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均严格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却禁而难止,因刑讯逼供受到查处者为数不多,以致刑法第247条几近虚置。究其原因,一是刑讯逼供合法性的顽固观念妨碍了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的查处;二是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发现不及时;三是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行为的监督尚有缺位。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转变司法理念,改善检察监督执法环境;其次,建立顺畅、有效的检察监督机制;再次,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罪的刑事责任进行立法重构。  相似文献   

2.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案件要按照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正确认识和解决这种转化犯的管辖问题对于检察机关及时立案侦查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案件具有重要意义,而刑事诉讼法的职能管辖没有明确规定,刑法中也没有将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作为结果加重犯直接规定相应的法定刑或者援引相关的法定刑来处罚,从而给执法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立法应予解决。  相似文献   

3.
遏制刑讯逼供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折磨  被讯问人的精神或肉体以获取口供的一种恶劣的审   讯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文规定禁止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口供。然而,刑讯逼供在司法实践中却长期存在,屡禁不绝,防止刑讯逼供已成了刑事司法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难题。刑讯逼供的存在与发展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因此从理论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国外相关成熟做法,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立法对策,对于遏制刑讯逼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其危害性 我国的刑讯制度可谓渊源…  相似文献   

4.
刑讯逼供是一个综合了犯罪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法律问题。本文分别从历史、制度、观念等角度出发,试析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刑讯逼供的主要原因,以期为刑讯逼供的遏制这一综合性系统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白俊华 《法制与社会》2011,(34):261-263
刑讯逼供被我国立法所禁止,却是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排除非法口供是遏制刑讯逼供的方法之一,国外的长期司法实践已经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我国排除非法口供规则的运行情况表明,与规则立法预期还存在很大差距。这里有规则本身的不足,也有实际运用中贯彻不到位的问题。弥补不足,铲除障碍,是实现通过排除非法口供达到遏制刑讯逼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严禁刑讯逼供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刑讯逼供是一种野蛮的取供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明文禁止刑讯逼 供,但在实践中却时有发生。刑讯逼供违反党的一贯政策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 法律规定,是造成冤假借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果严重。产生刑讯逼供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刑讯逼供,必 须采用标本兼治并以治本为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7.
袁洪 《法制与社会》2010,(29):68-69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折磨被讯问人的精神或肉体以获取口供的一种恶劣的审讯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文规定禁止采用刑讯逼供非法获取口供的手段。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古老而又野蛮的审讯方式依然存在,并成为我国司法体制的一颗顽固毒瘤。本文试对刑讯逼供的存在根源进行分析,并参考借鉴相关做法,以期提出一套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对它的证明是程序法与实体法中都无法绕开的问题。目前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明途径主要有运用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证明、变更待证事实证明以及运用推定证明。但现有的证明方法、法律规范不足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证明困难、刑讯逼供、放纵犯罪等诸多问题。如若不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明困境将愈发严峻,刑事法律之间的背道而驰也将无法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公众法益的保障。为解决犯罪主观方面的证明困境,可以从调整目前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构成体系入手,在学术研究中、立法层面上促进实体与程序的融通,并对推定的适用、规制等问题做出相应的完善,构建刑法理论与刑事诉讼证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的法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讯逼供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顽症,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学界对刑讯逼供治理的论述仍无法突破那种缺乏“问题意识”的窠臼,因而在刑讯逼供的现象与论述之间存在着断裂。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寻求刑讯逼供发生的一个前提,即证据资源的稀缺性与侦破案件对证据强烈需求的矛盾性,这从一定意义上拓展了观察、分析刑讯逼供现象的视角,为彻底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提供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曹加仁  韩少冲 《法制与社会》2014,(10):263+266-263,266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上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对投入和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将该种方法引入到刑讯逼供的理论研究上,可以促使侦查办案人员在首次侦查讯问之前充分考虑到如果采取刑讯逼供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反之,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在充分衡量了代价和收获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的发生,切实保障和尊重人权。  相似文献   

11.
反对刑讯逼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像一种顽疾,自封建社会产生、蔓延以来,不断地侵蚀着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司法制度,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人类社会虽几经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司法制度的革命,但刑讯逼供的问题在各国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我们在提倡民主与法治,注重人权保障的今天,重提反对刑讯逼供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一、刑讯逼供的历史渊源刑讯逼供与司法专横是紧密相联的,是重视、依靠被告人口供定案的必然结果。欧洲中世纪,许多国家的封建法律中都将被告人的口供作为“证据之王”。因此,司法人员便千方百计地采取一切手段获取这种“证据之王”,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刑讯逼供案件侦查的角度,对刑讯逼供类案件的特点、经常出现的问题、应当适用的原则和举证责任分配等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文中认为刑讯逼供案件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刑讯逼供案件不应适用疑罪从无原则,并对这些观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加深对刑讯逼供这一罪名的认识,对这类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供的经济学解析--以刑事侦查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川豫 《法学论坛》2005,20(5):16-20
我国刑事侦查中非法刑讯逼供的现象非常普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警察使用刑讯逼供作为侦查讯问的手段所支付的侦查成本低,为此承担不利后果的风险小,但却能获得破案等一系列高收益.警察刑讯逼供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的原因与我国现行的法制体系和公安机关的行政运作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消除了刑讯逼供内在的发生基础,降低警察从刑讯逼供中获得的利益,提高刑讯逼供的成本和风险,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刑讯逼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孟德政 《法制与社会》2010,(25):140-142
近来,随着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制度的贯彻,尤其是新闻媒体对公安,司法工作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公安司法机关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事件被公开和曝光,刑讯逼供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一系列大案被相继曝光,震惊之余,让我们知道当今我国刑讯逼供问题依然严重,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刑讯逼供作为发生在刑事诉讼侦查环节中出现的一种侵犯人权的不文明现象,在立法上早已被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禁止。因此,伴随着法制和文明的日益进步,近年来如何杜绝刑讯逼供现象,一直成为法学理论界、司法实务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刑事案件在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行为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此问题虽有法律明令禁止,学者专家及司法界人士也从多方面提出防范措施,但仍然在现实中严重存在且经常“曝光”,甚至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由于刑讯逼供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和引发了不少其他社会问题,使得国家正常的司法程序和司法尊严受到严重损害。有的国家和国际机构还以此在我国人权保护问题上大做文章。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在案件侦查阶段发生刑讯逼供行为,是当前一个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有效防止刑讯逼供,根本的措施有…  相似文献   

16.
许浒 《法制与社会》2014,(4):123-124
刑讯逼供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刑讯逼供而出现的冤假错案引起了人们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今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对有关的条文作出了相应的修改,但是刑讯逼供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尽量避免刑讯逼供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冰 《中国检察官》2001,(4):35-35,37
刑讯逼供的泛滥直接影响到司法制度的公信力。我国现行刑法第247条、刑诉法第43条对刑讯逼供作出了刑罚规定和禁止规定。然而,司法实践中对刑讯逼供的追责却非常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刑法遏制刑讯逼供的条款不具有可操作性造成的。对这一问题,法学界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用举证责任倒置来遏制刑讯逼供。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拟就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刑讯逼供,在立法上早已被我国《刑法》所禁止。但刑讯逼供行为本身却并没有因为《刑法》的禁止而消灭。文章以刑法犯罪构成和罪数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刑法的具体规定,得出的结论认为刑讯逼供罪的设立不足以防止冤、假、错案,刑讯逼供罪已是形同虚设,应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刑讯逼供已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受到了现实的批判和法律的惩处。但是刑讯逼供案件却不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作为一名公安基层民警,我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工作实践中的经验结合理论学习总结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危害,以期能找到遏制刑讯逼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林莉红  余涛  张超 《法学评论》2006,24(5):123-140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警察群体对刑讯逼供的主观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警察普遍能够正确掌握关于刑讯逼供的知识,但深层次心理上对刑讯逼供的宽容度仍然较高,因而易发生“知”与“意”割裂的情况;警察对已提出的刑讯逼供防治措施以及对短期内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的信心明显不足;警察个人工作、学习等不同背景会对刑讯逼供之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所显示的警察群体对于刑讯逼供的主观认知状况,建议在推进警察教育改革,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建设与基层工作,从多方面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