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重要内容和一个规律,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产、就业、消费等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既影响失地农民的生活,也影响城市化的进程.研究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状况、变化原因和变化的规律,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城市化的路线,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经过实地调查,借鉴相关研究的成果,对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内容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的指标体系,并结合调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高青 《理论月刊》2005,(4):167-16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迅速向外扩张,城市郊区大量的农村土地随之被征用,从而出现了一批城郊失地农民.目前,失地农民在生活及其他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这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困难和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廖树斌 《江西政报》2008,(1):F0004-F0004
针对失地农民日益增多的现状,为保障失地农民利益,赣州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9条惠民政策:一是过渡生活补助。对失地农民给予5年过渡生活补助,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失地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1440元确定(每人每月保障标准120元),月补差每人每月不低于25元。二是失地农民的重大疾病救助。失地农民因疾病在指定医院一次性住院医疗费用2万元以上(含2万元)的,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随着改革深层次的推进,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他们大多处于一种"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尴尬境地。引导失地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并适应城市生活理应是安顿其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良策。但在现实中,失地农民缺乏市民化的制度支持、准市民的基本素质以及部分市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态度都阻碍了失地农民身份的顺利转换,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政府应在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化中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少农民因国家和地方建设的需要而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有剧增趋势,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堪忧,失地农民的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难题,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加以研究,妥善处理这一突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精彩议案1 关键词:失地村庄新农村建设 建议人:杨松仕等代表 建议内容: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创业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失地农民创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力度,采取因材施教的培训方式,让每个失地农民都有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深层次的推进,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他们大多处于一种“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尴尬境地。引导失地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并适应城市生活理应是安顿其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良策。但在现实中,失地农民缺乏市民化的制度支持、准市民的基本素质以及部分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态度都阻碍了失地农民身份顺利转换,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政府理应在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化中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仙 《人民论坛》2013,(12):146-148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非农建设需求,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对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的未来生活质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值得关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个大问题。大连市由于老城区的拓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导致失地农民数量大增,近半数失地农民因失地导致生活困难。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农村大局的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贡献者,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弱势群体。国家亟需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为失地农民更好的生活提供社会保障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王军波 《中国发展》2009,9(3):58-61
征地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和农民切身利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目前土地还是农民生存保障之本,征地过程中如何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题。该文通过分析中国征地制度存住的问题,从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角度,提出了要严格规范土地征用、完善补偿机制及规范土地交易市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敏感话题。该文重点关注农民在部分或完全失去土地以后一段时期内的生存现状,将之与非失地农民的生存情况进行对比,重在分析农民因失地带来的收益以及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的理性经济行为在失地农民迁移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托达罗模型应用于失地农民迁移决策的研究,试图分析在农民到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到市民逐步转化的过程中,迁移决策和市民化过程之间的特点和机理。该文认为失地农民对补偿的预期和对城市工作的预期,对失地农民迁移意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失地农民的可行能力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分化造成了市民化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速度加快,城市空间扩张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已成为移民安置方案之一。该文构建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测算模型,并根据南京市历年数据对被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在个人账户下和统筹帐户结合下的给付水平进行了测算与合理性分析,提出现有的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偏低,需要进行调整以维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存在许多问题:法律制度缺位、养老保险体系单一、传统养老保险功能弱化、补偿机制不合理、农民参保意愿低等。借鉴域外经验,我们应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发展农村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现有补偿机制、提高失地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征地补偿不公平的原因及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洪辉 《桂海论丛》2007,23(2):55-58
在征地过程中,农民利益损害与否,除与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设计有关外,还与实践中土地所有者主体的缺位、政府和开发商、农民自身等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地方政府通过变通政策或暗箱操作和农民话语权的丧失等因素,使得失地农民面对多重不利条件而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因此,将使得农民生活陷入贫困,容易激化社会矛盾,造成农村传统优秀文化的沦丧,进而影响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10,26(3):80-84
理论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从稳定生产关系的层面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二是从提高生产力的层面实现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村集体、承包户以及其他集体成员之间在利益上存在矛盾;政策规定与农民意愿之间也存在差距;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有待加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推动土地承包与流转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土地政策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土地政策博弈中,由于地方政府处于信息优势和操作优势地位,使得中央的土地政策往往难以发挥保护耕地和农民利益的功能,形成一种管制和征地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着力提供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性政策,包括建立让地权所有者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的机制、消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激励、修改土地相关法律等。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河南、山东、河北、安徽四省的实地调研,阐述了小麦主产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即土地流转能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且流转价格在不断上涨,非经济因素阻碍农户流转出土地,经济因素阻碍农户流转入土地。同时小麦主产区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一些问题,土地流转周期短,难以实现规模化流转,承载土地流转的主体缺失,缺少中介服务组织,农业补贴主体混乱不清,“非粮化”程度严重等。  相似文献   

20.
梁季阳 《中国发展》2008,8(4):110-114
该文分析了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如“公权”过度运用,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法律保护等,也析了因为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分化。提出应该严格限制公权的运用,明确土地权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以保证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