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儒家文化的性善论与西方文化的性恶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的 ,儒家文化的性善论主要包括人性本善的道德理性认识、人禽之辨的人兽区别理论、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善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原则等内容。西方文化则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西方文化的性恶论主要包括基督教原罪救赎论、道德神创论、恶为历史发展动力论等内容。两相比较 ,选择儒家文化的性善论较为明智 ,西方文化的性恶论则不足取。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性善论与法家的性恶论分别是儒家“仁政”与法家“法治”两种不同管理主张的理论基础。孔子根据人性可塑而提出“德治”,孟子根据性善论而提出“仁政”,确立了儒家的“善政之道”。荀子根据性恶论提出“礼法兼治”的管理主张。法家韩非子等人则根据性恶论提出“以法治民”的管理之道。自汉以降传统中国的治道实为儒法(德法)互补与平衡,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和谐管理的智慧,这对当前刚柔相济的管理变革和中西管理文化的融合都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受历史决定论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思想史的发展看得过于简单,对性善论的重要社会作用研究不够充分。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复杂,最终通向哪个方面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由于孟子的不懈努力,创立了性善论,才使中国思想发展史没有偏向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如此乐善不已、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由于性善论内在的理论缺陷,容易趋于保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人性假设是中西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管理思想史上,人性假设中国以性善论、性恶论等为代表,而西方则以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代表。本文对中西的"人性假设"进行比较分析,探析中西管理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儒家人性论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它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修正与发展及命运的转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揭示儒家人性论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对儒家学说从"迂远而阔于事情",走向现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荀子对儒家致用取向的这一转变,是以"性恶论"为思想基础."性恶论"的提出,使荀子名重当时,也使其遭受后儒的许多批评.但当后儒批评荀子以"性恶论"取代孔孟"性善论"势必动摇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理论基石时,他们很少考虑荀子为什么要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思想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对"性"的不同理解、孔孟的政治挫折、稷下学说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刺激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孟子"性善论"思想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人性善的哲人.他的性善论、他的人性观,不但是其"仁政"学说和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对后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孟子的不懈努力,创立了性善论,才使中国思想发展史没有偏向老子的"性无善恶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如此乐善不已、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伦理资源,有利于我们的伦理学理论研究和现实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传统行政文化的针砭与解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行政活动中传统行政文化的劣根性深刻地影响着行政人员。着眼于对传统行政文化的改进和对西方文明的借鉴与适应是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的诉求。传统行政文化解弊、整合与再造是中国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治国思想,“性善论”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性善论”为皇权所用造成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善”的价值体系造成泛道德主义及“性善”导致人格不独立严重阻碍了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因此,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克服儒家性善论的消极影响,是中国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论孟荀二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传统 ,在孟子、荀子两位儒学大师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推动和发展。孟、荀教育思想皆是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在推阐仁政学说的过程中形成其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荀子教育理想则立足于“性恶论”的理论基础 ,以“成圣”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二子对各个层面教育问题的阐述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律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行政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清末以降 ,传统的行政法律文化在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中逐渐转型。正是传统与现代之间冲突与互动的矛盾运动促进了中国行政法律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印度传统行政文化的弊端及改革措施可以为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构建提供方法论启示。为应对传统行政文化中无回应力、形式主义、脱离群众、腐败严重和地方主义等诸多弊端,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制定公民宪章、建立社会审计制度、推广电子政务等。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构建要依据中国国情、政情,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宏大国际视野的原则,不断丰富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理论来源和制度根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黑社会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 ,从学术界到司法实践部门 ,对“黑社会”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问题都存在颇多争议。在中国 ,从最初使用“黑社会”到现在通用“黑社会性质组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有立法、司法部门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也有专家、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但无论如何 ,“黑社会”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仅仅是概念而已 ,对他们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理社会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倾向是批判和决裂,但仍然有一些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怀抱着"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晚学盲言>等论著中,钱穆以中西人生观比较为基本线索,以"士"(知识分子)为传统人生观的主要代表,以关于大生命与小生命、心世界与物世界、天与人关系的阐发为中心,全面、深刻地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和精华,成为当今中华传统人生观复兴,并与国外人生观积极因素相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某一学科的话语体系是该学科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载体。文章依托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1985-2020年《中国行政管理》刊载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梳理和理解中国行政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程,以期洞察其发展趋势与演变逻辑。研究发现:中国行政学话语体系的发展与我国大国崛起的治理实践息息相关,呈现出一种反映和适应这一伟大实践的发展趋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前瞻性和引领性;在价值取向上,中国行政学研究走过了一条从效率优先到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的发展之路;在路径选择上,经历了从移植复制到主动学习再到自主构建的不同阶段;在主题演变上,始终以"政府改革""行政效率"为言说主线,但呈现出一定的离散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当前,“责任政府”建设成为行政现代化中的热点话题。实际上,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期起,邓小平就提出了以责任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思想,包括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提倡“领导就是服务”三个方面。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呈现出明显的责任趋向;同时,这一思想某种意义上也成为“责任政府”思想在中国的发端,为中国行政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命题。行政体制起源于古希腊政体,尤其是在民主共和的政体中形成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和职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成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它直接为巴黎公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体制所继承。然而,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当代中国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行政体制改革发展的重大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作出了新阐释和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道家的“法自然”的文化意蕴与“自然法”思想有着本质区别。第一,“无讼”与“尚法”:两种不同的法律态度。“法自然”认为社会和谐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冲突,没有法律,而西方“自然法”观念十分尊崇法律的权威与保障功能。第二,“天人分立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第三,理性与和谐:两种不同文化要义。理性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精神内核,而“法自然”是要自然无为恢复宇宙原始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我国行政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适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行政文化从传统集权型向现代民主型转变,建构符合时代特色的行政文化,是当前我国政府必须面对和着手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它孕育着悠远醇厚的华夏传统文化底蕴,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生命产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批判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悟化认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并丰富、充实和演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硕果,从而建构着中华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理体系的韵味隽永的审美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