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经济”与美国经济周期章嘉林美国经济界目前极为流行“新经济”(NewEconomy)一词,意指美国已经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持续增长并存的新局面。当前的经济增长带有许多与过去不同的特点,有些过时的概念和做法必须予以重新评价。有人甚至大胆地宣称...  相似文献   

2.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低失业、低通胀同时并存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等新特点,克林顿总统及美各界人士认为美国已进入“新经济”时期。世界各国都对美国出现的“新经济”现象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它不仅关系美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变化,而且代表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即防止中国崛起为势均力敌的战略对手,但对如何防范中国崛起却充满了争论,这主要源于美国各界对“中国崛起”认知存在分歧.与此相一致,美国对华战略也经常表现出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战略文化和意识形态偏见,但受国际环境、利益需求和国内政治的掣肘,“认知”并不能简单地转化为政策.在中美利益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美国实际上缺少应对中国崛起的有效手段,这凸显了美国对华战略困境.  相似文献   

4.
“拒绝衰落”与美国“要塞化”:特朗普的大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大战略理论与实践的重镇。冷战结束后,“自由霸权主义”构成了美国大战略的基本内涵。在相对权势有所衰落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12月提出的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体现出美国大战略转型的端倪。该战略是对“自由霸权主义”的颠覆:除在战略目标(追求或巩固世界霸权地位)大体一致外,该战略极力强调美国安全环境的恶化和外部挑战的大幅增强,在战略路径上主张单方面强化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放弃多边主义,撤回对国际机制的支持,以期在未来的大国竞争中取胜。特朗普的战略存在内在的缺陷,效果亦存在颇多不确定性,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明显相悖,对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军事战略中对于“反进入和区域拒止”威胁的关注有两个发展阶段,先是由此形成了作战目标,后又将这类威胁源突出指向中国.在后一阶段,美国明显提升了应对“反进入和区域拒止”威胁在其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不仅密集渲染来自中国的“反进入和区域拒止”威胁,还提出了以中国为假想对手的“空海一体战”作战新概念.  相似文献   

6.
在有关日常生活的新闻报道当中, 中国留学生有时候被再现出一些负面品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 将中国留学生的局外性视为“对美国社会的威胁”。总体而言, 这个群体是在不断面临困惑, 经受苦难, 甚至还被赋 予像“不诚信”、“自私”、“不理性”等种种负面品性。同时, 正面形象的缺乏又很难“平衡”负面形象所造成的排斥 留学生群体的社会情绪, 进而影响到该群体获得足够的文化认同和尊重。  相似文献   

7.
日美政府信息公开比较与中国“入世”后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心国家型”日本与“信赖社会型”美国 ,这体现了IT时代政府运行的两种模式。日本信息公开法的实施 ,尽管从理论上确立了公众对行政事务的了解权 ,然而 ,政府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态势 ,政府信息透明度远远滞后于美国。同样是市场经济国家 ,日本与美国的比较对入世后的中国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8.
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台军事关系总体保持了稳定态势,尚未突破以往框架。美台传统的军事互求仍然是双方保持军事关系的重要推手。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出台并未造成美台军事关系在质的方面发生大的变化。台湾对美国“重返亚太”有欢迎与利用的成分,但也有理性的判断,故力图在中国大陆与美国之间采取平衡策略,无意充当美国“马前卒”。在中美关系整体稳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形势下,在奥巴马第二任期内,美台军事关系不会有大幅抬升,但可能会在某些方面作一些“软”突破。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是先破后立,即以私有化为开端拉开其社会转型的序幕,在经过十余年的痛苦反思和屡受挫折后又将“和谐社会”作为其社会转型“立”的思想基础。它是破得彻底,立得艰难。总结归纳中国、俄罗斯本土和西方学界研究成果、梳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程和现状,使我们对社会转型“破”与“立”的严重脱节是其社会转型代价沉重的内在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亚洲“四小龙”的持续高速经济发展已为世人所瞩目。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是它们经济的共同特征。亚洲“四小龙”的国际分工具体通过其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发展而体现出来。当今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是一种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并存,包含有各种层次的混合型分工。而亚洲“四小龙”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其国际分工的发展也相应反映出这种混合型国际分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的加速崛起,美国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知:中国崛起挑战美国霸权和中国崛起与美国霸权并存。据此,美国内形成了两种对华政策取向:以压力制衡为特点的强硬政策和以国际体系制衡的温和政策。这两种认知虽有差异.但仍表现出诸多共性,这是理解美国政策的关键之点。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 ,在应对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问题上 ,国内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建议 ,即“对称性战略”和“非对称性战略”。前者主张针对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 ,中国应加速建立起可靠的二次打击力量 ,以力争在短期内对美国能形成有效的核威慑 ;而后者则认为在适度改善和增加自己战略核武器的质量及数量的同时 ,中国应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方针 ,坚决避免同美国进行任何有针对性的军备竞赛。本文认为 :“对称性战略”虽看似有很强的合理性 ,但事实上 ,这一战略完全是建立在有关“安全两难”的生成机理及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错误认识的基础上 ,因而在理论上难以成立 ;不仅如此 ,“对称性战略”的种种内在缺陷同时也决定了 :若将其真正付诸实行 ,必将给中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有鉴于此 ,本文认为 ,在如何应对美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问题上 ,中国目前面临的唯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一种“非对称性战略” ,而要采取这样一种对策并同时相信其合理性 ,我们就需要在有关核武器的可用性及国家安全观念上实现某种程度的转换甚至革新  相似文献   

13.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是指有核国将核武器的作用严格限定在核威慑上,公开宣布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器仅用作核报复(核反击)。从冷战开始至今,美国国内一直在从理论上探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问题。支持者与反对者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角度提出各自的理由。美国政府内部也一直都有采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建议,但美国却始终未能正式采纳并宣布这一政策。阻碍美国政府采纳这一政策建议的因素长期存在,包括思维方式的桎梏、政治工具的局限性、核作战战略准备的内在矛盾和盟国持续施加的压力等。鉴于目前的安全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都不大可能正式宣布采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尽管如此,由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表达出大国避免核战争、保持战略稳定的意愿,同时有利于回应广大无核国的安全诉求,避免误判和危机,增进战略互信,维持全球和平与战略稳定,维护人类社会共同福祉,该政策建议仍会继续影响美国政府在相关领域的决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一颗明亮的星钱学森是中国的大科学家。他在中国科学家的星座中,独放异彩。他又被外电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毛泽东对钱学森是非常赏识的。他多次接见过钱学森,甚至包括自己的生日,也请钱学森到家作客。尽管钱学森对他与毛泽东的交往守口如瓶,但知情人还是将一些情况披露于世。1956年中国的火箭和导弹技术上马,这与钱学森的归国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钱学森其人就有必要在这里交待一下。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早年先后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今世界权力对比关系发生重大改变,世界政治的游戏规则也今非昔比.围绕全球格局的主导权、世界领导者的等级变化、全球治理等问题,各方力量展开激烈角逐,其中尤以美国的“印太战略”和中国方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最为突出.这两种“欧亚方案”之间的博弈,不仅深刻影响到欧亚大陆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将在更长远的时期中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印度“东向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 ,印度调整了其对外政策 ,突出外交为经济服务 ,推行“全方位”外交 ,除继续保持和发展与俄罗斯的传统军事合作 ,加强同美国、日本及欧盟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外 ,开始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并提出了“东向政策”(LookingEast)。“东向政策”的执行 ,推动了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本文将重点阐述印度“东向政策”的目的、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在此之上对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前景作一简要分析。一、“东向政策”的主要目标 印度推行“东向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 :1、为印度国内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从2015年以来已经成为加剧中美南海争端的最主要因素,从2015年10月至今,美国军舰在中国南海岛礁附近进行了四次“航行自由行动”.针对这些“航行自由行动”,美国内批评声音明显,对于南海“航行自由行动”应挑战哪些对象,行动的国际法基础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和定位针对中国南海岛礁的“航行自由行动”,美国国内都存有极大分歧.白宫和美军方试图维持对“航行自由”的承诺,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保持行动的连续性并明确行动意图.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与东盟南海声索国达成共识,希望通过谈判缓解海洋争端引发的关系紧张,这种情况下,美国有可能直接介入,根据仲裁结果采取挑战程度不同的“航行自由行动”,并且“航行自由行动”有可能成为未来美国在南海对中国施压的最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美国肆意对华打压,使中美关系有滑向“新冷战”的风险。但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和经济相互依存、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其他各国力量的牵制,使中美仍有避免“新冷战”、重启战略合作的可能。基于对全球事务管控以及美国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美国新政府有可能会策略性调整对华战略。对中美战略合作路径的探索表明,两国既要保持经济合作大局的稳定,也要尝试在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19.
有些传媒在报道中对美国作了过多的颂扬,以致在不少人心目中,以为那儿遍地黄金、发财甚易。青年人更产生“美国迷”、“美国梦”。成批的人蛇,正是这种“美国迷”、“美国梦”的谬种。 近期以来,由中国蜂拥而来美国的“人蛇”,引起各方关注。 据美国移民局统计,过去两年中国非法移民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相似文献   

20.
黎以战争与美国的“新中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7月12日黎以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务卿赖斯公开提出了“新中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认为赖斯提出“新中东”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尽可能纠正美国“大中东倡议”在实施中带来的不利后果,遏制和打击中东各种反美反以势力,但“新中东”本身不会取代布什政府的“大中东”民主计划。第二,“新中东”在很大程度上针对的是“什叶派新月地带”,美国希望什叶派继续保持孤立分散和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希望什叶派团结合作与步调一致。第三,“新中东”显然也是针对“伊朗核威胁”而来的,伊朗是美国在中东面临的最强大的敌人,这样一个敌人如果掌握了核技术并且拥有了核武器,将会对美国的中东战略利益构成致命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