯片检测,结果有1例不正确,只鉴定到属;在61个野外分离株中,55株的芯片检测结果与生化或测序结果一致,有6例不一致,符合率为90%。初步研究证明,该检测方法能快速、有效地鉴定多种仔猪常见致病菌,但要区分某些细菌的致病株与非致病株,还要检测毒力/毒素基因。  相似文献   

4.
为豪猪血蜱的鉴定提供准确依据,从湖南省怀化地区猪獾体表采集蜱,运用体视显微镜超景深系统观察其形态学特征;提取蜱体壁总DNA,经PCR扩增测序获得其COX1、ITS2和16S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蜱种雌蜱呈南瓜子形,前窄后宽;假头基为矩形,基突后...  相似文献   

5.
对从内蒙古骆驼生活环境中采集到的24种蝇进行普通生物学剖检,并进一步用斯氏副柔线虫特异性引物ST1、ST2对蝇体内检获的幼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筛选与确定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传播媒介。结果显示,在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体内均发现了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感染强度为1~22条/个,雌蝇与雄蝇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幼虫长度为1.033~1.934mm;雄蝇的感染率为43.8%~48.0%,雌蝇的感染率为35.7%~46.2%。扩增得到的部分ITS序列(包括5.8S)与GenBank中登录的斯氏副柔线虫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3%。基本确定了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为斯氏副柔线虫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6.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涉及两个哺乳动物宿主:成虫寄生在犬属动物肠道内,引起棘球绦虫病;中绦期幼虫在草食和杂食动物体内发育,致棘球蚴病。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相当广泛,人、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猪、马等都可感染。棘球蚴病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大熊猫皮肤病的病因及有效防治该病,对患皮肤病的大熊猫病变部位的皮屑进行了真菌学检查与分离,并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学特征鉴定、ITS序列分析以及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的真菌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编号为MXP-13-11-1)。分离株MXP-13-11-1的ITS序列的长度为573bp,该片段包括ITS1、5.8SrDNA和ITS2的全部序列以及18SrDNA和28SrDNA的部分序列。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MXP-13-11-1与编号GU348990.1的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9%。根据形态学鉴定、BLAST比对结果和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将分离株MXP-13-11-1鉴定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皮肤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8.
以采自我国黑龙江省大庆市的耳萝卜螺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的遗传标记特点,用保守引物BD1和BD2对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液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23个耳萝卜螺样品的ITS及5.8SrDNA序列总长度为1 124~1 130bp,存在一定差异,包含ITS-1(548~551bp)、5.8S(175bp)、ITS-2(399~404bp)序列。23个黑龙江省耳萝卜螺之间ITS-1序列的相似性在98.3%以上,ITS-2序列相似性在98.2%以上;而与GenBank中其他椎实螺的ITS-1序列的相似度低于75.6%,与ITS-2序列的相似度低于83.1%。由于耳萝卜螺IT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椎实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本研究结果为耳萝卜螺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PCR方法从细颈囊尾蚴四川和云南两省的分离株中扩增出了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Ⅱ亚基(COⅡ)的基因片段(pcox2),并结合GenBank中其他6种带属绦虫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细颈囊尾蚴与其他带属绦虫的亲缘关系。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自猪、山羊和绵羊的33株细颈囊尾蚴的pcox2长度均为523bp,序列间无插入、缺失,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9%、41.4%、10.5%、20.1%,其中A+T含量(69.3%)明显高于G+C含量(30.6%),碱基组成存在明显偏倚。测定的33个细颈囊尾蚴分离株pcox2序列相似性较高(97.3%~100%);而与带科带属其他6种绦虫分离株的相似性均在90%以下。在构建的NJ树中,分布于我国四川和云南两省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细颈囊尾蚴聚为一支,且与地理区域、宿主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表明细颈囊尾蚴pcox2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细颈囊尾蚴的种群遗传学研究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兽药氯硝柳胺哌嗪(又称曼桑尼尔、驱绦净、Mansonil、Sagimid Phenasal)是氯硝柳胺(灭绦灵)的哌嗪盐,化学名称为5-氯-N-(2’-氯-4’-硝基苯)水杨酰替苯胺哌嗪,为西德拜耳公司首先推销的产品。国外报道对家畜的各种绦虫,如牛、羊的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等有高效,对肠道的前后盘吸虫幼虫也有效。内蒙古兽医药品监察研究所合成此药,通过鉴定,现已有小批量生产。我们用本药对绵羊莫尼茨绦虫进行驱除试验,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猪旋毛虫49 ku ES抗原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用SDS裂解液配合蛋白酶K方法从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成囊前期幼虫、肌幼虫、成虫)虫体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49 ku ES抗原基因,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埃希氏菌TG1。用PCR、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BamHⅠ进行单、双酶切鉴定,阳性质粒的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猪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虫体49 ku ES抗原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9 kuES抗原基因大小为948 bp,基因的保守性很强,序列同源性比较高,不同发育时期之间的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诊疑似肉鸡和蛋鸡鼻气管鸟杆菌(ORT)感染并研究其病原的新生物学特性,对其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分析其16SrDNA序列特征、溶血活性、凝血活性和药物敏感性。从云南省有鼻炎症状的蛋鸡和肉鸡中分离到5株革兰氏阴性多形性杆菌,分别被命名为YN11061、YN12071、YN12072、YN12091和YN12092。生化试验表明,5株分离株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乳糖、半糖、麦芽糖、甘露糖和果糖,产酸不产气;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5株分离株与GenBank上12株国外代表株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3%~100%,进一步鉴定为ORT。溶血试验和凝血试验表明,5株分离株具有β溶血性,能够凝集戊二醛醛化的绵羊红细胞。5株分离株同时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红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显示多重耐药性。结果证实,云南省存在ORT感染。本研究首次报道了ORT的溶血性和凝血性,为ORT的分离鉴定和新型诊断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细粒棘球绦虫TPx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染病羊肝内收集细粒棘球绦虫(Eg)原头蚴,分别提取总RNA和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的细粒棘球绦虫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EgTPx)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EgTPx基因片段,同时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对应的基因组序列.PCR产物经纯化后连接到pMDl8-T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DH5a后,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到中国青海株细粒棘球绦虫EgTPx基因片段,其开放阅读框为582 bp,编码193个氨基酸,与已知的EgTPx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有3个碱基发生变异,分别在245,306,318位由C变为T;引起1个氨基酸变异,由Ala82变为Val82.EgTPx具有典型的2-Cys型过氧化物氧还蛋白催化性位点Cys48和Cys169,以及周围保守的FVCP和VCPA序列.EgTPx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对应的基因组序列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69 bp的内含子.  相似文献   

14.
对从青海省久治县高原鼠兔体内发现的囊尾蚴新种进行了虫种的初步鉴定。利用捕鼠器在青海省久治县捕捉草原上的高原鼠兔,并现场进行解剖,对腹腔或胸腔内发现的囊尾蚴用400mL/L的绵羊胆汁溶液处理,使其头节完全暴露出来,然后用100mL/L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固定,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对头节的形态学进行显微观察。选取其中一条囊尾蚴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分别利用Neighbor-Joining和Maximum Likelihood方法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剖解显示,高原鼠兔对该种囊尾蚴的感染率为6.0%(3/50),3只鼠兔囊尾蚴的感染强度分别为4、13和28条;染色后观察发现,该囊尾蚴头节有两圈钩和4个吸盘。遗传进化研究分析表明,该种囊尾蚴具有独立的虫种分类地位,与豆状带绦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综合形态学、中间宿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初步确定从青海省高原鼠兔体内发现的囊尾蚴为带属绦虫的一新种的幼虫,并建议将其命名为才氏囊尾蚴。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虫诱导培养方法,自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南等五省(区)采集的23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了食线虫真菌23株,形态学分类研究表明,它们分属于9属22个种(包括:节丛孢属9个种、隔指孢属2个种、单顶孢属4个种、镰刀菌属2个种、钩丝孢属2个种、轮枝孢属1个种、被孢霉属1个种和茎点霉属1个种)和1株未定种。本研究为开展家畜线虫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83年10月和1984年5月,我们在四川省渡口市和西昌市进行畜禽寄生虫调查,共解剖山羊81只,在40只山羊小肠内获得绦虫成虫三种,其中一种经鉴定为球点状斯泰尔斯绦虫(Stilesia globipunctata)。此种绦虫在我国大陆上属首次发现。 (一)形态描述 虫体薄软乳白呈带状,头节球形,颈节较细,体节分界不明显,两侧边稍厚而中部甚薄。链体全长163~470毫米。头节大小为0.50~0.83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初,带领学生在保定地区冷冻厂的家兔加工车间进行生产实习时,在一次抽样检查50只屠宰家兔的小肠内发现两只有绦虫寄生,感染率为4%,其中一只感染5条,一只感染2条。 关于家兔绦虫,在国内只有山东省曾有过报道,此次绦虫的发现在河北省为首次记录。为进一步清查家兔绦虫的详细结构,鉴定其属种,给今后进行我省全面畜禽寄生虫调查工作提供依据,特将收集的虫体用盐酸卡红染色并制成透明标本,进行镜检观察。  相似文献   

18.
(五)禽鸟主要致病绦虫的概述 据文献记载,家禽和野禽(鸟)的绦虫多达1400余种,分为193个属,隶属于17个科。本文只择其中4科予以叙述。其中膜壳科绦虫种类繁多,分属非常复杂,至今仍无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案。因此,仍依据Yamaguti(1959)《SystimaHelminthum》的分类归属叙述。1.双壳科 (Dilepididae Railliet et H-enry,1909):主要特征:头节上具有带钩的吻突,吻突可能缺如,或仅残留痕迹和不带吻钩。吸盘上不带钩。生殖器官1组或2组。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一侧,或交替开口或不规律交替开口。睾丸  相似文献   

19.
四川某猪场暴发保育猪与育肥猪水样腹泻,病理剖解可见胃黏膜大面积脱落、胃溃疡等症状,采集病死猪扁桃体与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病毒检测;以肠内容物做寄生虫卵检测;选取其中一代表病例做细菌分离,经小鼠致死试验、仔猪回归试验确定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的检测结果为阴性;无寄生虫感染;从十二指肠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疑似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命名为SCDC-1。用SCDC-1株人工感染健康仔猪成功复制出水样腹泻、胃溃疡病例。对SCDC-1株进行16SrDNA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的8株肠杆菌科和4株巴氏杆菌科菌株的16S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SCDC-1株与大肠杆菌16S基因的相似性高达99.5%~9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仅对头孢曲松钠、头孢吡肟、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试验结果证实,引起此次保育猪与育肥猪胃溃疡的主要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20.
对采集自食蟹猴肠道血结节中的3种线虫进行形态观察后鉴定,并用PCR扩增其ITS2基因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3种线虫分别为尖形食道口线虫、双叉食道口线虫及缩小特尼登线虫。测序结果表明,3种虫体ITS2基因序列的大小均为216bp。邻位连接法构建的种系发育树显示,本研究中测定的尖形食道口线虫、双叉食道口线虫和缩小特尼登线虫序列在进化树上自成独立的拓扑分支。以上结果为人类食道口线虫病及缩小特尼登线虫病建立分子鉴别诊断方法提供了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