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整体利益的法律维度--经济法基石范畴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悟真  李晟 《法律科学》2005,23(1):45-53
社会整体利益是经济法的基石范畴。因其与个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关联 ,在以往经济法学的研究中被严重“误读”。从法哲学维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 ,首先应当明确社会整体利益以个体利益的存在为前提 ,绝大多数社会主体共同的欲求即为社会整体利益 ,并且要将其与国家利益作严格区分。对东西方法治秩序的演化分别进行考察 ,可以发现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因而各自的法律制度及其演化亦有差别。经济法所体现和维护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有赖于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普遍化和持续化以及相应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在调和利益冲突的作用是尤为突出的,其以法律为强制力左右着社会经济的结构和发展运作,是国家之手有效运作的法律保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都是以国家政治利益作为总的利益观指导经济法立法的。关于国家政治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各个国家的经济立法观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其属性的。经济法的现代立法观始终强调的是社会整体利益,中心是调整个人利益及国家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本文以利益为视角分析两者的关系,从而说明民商法与经济法是互补关系,但也有区别,民法只是以个人权利保护为宗旨,侧重提高个体的经济效率,而经济法是以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为重心的,是为解决民商法均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而产生的,侧重提高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4.
消费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消费信息不对称的本质是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对立、冲突。解决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矛盾需要民法从权利的创设和合同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 ,解决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对立和冲突需要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刘水林 《现代法学》2006,28(1):43-51
作为经济法的重要学说之一的“需要国家干预论”,因其影响大,而争论和分歧也多,分歧的焦点在于对“谁之‘需要’”与“‘干预’什么”存在不同理解。对此问题,按整体主义理解,国家干预是社会基于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意味着“需要”的主体是社会,干预的内容是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正因“需要”的主体是社会,就防止了国家干预的恣意性,同时,社会整体利益因有国家代表而得以保障,从而彰显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属性。另外,社会的“需要”决定了经济法的目的,目的作为指针指出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准则,同时,整体构造的复杂性预示了经济法技术规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就是以社会为本位,通过国家、社会团体和市场将有限的经济利益和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营造平衡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独立部门法律体系。本文通过对经济法发展历程的回顾,从而得出了经济法的本质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社会整体利益至上的视角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经济法社会整体利益至上理念的实现。文中认为要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就要对社会公平的保障,就要在经济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期达到效益的增长能为全社会群体所享有,而不是成为某单个人或单个群体的利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协调统一的关系,而不应该讨论谁优先于谁。当然,这里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指的是一种长远的关系,而不是暂时的静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社会利益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书。解决当前我国日趋尖锐复杂的收入分配问题,应该大力发挥经济法在分配功能。经济法在实现再分配时应遵循利益平衡原则、社会整体利益原则和有限调节原则。发挥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建立科学分配机制,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加大利用财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工资立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公平分配社会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并进一步强化经济司法。  相似文献   

9.
“需要国家干预说”的法哲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单飞跃 《现代法学》2005,27(2):36-44
“需要国家干预说”是 20世纪中国经济法学最重要的学说之一。有限理性假设、国家适度干预、经济民主、社会公平、经济法治是其基本的法哲学叙事立场。国家是干预需要的满足者,“需要”是通过干预重建经济自由秩序的法律理由。国家超越市场利益关系对经济进行干预调节,国家干预由此构成经济法的基本哲学范畴与法理标志。经济宪政哲学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哲学进路,通过经济民主机制设定的干预才能避免经济专制,国家与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权力才能保障干预的社会性与民主性,干预的达成并非一定为了公共,公共中的个体主义是结成公共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整体利益的整合形成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分立是异常清晰的 ,国家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 ,政府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主要促成者。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首要的是须为国家颁布的法律所确认并建立现实可行的维护机制。而建立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机制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在国家的民主商议立法机制下制定经济法。经济法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法 ,社会整体利益的整合形成的第一步就体现在经济法的立法过程中。而在经济法的立法过程中 ,政府与国家的分立尤显重要 ,因为经济法是由建立在民主代议制基础上的立法机构制定并颁布的国家法律 ,其规范的内容是政府介入经济的行为 ,在“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如何约束政府行为构建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利益博弈的均衡状态是经济法立法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玲丽 《河北法学》2002,20(Z1):85-87
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公平正义是任何一个社会及其成员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这也是良法应有的价值取向。所以,在经济法和民商法中都体现了对公平价值的追求。从两者所追求的公平价值内涵的不同、侧重取向的不同以及实现公平价值的手段不同来说明它们各自追求的公平价值的特点。经济法注重实质公平,而民商法注重形式意义的公平;经济法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平,民商法是个体利益的公平;经济法追求分配正义,民商法倾向矫正正义;经济法有公共权力做保障,而民商法主要依赖私权的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是关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分配之法,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权衡、确认和保障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活动。经济法的利益再分配功能首先体现在其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同时也体现在对传统权利、义务等非经济利益的再分配。通过发挥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能有效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公平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秦国荣 《法律科学》2007,25(3):79-86
国际经济法乃是随着国际市民社会的产生而逐步产生的,在古代社会和近代国际强权政治体制下都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得以发轫的内在根源在于国际市民社会成员在通过相互经济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为自身私人利益的实现而产生的普遍规则需要,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维护国际贸易与利益共同体存在的一般利益诉求.国际经济法作为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的市场主体在长期的外贸合作中所形成的交易惯例和贸易规则,作为这些成员通过多边谈判所达成的彼此共守的行为准则,它所调整的乃是国家间及国际贸易主体之间的具有私法意义的经济利益关系.WTO及其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则为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和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立法过程中,经济人假设对立法事实的发现有一定贡献,但只有在经济人拥有相同程度的理性或拥有同样的利益结构,且其利益构成的权重相同的情形和前提下,运用经济人假设对众多经济人的行为进行社会整体的评价和推测才是可行的,而由于经济人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一前提在实践中并不存在,因此运用时须避免误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的语境下,沿用经济法价值目标传统实现理路范式(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无法实现经济法的应然理想,现有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实现理路与转型中国的社会环境产生背离与张力,难以实现经济法的价值目标——社会整体利益.只有回到“转型中国”语境之下,以我国经济法价值目标即社会整体利益实现理路重构的诱因作为问题的逻辑起点,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法实现利益结构意义上平衡与协调的基础,为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提供方向性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不仅需要将其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它在现实社会中的效用,这是法社会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即强调法与社会的实际关系。经济法作为能够使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调控的法律规范,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经济法产生的社会需要,发现经济法自诞生起就站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并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纵观经济法体系,其具体制度也体现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论法程序的本质与经济法程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少军 《法学家》2006,(3):96-102
程序法是本体法价值目标的最终保障,没有公平合理的诉讼程序是难以保障法的实质公平的.经济法既然是以实现整体经济利益这一特殊价值目标为基本原则的,就必然要求它有特殊的程序法保障.因此,按照经济法的特殊要求构建经济法程序是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法程序的本质属性,同时从理论上探索经济法程序的特征,以及它与其他法程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民商法到经济法:市场经济伦理与法律的同步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经济学的"自利"假设为市场经济奠定了人性基础,也为市场经济伦理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公平竞争伦理是市场经济伦理观的核心,对自由市场经济伦理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予以强化和保障的法律机制主要是近代民商法。进入社会市场经济阶段后,市场经济伦理观又发展了社会责任伦理,与之相应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以及经济法等社会本位之法由此而生。社会责任伦理中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责任伦理是对自由市场经济伦理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律强化和保障机制便是经济法。  相似文献   

19.
浅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铎 《法制与社会》2010,(34):383-383
民商法和经济法的关系近几年来颇受争论,本文分析了二者的利益共同点,说明了二者的关系是互补的,但是仍有一些不同,民商法注重的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对个体的经济效率有所提高,而经济法注重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从而解决了民商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而对国家的经济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的本质:协调主义及其经济学基础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经济法的本质是经济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当前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本质的观点主要有干预主义和协调主义两种 ,作者认为二者谁也无法取代谁。作为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互动作用产物的经济法的本质只能是协调主义。经济法应当以协调社会利益和个体整体利益为立足点 ,和民商法、行政法携起手来 ,共同调整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