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医学活体检验鉴定工作中,法医经常会遇到一些身体多处损伤的受检者,对于同一人所致的他人身体多处损伤的严重程度评定,一般无多大争议,但对于多人所致多处损伤的严重程度评定,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医的做法就不尽一致,有人认为应采取逐一评定法,即将不同人所致的损伤分别评定其损伤程度,理由是:这样评定有利于分清加害人各自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有人认为:如果采取逐一评定法,对采伤者来说显失公平,应当采取综合相加法,即将不同人所致的损伤采取综合相加的办法评定其损伤程度。理由是: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受伤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对精神伤残程度评定的司法鉴定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神伤残是指在各种物理、化学等损伤因素作用下,导致个体长期的精神障碍,存在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且此精神障碍与损伤事件相关性一致,才属于精神伤残。因此精神伤残程度评定与精神损伤程度评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精神损伤并不一定达到精神伤残程度,在我国,精神伤残程度的评定,大多是涉及到各种行业的行政执法需要。通常司法鉴定中遇到的精神伤残程度评定,多是因为当事人一方对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伤残评定结论持有异议,使一般行政执法的伤残评定,上升为有关法律诉讼的司法鉴定。精神伤残程度评定的司法鉴定,可出现在民事人身损害…  相似文献   

3.
损伤程度评定是临床法医学鉴定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法学和医学角度,探讨了损伤程度评定的基本原则、损伤程度因果关系的判定、损伤程度评定时机、多部位损伤的损伤程度评定,以及损伤程度与法律责任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对一例腹部损伤程度争议的评定梁志勇腹部损伤,在临床法医学检案中较为多见。由于损伤面积大,致伤物多样化,伤后各种临床症状体征复杂而多变,故给损伤程度的评定带来困难。下面介绍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便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例。1991年7月,某铁路派出所民警李某在押...  相似文献   

5.
金士正 《法医学杂志》1997,13(4):228-229
从贯通创的我发性以及明确损伤程度评定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结合三例检案,论述了贯通创较一般皮肤创伤所致的机体组织损害严重、易并发感染及修复障碍因素多等特点。提出并论证了贯通创“创口”长度计数的法医学观点,明确了评定损伤程度的标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贯通创的多发性以及明确损伤程度评定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结合三例检案,论述了贯通创较一般皮肤创伤所致的机体组织损害严重、易并发感染及修复障碍因素多等特点.提出并论证了贯通创“创口”长度计数的法医学观点,明确了评定损伤程度的标准依据.  相似文献   

7.
罗斌  屈建业  毛永新 《证据科学》2004,11(2):141-142
损伤程度鉴定是法医临床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通常情况下,评定的对象应当是活体。伤者遭他人伤害,在评定损伤程度前因其他原因发生了死亡,由于案情的发展和诉讼需要,必须对死者进行损伤程度鉴定。死后是否可以进行损伤程度鉴定,目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对两例死后损伤程度鉴定的案例分析,试阐述形成此类案件鉴定的基本条件和处理这类案件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256例儿童和少年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和少年道路交通事故活体损伤的流行病学、损伤及伤残评定特点。方法 对256例儿童和少年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6~18岁儿童,交通事故每天10~12时和16~18时最多,车辆类型以小汽车和货车多见,肇事方式多见于机动车与行人相撞,伤者的交通方式以步行多见,损伤部位以头部和四肢多见,损伤类型以骨折、挫伤、创多见,但内脏损伤相对较轻,下肢骨折远多于上肢。损伤程度多评定为轻伤,伤残程度以Ⅸ、Ⅹ级轻度伤残为主(33.2%)。结论 儿童和少年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应适当放宽标准,伤残评定标准应增加儿童和少年的有关条款。  相似文献   

9.
220例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损伤程度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损伤导致精神障碍损伤程度的评定标准。对 1986年 7月~ 2 0 0 0年 7月受理的精神损伤司法鉴定 2 2 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 :男女比例无差异 ;以中青年组居多 (占 5 5 % ) ;职业以工人、农民多见 ,损伤原因多为伤害和交通事故 (占 82 % ) ;鉴定时间以 1年内为佳。损伤与精神障碍间有直接因果关系者 110例 ,有间接因果关系者 6 9例 ,两者间条件相关者 35例 ,无相关者 6例。对有相关关系的 2 14例作损伤程度评定 ,重伤 91例 ,轻伤6 8例 ,仅就伤病关系作出评定者 5 5例。损伤导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应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对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损伤程度评定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黄吉祥 《法医学杂志》1997,13(3):168-169
颅脑损伤后遗留的躯体伤残及精神障碍使受害人生活质量及家庭关系往往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受害人可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即伤残赔偿.颅脑损伤后遗的躯体伤残比较客观,只要进行相应检查即可得出结论;而精神障碍则无客观的检测方法,对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伤残程度如何进行评定,使评定结论更切合实际,以充分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法医临床鉴定中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多年临床鉴定体会,作如下粗浅探讨,供同仁参考.1把握评定时机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同其它损伤后躯体残废或功能障碍一样,一般有一个康复期…  相似文献   

11.
帽状腱膜下血肿,在头皮损伤中较为常见,传统概念认为该损伤是一种闭合性头皮损伤,但在法医损伤鉴定中,头皮创缝后形成的帽状腱膜下血肿(以下暂称开放性帽状腱膜下血肿,有待商榷)也颇为多见,且在帽状腱膜下血肿案例中占较高比例。该损伤在临床医学和法医学认识上均存在歧义,在伤情评定时常常引起争议。因血肿自身的特点,复检时血肿多已消失,仅能依据病历及法医初检笔录进行鉴定,故初检时准确的伤情鉴定尤为重要。笔者从914例故意伤害案例中选取34例开放性帽状腱膜下血肿,对其形成机理、对机体的危害及损伤程度评定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长玉 《法医学杂志》1997,13(4):225-226
就精神损伤的概念、精神损伤的评定原则,从精神医学和法学两个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和司法实践,探讨精神损伤程度评定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身体功能、身体结构和人体损伤的基本概念,人体对称性器官损伤程度的评定,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假体、移植物、人工组织器官损坏所致的人体损伤程度评定,肢体缺失和关节功能丧失程度的评定,损伤程度评定时机,损伤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制订<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新理念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伤后破伤风的损伤程度评定问题王乐同在法医活体检验鉴定工作中,对损伤后并发破伤风伤者损伤程度的评定,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破伤风应评定为重伤,其理由是:因为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对人的生命将带来一...  相似文献   

15.
肢体关节制动及其损伤程度评定(附2例报告)梅玉兰,张海东外伤引起骨折和关节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需要制动(固定)。制动可引起关节组织废用性改变,致使关节挛缩及功能障碍[1,2]。它直接关系到法医学损伤程度评定的结果。本文结合2例典型案例,就制动影响肢体...  相似文献   

16.
伤害引起的精神损伤程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精神损伤的概念、精神损伤的评定原则从精神医学和法学两个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和司法实践,探讨精神损伤程度评定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法国对活体损伤机体痛苦的评定廖志钢我国制定的轻重伤鉴定标准,是根据损伤对组织器官造成器质性损害或功能障碍程度确定,而从未考虑某一损伤对人机体和精神造成的痛苦,这在事实上是不合理的。法国的活体损伤鉴定,其中有一项任务即是鉴定人必须评定某一损伤对受害者造...  相似文献   

18.
袁尚贤 《证据科学》1999,6(3):105-109
目的 研究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方法 通过对204例由司法部门委托进行法医学精神损伤程度鉴定实践,重点对颅脑外伤所致神经症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204例中,男、女比例无差异。年龄组以21-30岁(63例)、31-40岁(53例)居多。表明上述年龄组的社会活动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大;职业以工人、农民为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损伤以伤害(107例)、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完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完善损伤程度评定标准的探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医室损伤程度研究组关于损伤程度(轻、重伤)评定的标准已相继问世5年和8年。目前其作为法医学鉴定的领域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有关鉴定结论和标准及其具体条款的争论和探讨愈演愈烈。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图良策。...  相似文献   

20.
<正>在伤情鉴定工作中,外伤致牙损伤情况比较常见,但牙损伤涉及损伤机制如造作伤、诈伤以及伤病关系分析等,给部分牙损伤程度的评定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在实践中遇到多例攻击他人时造成自身牙损伤的案例,本文报道3例牙齿损伤鉴定案例,旨在对外力直接作用致牙损伤的特点与机制进行探讨。1案例资料1.1手指挣脱致牙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