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的品格》文:李龙刘连泰《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法学究竟何以立足于社会科学之林?在这样一个经济学帝国的时代,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研究究竟何去何从?法学的品格是对法学是什么以及有什么用的阐释。对这两个问题的阐释,最终会有利于法学何去何从这一问题的解决。作者认为法学是“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权利之学”、“正义之学”。“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是关于法学的价值论阐释。“权利之学”、“正义之学”是对法学的本体论阐释。《统一司法考试后的法学教育》文:何勤华陈灵海《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  相似文献   

2.
法学是一门科学,已被法学工作者视为不言自明的问题。本文对这一命题进行进一步追问,即法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本文首先总结了法学发展史上四种主要的理论主张或研究思路;法学是实证科学,法学是人文科学,法学是社会科学,法学是形式科学。然后在总结法学史上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法学研究有三种科学维度,即实证维度、人文维度和形式维度。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法学“现代化”,以及法律“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的话题很热。有人说,法学“现代化”是我们的前程。世纪之交,以至于二十一世纪法学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法学“现代化”。甚至不止一次地成为相当规模的全国性研讨会的主题。而且不只是法学“现代化”,同时还伴随着法学“国际化”和法学“多元化”。可以说是以法学“现代化”为主体的法学“三化”,很时兴。法学“现代化”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主张法学“现代化”的同志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出于要求法学加快发展步伐,尽快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他们的愿望是好的…  相似文献   

4.
姜涛 《法律科学》2009,(3):22-32
法学在本质上是人类理性的普遍表达,据此可以逻辑地推定法学的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其中。绝对标准是法学家不懈追求的理想,而相对标准经过学界认同则演绎为法学通说。法学通说是一种文明、力量、传统和理性,它不断地推动时代进步和法律发展,为法律文明添加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撑。法学通说概念之下主要包括“要有一种普遍的主张”、“包括一个或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支持这一主张的某种类型的论证”三个基本要素,而“内在的一致性、简单性、平稳性、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相容性、理论间的支持”则是法学通说的论证标准。以此为根基,法学通说不仅能够确立而且必须确立。这又使法学通说真正呈现出法学学术及其成长的原貌,学术薪火因此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5.
凯尔森关于科学性的主张以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念为基础,即拒斥一切探讨价值的法学。这一主张首先必须通过对作为法学对象的“法”的界定加以实现,即将制定法所包含的价值因素摒弃在法学的研究范围之外,并形成属于“特殊事实命题”的“法学之法”来实现上述目的。无论是要借鉴抑或是要批判,凯尔森的此种主张对法学和法律实践的方法论研究皆助益良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学》1995年第5期发表的陈恢先生与张光博先生商榷的文章,题为《是“正确百降”还是误导》(以下简称陈文),拜读之后,颇感震惊。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愿就文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一、陈文是针对张文《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法学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提出商榷,字里行间竟带着莫大的情绪,什么“发表社论”、“口气过大”等等,这究竟所谓何来?依读者之见,张文不过是谈了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家之言.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7.
历经140余载风风雨雨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近几年来在我国遇到了新的挑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缺乏系统性”,实质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就会使“我国法学不繁荣”等等。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取消论”。在法学领域里,这种观点直接影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理学进入九十年代后,有了非常重要的发展。标志之一,就是在法律的价值结构中导入了西方经济分析法学的效益理念。但是,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学者过于推崇法律的效益观,以致于象西方经济分析法学那样将效益抬升为法律的唯一和绝对的价值目标(即所谓“效益至上”)...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法学研究》1982年第6期刘朗泉同志的“谈谈英美商事法上若干基本法则”一文,对许多问题,作了很好的介绍。但关于“禁止翻供法则”一节过于简短,我想补充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缘何不是法律方法——原本法学的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法学界对在汉语中到底是使用“法学方法”还是“法律方法”存在着争议。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争议是因为人们对德国法学中“法学方法论”一词中的“法学”的蕴涵不太清楚。德语的“法学方法论”中的“法学”有特定的内涵和意义,而不是中国法学界所普遍理解的法学。前者是由西方法律文明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所创立的一门独立的科学或实践智慧,是西方两千多年法律文明中绵延不绝的伟大传统。这种传统意义的法学称为原本法学。相对于原本法学来说,现在所谓的其他法学学科如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史学、甚至法哲学,都是一种交叉或边缘学科。在这种意义下,在汉语中还是使用“法学方法”一词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稿约     
《法律科学》2013,(6):F0002-F0002
《法律科学》是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热诚欢迎法学研究人员、法学院系师生、司法工作者及法学爱好者惠寄优秀稿件。一、本刊欢迎问题意识突出、选题新颖、见解独到的法学理论文章和法学各分支学科的专题研究成果,以及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现实性研究成果。“法律文化与法律价值”是本刊建设的名牌栏目,对有关专题研究成果尤为欢迎。  相似文献   

12.
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正> 一、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教育的回顾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无论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发展。 (一)恢复法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我国建国以后至1976年,由于历史上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影响,以及后来长时间的左的错误,我国法学教育虽然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得以延续,但法学教育的总趋势是萎缩。更重要的是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一直过于强调政治性,而法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很少研究和关注,课程设置相当简单,教学内容也侧重于对当时国家政策的解说和注释。法学教育名符其实的是一种“政法”教育。  相似文献   

13.
周小凡 《法学》2024,(1):35-46
概念法学为“科学的”法典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路径。一方面,其法典化立法结果影响到近代欧洲乃至世界私法学的成长,另一方面,其法典化实践经验也为此后的法典编纂与法律实施提供了优化思路。在概念法学之“科学的”法典化路径上,18、19世纪理性自然法思潮至历史法学派对科学体系的追求成为法典化科学方法之滥觞;萨维尼、普赫塔、耶林和温德沙伊德等传统“概念法学”者完成的潘德克顿法学建构成为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创新之本。法典化并非静止的立法过程,其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所引发的针对概念法学的激烈学术争论提供了法典化成效的评价依据。梳理论证概念法学“科学的”法典化历程,提炼其对于建构和谐的法典结构体系、孕育法律进化理念以及充分发挥法学家建构功用之经验,有利于发挥概念法学关注体系性、融贯性等天然优势,为我国稳健的法典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法是“理”与“力”的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学发展史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真正解决了“法是什么”的问题,实现了法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对这个原理的坚持和发展,是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的要求,是繁荣我国法学研究的要求。 一、研究法的内容与形式之理论和方法论前提 科学地认识法的内容与形式,诠释“法是什么”的问题,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法学原理为理论望础,我们认为,关于法的一般理论认识有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15.
《北方法学》2022,(6):62-80
20世纪后,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范式转换理论的提出,自然科学与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性”标准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个背景下,重新审视法学的科学性问题、探讨法学自身的特殊学问品格很有必要。法学具有自身的知识范畴、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方法论。作为一门理性可证立的学问,法学反对将其知识建立在主观好恶上,而是要求通过理性的论证,对其进行合理与不合理、有效与无效的判断,进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尽管法学知识无法被证实,却可以被证立,而且必须被证立。法学不是自然科学,但法学依然是科学。  相似文献   

16.
王超 《法学评论》2013,(1):44-52
以刑事证据制度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可以将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理论体系的演变分为传统刑事证据法学的萌芽、形成和转型三个时期。尽管我国刑事证据法学已经呈现繁荣的学术景象,但是在长期缺乏科学方法论训练以及过于偏好哲学思维方式的情况下,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理论体系仍然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之中。有鉴于此,理论界亟待重构刑事证据法学的理论体系。而科学构建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理论体系,应该在回归刑事证据法本质的基础上,打造纯粹的刑事证据法学。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科学成果的关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法学,能够揭示出法学的科学内容,这只是一个总的认识。倘若不具体地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去研究法学,则“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这句话就成了日常语言使用中的一句套话,或者是用来装饰门面的标签。在我国几乎每本法学著作或教科书上,均冠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几十年来其内容却未见有什么新的突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方法不适用于法学,  相似文献   

18.
刘蓓  戚瀚文 《河北法学》2023,(6):157-175
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促建法律职业的新业态,当法律职业人才需求侧接口人才供给侧法学教育,会导致法学教育供给侧发生一场应运而起的革新。为寻求法学教育改革的科学进路,研究首先应突破教育本体封闭,从法律职业“需求侧”参考系的精细标准去考察变革,发现法律职业人需要增补两个能力板块,一方面是不断提高法律人熟练驾驭AI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倾斜发展法律人相较AI的优势能力。进而以两个能力板块补给为指引,探索中国法学培育改革的具体进路包括形成改革总体步骤与策略,勾勒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建设现状、学科性质及内涵,并从传统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法学二级学科两者在生源、培养方案、师资、教研体系几方面尝试“梯次”共建方案。  相似文献   

19.
论自然法学的“合理内核”张飞舟马克思、恩格斯曾吸取了资产阶级哲学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合理内核”,从而发展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导师们善于广征博取的胸襟及以身作则的精神为我们法学工作者研究西方法学流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1月17日,在《法律科学》杂志原主编、顾问段立文编审退休之际,《法律科学》编辑部召开了“段立文编审从事法学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三十年座谈会”。座谈会由《法律科学》杂志主编刘作翔教授主持。会上,大家回顾了三十多年来段立文编审在法学教学科研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