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关于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中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衰退和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突出等严峻形势.为此,该文结合国内与国外转型发展较好的城市案例,建议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应该依靠科技创新,因时、因地制宜,不同发展周期、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转型应选择不同转型路径,同时注意发挥企业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陕西榆林市为例,分析了榆林转型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榆林市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发展战略模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政府、市场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看,现代的城市发展战略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强政府城市发展战略、市场主导型城市发展战略及政府与市场混合型城市发展战略。而中国在选择城市发展的战略模式时应该考虑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现代分工体系、不同阶层利益的均衡以及环境、资源等因素来确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数量庞大的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当前大多面临资源衰竭、环境恶化、创新能力低的困境,内外部环境的恶化倒逼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改变城市发展模式,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又第一次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知识城市发展理念已兴起多年,逐渐走向成熟,本文旨在从知识城市理论角度解读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面临的困境,并在知识城市理论视阈下,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地区资源丰富,拥有多个资源型城市,但是受观念、机制、技术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隐忧。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创新资源型产业技术,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并建立资源补偿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修复治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战略选择:实现三个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照搬。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由此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选择的重点和方向不同。2002年以来,阜新坚  相似文献   

7.
龙子午 《中国发展》2013,13(2):9-12
该文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资源定价偏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和发展理念不科学等,建议借鉴德国鲁尔地区的成功转型,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推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何艳 《当代建设》2003,(5):91-92
新中国成立以来,合肥市城市规模从解放初期的2km2有5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35km2有150万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市城建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水平达到了40%。但是,与一些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重要的选择。在坚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城市人口、土地、环境、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也应对城市建设档案给予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和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倍受关注。资源型城市由于自身的特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程度较综合性城市严重,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更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研究,旨在寻求一种可操作的、定量化的方法,以衡量与评价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并检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进展和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政报》2009,(1):27-29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促进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大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产业接续和生态恢复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和分类,针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以及面临问题,并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该文系统梳理了国际上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依据政府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干预深度、广度和手段的差异,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划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型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提出了实现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朱坦  王天天 《中国发展》2012,12(5):9-12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该文以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园区循环化改造为重要突破口,针对资源型城市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资源型城市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任务,以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州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资源型省份,必须紧紧依托我省丰富的资源优势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建立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大后续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快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社会发展机制,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转型,使资源型城市和地区...  相似文献   

15.
张进  袁泉  倪海青 《中国发展》2012,12(6):29-33
该文通过总结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内涵和转型规律,分析了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和主要障碍,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提出了促进中国金融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镇产业接续机制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在资源鼎盛期率先打造产业接替的基础条件、规避资源枯竭后再进行转型的世界性难题”的观点,指出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的结构设计是解决矿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以平朔矿区为例,从循环经济角度,分析了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结构设计的目标、原则和依据.在矿区现有资源和条件基础上,构建了两条相互依存的产业链:一是以煤为主,电、化、硅铝、建材并举的黑色工业产业链;二是以土地复垦与复垦土地利用为主,种、养、加一体化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对其产业链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兵 《中国发展》2008,8(3):111-115
针对我国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热潮,该文深入分析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并重点阐述了中心城市对促进科技创新的超越优势。文章揭示了中心城市地位对城市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中心城市不能有效释放其发展潜能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2009,18(62):813-829
This article examines changes in China's welfare program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oriented economy. Using the 1988 and 1995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CHIP), we develop analytical models to study the critical impacts of institutional variables such as economic ownership types and economic sectors on key welfare programs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China. Our findings show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rastically reduced welfare coverage for its citizens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al period even though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welfare income wa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the type of their employment. Outperforming many other factors, work unit's ownership natur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vision of welfare benefits while the economic sectors largely failed to have any significant impact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hina has been moving away from the active state model in welfare provision. Yet, an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source-based welfare system has not been realized in China in the reform 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