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从Jarreett等(1957)应用经X射线辐射的胎生网尾线虫(Dictyocaulus viviparus)幼虫作为疫苗,使接疫苗的牛对本种寄生虫的人工攻击感染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之后,Jarrett等(1959,1961)和Mulligan等(1961)又相继报道,在实验条件下使经口接种X射线40000伦琴和60000伦琴辐射处理的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的绵羊对正常幼虫的攻击感染产生了良好的免疫力。由此可见,应用X射线辐射处理幼虫为研究家畜线虫病免疫开辟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寄生虫跟其他生物一样,受到电离辐射后,可使虫体在宿主体内不能正常发育。Thzzer和Honeij(1916)首先研究了X射线照射对旋毛虫发育的影响。其后Schwartz(1921)证明x射线照射能抑制旋毛虫幼虫的发育。自Jarrett等(1957)报道应用x射线照射的胎生网尾线虫感染性幼虫和jarrett等(1959)报道经x射线照射的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给绵羊接种后都能引起抵抗力以后,采用x射线照射幼虫的方法来研究反刍动物胃肠道线虫的免疫的论文相继报道。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预期通过试验探索x射线照射对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的生存和在宿主体内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应用经x射线照射的捻转血矛线虫进行免疫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集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等胃肠道线虫绵羊粪便培养、分离三期幼虫,加入嗜线虫真菌纯培养物中,72 h?4%的幼虫被真菌菌丝缠绕和捕获;将该真菌培养物与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等胃肠道线虫的绵羊粪便混合后共同培养10 d,粪便培养物中的三期幼虫减少82%.  相似文献   

4.
在寄生蠕虫病免疫研究方面,国内外已报道的有牛胎生网尾线虫、羊丝状网尾线虫、牛血吸虫、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等,研究方法主要是电离辐射致弱各个发育阶段虫体,制备虫苗免疫接种,或提取虫体的分泌代谢物免疫接种。 有关马脑脊髓丝虫病免疫研究的报道至今尚未见到。我们在1973年人工感染马脑脊髓丝虫病实验成功之后,以山羊作为实验动物,进行羊脑脊髓丝虫病免疫研究,进而探索马脑髓丝虫病的免疫预防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RNA干扰对捻转血矛线虫Hc38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针对Hc38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dsRNA、3对siRNAs(siRNA1,siRNA2,siRNA3),采用浸泡方式分别将dsRNA、siRNAs导入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L3期幼虫体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c38基因在L3期幼虫中的相对含量以确定抑制效果。通过体外转录成功获得高浓度和高纯度的dsRNA,L3期幼虫经浸泡处理3d后,siRNAs组Hc38基因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4.93±1.75)%、(26.34±2.91)%和(15.86±2.54)%,dsRNA组为(32.27±1.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通过浸泡法导入的dsRNA和siRNAs均能有效抑制Hc38基因的转录,从而为捻转血矛线虫及其他寄生线虫的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鞭式达丁屯氏菌对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L3)和秀丽隐杆线虫的动态作用。将鞭式达丁屯氏菌接种在0.2g/L玉米粉培养基中,培养7d后,加入试验线虫,在虫体刚被捕捉时即开始记为0h,此后分别于第1、2、3、4、6、8、12、16、20、24、36和48小时取样观察。结果显示,该菌培养后可自发形成捕食结构;加虫30min后即有虫体被捕捉;捕捉后第4小时,菌丝侵入秀丽隐杆线虫导致死亡,而捻转血矛线虫L3被菌丝侵入致死亡则需要20~24h;捕捉后第24小时,整个秀丽隐杆线虫被菌丝侵占并完全消化;而捻转血矛线虫L3则需要36h被菌丝完全侵占,48h被完全消化。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杀虫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野生动物捻转血矛线虫进行分子鉴定并建立特异性PCR检测方法,基于ITS序列,对草食类野生动物粪便中毛圆线虫虫卵及幼虫DNA进行分子鉴定,并比较粪便和虫体样品的PCR扩增效果;基于ITS1序列建立了特异性PCR检测方法,并对20份临床粪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种草食动物(长颈鹿、弯角剑羚)粪便和虫体样品均扩增出ITS1和ITS2片段,且虫体DNA比虫卵DNA的扩增效果更好;经系统发育分析和BLAST比对,该毛圆线虫分离株属于毛圆科血矛属,与基因库中多株捻转血矛线虫ITS1和ITS2序列的相似性为98%~99%。结果表明,基于ITS1序列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幼虫鉴定法的符合率为95%,高于粪便虫卵检查法(70%),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牛羊放牧草地土壤、粪堆、厩舍土壤及林地土壤中分离捕食线虫性真菌奇妙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thaumasia),并进一步了解分离株对线虫的捕食过程。首先,使用诱饵平板技术分离奇妙节丛孢菌;然后,借助扫描电镜对NBS005分离株与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的幼虫及自由生活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的捕杀动态学及相互作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1 532份与牛羊相关的样品中分离出11株奇妙节丛孢菌,检出率为0.71%(11/1 532)。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加入试验线虫后第6小时,该菌产生捕食结构并开始捕捉试验线虫。其中,二期幼虫(L2)于捕捉后第8小时被真菌刺入角质层,第30小时虫体明显皱缩,提示虫体正处于消化过程,第78小时虫体被消化完全;第三期的感染性幼虫(L3)于捕捉后第12小时被真菌穿透,第42小时虫体表面皱缩,第84小时虫体消化完全;秀丽隐杆线虫于捕捉后第7小时被真菌刺入并明显皱缩,第12小时虫体严重皱缩,第18小时消化完全。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分离的真菌属于奇妙节丛孢菌,该菌捕捉以上三种类型的线虫后,真菌对线虫捕食作用的时间随着线虫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P-糖蛋白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耐药株和敏感株间的差异,进一步弄清该基因与伊维菌素耐药性产生的关系,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耐药株P-糖蛋白基因hcpgp-1的多态性,并对所得序列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敏感株虫体的PCR产物不能被内切酶KpnⅠ切开,而伊维菌素耐药株虫体的PCR产物可被内切酶切开;酶切后统计数据显示,10条敏感虫株全部为敏感纯合子(BB);在所检测的20条伊维菌素耐药性虫株中,抗性纯合子(AA)6个(30%),杂合子(AB)13个(65%),敏感性纯合子(BB)1个(5%)。其中,AB基因型频率最大,为优势基因型,其次为AA型,BB型比例最低。抗性等位基因A为优势基因,其频率为62.5%,敏感等位基因B的频率为37.5%。同源性分析发现,具有抗性的糖蛋白基因hcpgp-1与敏感株的同源性较低,在80.2%~89.3%之间。且发现伊维菌素耐药株hcpgp-1基因序列中,有多处碱基发生了突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P-糖蛋白在捻转血矛线虫伊维菌素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血红蛋白(Hb)多态性在许多动物中都存在。近年来,关于绵羊Hb多态性方面的报道屡见不鲜。其内容不仅涉及Hb型的品种特点、地区差异以及与生产性能、繁育力之间关系,而且开展了Hb型与疾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如A.F.Jilek的研究表明Hb A型绵羊对捻转血矛线虫的抵抗力大于Hb B型绵羊;K.I.Altaif等用实验证实Hb A型绵羊对肠线虫的抵抗力较同品种Hb B型绵羊为强;K.Cuperlovic等进一步证实Hb A型绵羊对胃肠线虫有较大抵抗力是其有较高免疫能力的反映;D.R.Osterhoff的研究提示,在羊蒺藜中毒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牛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抗体,经对39头剖检羊血纸检测,结果表明该法与剖检法的阳性符合率达100%(27/27),阴性符合率也达100%(12/12)。Dot-ELISA能检出第四胃寄生1~338条捻转血矛线虫羊的血清或血纸抗体;应用Dot-ELISA对599份牛、羊血纸的测定结果,与粪检法的阳性符合率达95.58%,阴性符合率达91.43%。初步认为Dot-ELISA作为牛、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检测手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山羊、绵羊、黄牛、鹿及骆驼等反刍动物的第四胃,偶见于人和猪的小肠,可引起捻转血矛线虫病,有很大的危害作用。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国内亦见于全国各地,尤其在一些牧区的羊群中流行严重,对山羊、绵羊的感染率达70%~80%以上。用特效的化学驱...  相似文献   

13.
多孔板是培养线虫幼虫的有效方法。Urban和Tromba(1982)应用这一技术,测定紫外光辐照猪蛔虫卵免疫接种仔猪组的周围血液淋巴球的幼虫引起的胚细胞样转变(Iarvae-induced blastogenesis),Rew等(1982)又应用多孔培养系统来测定抗蠕虫药物对猪蛔虫幼虫存活率以及第三期(L3)到第四期(LA)幼虫的发育的影响。本研究报道20种不同的培养液对猪蛔虫幼虫存活率和L4的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经多孔培养系统内的比较,认为胆固醇的效果作为猪蛔虫的生长促进补充物应予一试。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粪便检查法、幼虫培养法和蠕虫学剖检法对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羊胃肠道线虫虫卵排出与成虫寄生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年羊胃肠道线虫的虫卵排出量和成虫寄生量于5月出现一次明显的春季高潮,8月又出现一次较小的高峰,而一年的其他时期,虫卵排出量和成虫寄生量很低。羊胃肠道线虫的优势虫种是捻转血矛线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羊仰口线虫、毛圆线虫和毛首线虫。羔羊粪便中最早检获虫卵的时间是6月下旬,一年内虫卵排出量只在7月下旬出现一次高峰。研究结果对控制黑龙江省羊消化道线虫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来自宁夏、内蒙古4个地区的64条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β-微管蛋白同种型Ⅰ基因第200位密码子的多态性.结果显示,药物处理组捻转血矛线虫中,抗药性纯舍子为20%(2/10),杂合子为50%(5/10),敏感性纯合子为30%(3/10).其他3组来自于自然感染的田间样品(每组18条)中未发现有抗药性纯合子,杂合子分别为11%、28%和17%,其余为敏感性纯合子.在等位基因频率上,药物处理组抗药性等位基因为45%;而其他3组分别是6%、14%和8%,敏感性等位基因占绝大多数.药物处理组绵羊寄生虫群体与自然感染组绵羊寄生虫群体,无论是基因型频率还是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1份抗药性纯合子的测序结果表明,该线虫β-微管蛋白基因第200位密码子由TTC突变为TAC.  相似文献   

16.
Taylor等(1976)的研究证明,用同种血吸虫辐照尾蚴或辐照童虫免疫接种绵羊,可使其对梅氏血吸虫(S.mat-theei)产生抵抗力。该作者等1979年用同种辐照童虫苗免疫接种绵羊,证明后者对牛血吸虫(S.bovis)也能产生抵抗力。Bick-le等(1979)应用同种和异种辐照致弱童虫免疫绵羊对抗梅氏血吸虫和牛血吸虫进一步作了试验观察。但直到1985年James等才首先应用冷冻辐照致弱童虫苗免疫接种绵羊预防牛血吸虫。关于绵羊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尚未见到有关免疫预防的报道。绵羊是日本血吸虫的易感动物之一。在我国人畜共患血吸虫病的传播方面,绵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了应用日本血吸虫冷冻童虫苗进行家畜血吸  相似文献   

17.
消化道寄生圆线虫的成虫 在接种于培养基前,必须进行 无菌处理。活虫体的无菌处 理要求既能达到无菌又不会影响虫体的活力,这无疑给无菌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试验旨在选择出适合于捻转血予线虫无菌处理的方法和程序,为捻转血矛线虫能够在无菌培养基中进行人工培养打下基础。同时观察了虫体在改良Ae培养基内的存活等情况。 (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免疫生物学的发展,用蠕虫的照射幼虫做为虫苗(Vaccine),来免疫预防家畜的寄生虫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用Co~(60)r—射线和X—射线在不影响抗原性的情况下致弱了幼虫;用照射致弱的幼虫来激发了宿主的抵抗力;免疫动物能耐过每天摄食致死量的活性幼虫。  相似文献   

19.
解剖绵羊 69只 ,在 5 4只绵羊体检获寄生虫 2 4种 ,其中吸虫 6种 ,绦虫 (包括绦虫蚴 ) 6种 ,线虫 8种 ,羊狂蝇 1种 ,以及硬蜱、疥螨和球虫。当地的优势种是捻转血矛线虫、羊仰口线虫、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蛇形毛圆线虫、绵羊毛首线虫、肝片形吸虫、胰阔盘吸虫、前后盘吸虫、贝氏莫尼茨绦虫、羊狂蝇幼虫。腔阔盘吸虫、棘球蚴、丝状网尾线虫、硬蜱和疥螨为双城市首见虫种。丝状网尾线虫是黑龙江省绵羊寄生虫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20.
用人工感染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contortus)单一种试验羊粪便培养收集感染性幼虫。经0.06%和0.08%次氯酸钠(NaOCl)脱鞘,脱鞘率可达90%以上,慢速致冷后幼虫的存活率为64.5%。加入冷冻保护剂不能提高冷冻感染性幼虫的存活率。用正常的感染性幼虫感染试验羊后第17d即可查到虫卵,剖杀后成虫的回收率为2.6%,而相同数量的冷冻保藏的感染性幼虫感染后第21d才查到虫卵,成虫回收率为0.8%。表明冷冻保藏后的感染性幼虫发育受阻,成熟期推迟,但仍可感染易感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