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作为人的"家园",既承载着人们与给定居住环境的空间关系,也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居住活动的长久持续,必然使人们对所居社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文通过农民工城市居住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探讨农民工居住方式的变迁过程,比较不同居住方式对其社区融入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理,提出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居者有其屋:农民工市民化的落脚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伟  胡隽 《求实》2005,(9):91-94
农民工在城市获取住房的方式、住房条件和空间布局等与城市市民相比具有不同特点,聚居是世界范围内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的共同特征,在我国体现为同质型和异质型两种聚居区,出租屋管理不力导致治安隐患严重和居住方式不同引发社会隔离是两个主要问题,多方面原因决定必须加强农民工的居住管理,要通过一系列对策措施解决农民工的城市居住问题,进而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时立荣 《新视野》2005,(4):64-65
建立新的社区运行模式以适应城市化的需要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合理性要求。社区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演变的转换区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在社区中,社区管理与服务在农民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就是一种可被直接感受到的新的支持力量,因此,以社区为切入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是社会支持的一种重要手段。社区在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上既可以起到排斥也可以起到融合的作用。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农民工融入了城市社区就是融入了城市,这种再社会化过程可以超越户籍的外在屏障而融入于生活方式之中,通过改变农民工对生活地域的自我认同,可以在角色、身份、生活模式、归属感和认同感方面对二元结构性制度规定实现渐进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社区变迁与社区阶层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钦 《实事求是》2003,(2):55-57
关于城市社区变迁的理论 ,是基于西方城市生态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生态学认为 ,城市空间组织、人们居住变动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非常密切 ,并且认为城市社区起初都是基于天然地理位置自然形成的“自然型”社区 ,由于市场竞争引起社区人口变动 ,从而引发社区变迁。具体说来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个人之间将为争夺城市内部的有利区位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从而形成与空间区位相联系的独特的地租格局。由于个体经济能力的差异 ,决定着不同的个人和社会集团(单位个体 )在争夺优势区位过程中的相对竞争实力 ,其结果必然产生地理空间上的居住隔离 …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区融合与社会融合的关系,从社会融合的测量指标中筛选13个二级指标分析社区融合的因子结构.运用2012年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13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社区融合包含交往信任、文化适应、地域认同和社区参与四个因子.通过计算农民工社区融合度以及各项因子得分,发现社区融合度得分还是偏低,各因子得分“交往信任”最高、“社区参与”最低.为了进一步探讨农民工社区融合度的影响因素,选择7个个人变量和2个社区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个人因素和社区因素都对农民工社区融合度具有显著影响;最后在讨论各因素具体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社区异质性、疏离化和"去枢纽"的社会空间形态,导致社区内学生社会分化、主体间性社会关系的浅层性和浅表性以及社会空间形态的离散化和杂乱化,为社区内部社会矛盾的爆发带来了潜在风险和现实困境。基于此,高校学生社区应当通过灵活设置社区寝室空间与居住模式、重建社区共同记忆和共享价值、搭建公共事务参与平台、强化社区辅导员枢纽职能,以实现社会空间的重塑、化解高校社区矛盾,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促进社区内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建构安全舒适、稳定和谐的学生社区。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继续向纵深推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在内地城市呈现出了新的特征,而"民族互嵌"也成为近几年学界关注的主题。社区认同作为衡量"民族互嵌"程度的重要指标,却较少被纳入城市多民族社区研究的范畴。本文以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武侯区蜀汉街社区作为调查点,分析了多民族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邻里互动、社区参与等状况,探讨了人口学变量、社会排斥等因素对居民社区认同的影响。分析发现:居民的邻里互动、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之间呈正相关;民族类型、居民态度对多民族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居民在社区的居住时长对邻里互动产生影响,居民的政治面貌也对社区参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张,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社区作为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承接点,已成为社会管理的基石、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惠山区长安街道位于无锡市西北部,面积3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近10万人,下辖8个社区,主要有村改居型、拆迁安置型、商品房型等三种类型的社区。这三种类型的社区,都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新构建而成的过渡型社区,社区居民既是新农民又是新市民,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形态以及居住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社区治理模式更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城市社区、城镇社区或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这一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特殊群体,至今已走过了30年历程。近年来,农民工融入城市发展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重要话题。在学术界,目前普遍从文化、社会经济、心理等维度来讨论农民工的融合发展问题。本文以上海H区P村为例,通过对村域内外来人口的就业、居住状态及社区管理状况的实证调查,及对这些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来研究探讨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游民”到市民: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的特殊产物,农民工向城市大规模移民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必然现象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而占农民工群体主流的,长期滞留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两端极易变成"游民",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只有心理文化的适应,才说明农民工完全融入于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城市文化融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交往的隔离,生活方式的隔离和心理的隔离三个方面,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必须从自身完善构建、城市接纳包容、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农民工难以融入社区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结构因素、制度因素、个人因素等原因。要想让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社区,就必须推行参与式管理;使农民工享受社区居民服务;并建立社区中介组织和职工活动中心等。  相似文献   

12.
胡永琴 《奋斗》2006,(9):18-19
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是反映社会是否和谐发展的标志之一。社区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在社区中。社区管理与服务在农民工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就是一种可被直接感受到的新的支持力量。因此。以社区为切入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是社会支持的一种重要手段。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把农民工融入到社区之中,从而保证他们与城市居民获得同样的权益保障并形成共同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21,(1):99-114
空间实践与空间适应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维度。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实践不仅反映其生活状态、行为方式,同时也反映其所处空间内的社会关系。从居住空间实践来看,农业转移人口自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完成了水平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的转变。城市社区商品房住宅空间结构的开放与闭合之间的张力,导致农业转移人口空间适应存在困境,对其社会交往也产生了限制。职住分离以及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较忙碌的工作特征,造成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路径与居住路径的截然分割,导致其社会交往的离散性。而性别角色分工的不同,则使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空间实践与市民化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社区居住空间适应较男性更容易,且周期更短,并可能带动农业转移人口整个家庭的社区空间融入。男性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空间融入则更加迅速,且相对稳定。职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实践与适应,共同作用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空间融入和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居住满意度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指标,反映了个体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评价。文章利用东部两个城市的调查数据从住房、楼宇及社区环境三个方面来综合测量居住满意度,并分析了城市老年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为中等水平,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客观居住环境特征、老年人的个体特征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二者并不直接影响居住满意度,而是通过老年人对环境的感知评价起作用;住房内环境评价与住房外环境评价对居住满意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朱宇和林李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东南沿海苏州、温州、泉州与东莞四地2250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迁决策的多元分化以及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差异性特征展开分析。文章有如下发现:其一,与不少学者和社会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城市愿望强烈"的"刻板印象"不同,在流入地城市定居并非是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选择;其二,户籍制度本身并不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苏州、温州、泉州与东莞四地定居意愿偏低的主要原因;其三,基于流迁模式多元化的事实,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分化出"定居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型"新生代农民工与"循环型"新生代农民工三个亚群体;其四,"短工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落户意愿低的重要原因;其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与其流迁意愿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四民社区"建设,是基层社区为了解决区域治安环境取得成效后,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而创造性地探索的社区服务模式。一般来讲,按照居住地把人口划分为不同的地域板块即为社区。早在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介入了社区研究,并赋予了社区以社会学意义。他认为,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  相似文献   

17.
聂洪辉 《兵团党校学报》2006,(3):62-64,F0003
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回报。除受制度歧视外,还受城市居民的歧视,并且这种歧视有愈演愈烈之势。对农民工的歧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限制与接纳阶段,排斥阶段和隔离阶段。对农民工的歧视会造成我国社会结构紧张,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引起农民工子女的代际仇视;影响城市居民群体内部的和谐等,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市民化程度与我国的城市化进度密切相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城市社区等协调配合,多位一体共同解决。政府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供职业培训,改善居住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子女教育;企业要做好表率作用,事业单位要发挥公益性;社团组织要发挥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做好维权、就业服务;社区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加强教育,发挥好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属于社会建设和发展范畴,其实质是社区层面上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涉及到政府、社区、社会、市场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区定位、社区公共服务属性、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目前社区公共服务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社区、社会、市场和市民之间的关系[1(]P13-15),明确社区定位和社区公共服务属性,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社区公共服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为城市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农民工所处的工作居住因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因素以及农民工的社会交往程度及其评价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解决之路在于政府、文化骨干部门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实现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