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目的探索法医学鉴定中运用对比度视力方法鉴别被鉴定人伪装或夸大视力降低的价值。方法根据前期对比度视力与投影仪视力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收集正常志愿者166眼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投影仪视力与100%、25%、10%视标对比度下的对比度视力,获得不同投影仪视力水平与以上视标对比度下相应的视力95%容许区间;收集眼外伤被鉴定人64眼,根据其100%对比度视力值是否在相应对比度视力的容许区间内,分为A组(初步排除伪装或夸大视力降低)与B组(疑有伪装或夸大视力降低组)。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投影仪视力检测值≤0.3以及0.4~0.7组的受检眼,在不同对比度视标检测下,A、B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投影仪视力检测值≥0.8组的受检眼,在不同对比度下,A、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被鉴定人受伤眼的投影仪视力在0.8以下,可加测对比度视力。参照投影仪视力对应的对比度视力容许区间,当受检眼对比度视力值在容许区间以外,应考虑其存在伪装或夸大视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法医学鉴定中运用对比度视力方法鉴别被鉴定人伪装或夸大视力降低的价值.方法 根据前期对比度视力与投影仪视力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收集正常志愿者166眼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投影仪视力与100%、25%、10%视标对比度下的对比度视力,获得不同投影仪视力水平与以上视标对比度下相应的视力95%容许区间;收集眼外伤被鉴定人64眼,根据其100%对比度视力值是否在相应对比度视力的容许区间内,分为A组(初步排除伪装或夸大视力降低)与B组(疑有伪装或夸大视力降低组).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投影仪视力检测值≤0.3以及0.4~0.7组的受检眼,在不同对比度视标检测下,A、B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投影仪视力检测值≥0.8组的受检眼,在不同对比度下,A、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被鉴定人受伤眼的投影仪视力在0.8以下,可加测对比度视力.参照投影仪视力对应的对比度视力容许区间,当受检眼对比度视力值在容许区间以外,应考虑其存在伪装或夸大视力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眼损伤者对比度视诱发电位的特征。方法选取本中心行法医临床学鉴定的60例眼损伤者,根据最佳矫正视力分为0.2~0.3(A组)、0.3~0.5(B组)、≥0.5(C组)三组。分别观察100%、25%、10%对比度条件下的对比度视诱发电位波的振幅及潜伏期变化特征,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相同对比度时,P_(100)波振幅随刺激视角的减小而降低;(2)相同刺激视角时,P_(100)波振幅随对比度降低而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00%、25%对比度时,相同刺激视角(100%7′视角除外),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随视力提高,P_(100)波振幅增高(P0.05);10%对比度15′刺激视角,P_(100)波振幅随视力提高而增高(P0.05);(4)相同对比度下,相同刺激视角时,P_(100)波潜伏期随视力提高而缩短,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刺激视角时,随对比度降低,P_(100)波潜伏期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度视诱发电位有望成为评估对比度视力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视力表投影仪视力(以下简称"投影仪视力")与对比度视力测量值的相关性,探讨对比度视力在眼损伤后法医临床学视觉功能障碍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征集中青年志愿受检者79人共129眼作为实验组,分别检查其投影仪视力与对比度视力。对比度视力中,视标对比度分别为100%、25%、10%。统计分析两组实验数据的相关性。结果投影仪视力与100%对比度视力具有一致性;随视标对比度的下降,视力值的大小下降;相同视标对比度下,投影仪视力与对比度视力的均值呈线性相关。结论投影仪视力和对比度视力密切相关,对比度视力可以在法医临床学司法鉴定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P100波空间频率阈值在不同眼损伤情况下预估视力的价值,以期指导相关法医临床学鉴定。方法选取诊断明确、主观视力准确,另眼矫正视力基本正常(≥4.9)的法医学鉴定案例74例,共148眼别。分为4组:屈光间质混浊组(23眼别)、视网膜病变组(31眼别)、视神经病变组(20眼别)、健眼正常对照组(74眼别)。对上述案例进行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记录P100空间频率阈值,并对空间频率阈值与视力的对数值,两者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184眼PRVEP空间频率阈值与视力的对数值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84,P<0.01),说明PRVEP P100空间频率阈值是客观评定视力的良好指标。但不同部位病变或损伤对PRVEP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同,视神经病变组PRVEP空间频率阈值与主观视力两者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0.4,P>0.05)。结论PRVEP P100空间频率阈值是客观评定视力水平的良好手段,但不适用于严重的视神经病变等伴有视野显著缺损时的视力评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一套扫描图像视觉诱发电位(sweep 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VEP)视力检查系统,为客观视力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在国产视觉电生理仪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硬件改造,并编制完成了具备假随机检测功能的控制程序。分别选取正常屈光眼10眼、屈光不正眼10眼、病变眼48眼、假性屈光不正眼10眼共78眼,测试每一眼的视力表视力,然后采用本研究设计的SPVEP记录程序检测其SPVEP视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视力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线性回归分析表明78眼的SPVEP视力与视力表视力之间总体上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2=0.946)。结论运用本SPVEP视力检查程序可以评估受检眼的客观视力。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者眼球结构与视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者眼球结构和视力的关系.方法 对不同近视程度的志愿者共152人(283眼),依次检查视力、眼轴长度、眼底,然后分别根据屈光度、眼轴长度及眼底进行分级,探讨屈光度、眼轴长度及眼底近视改变与视力的关系,拟出视力与眼球结构指标的相关性数学模型.结果 眼底分级、弧盘比值、眼轴长度、屈光度与视力呈中度相关(lrl>0.4,P<0.0001);当眼轴长度≥30.00mm、屈光度-20.00D及以上、眼底分级为4级者,其视力多在0.5以下.建立了高度近视者眼球结构和视力的数学模型.结论 高度近视眼视力随眼轴延长、屈光度加深、眼底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综合、客观的眼球结构检查可以帮助判断和评估高度近视者的视力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间频率扫描翻转图像视觉诱发电位视力(SPVER-A)检查在法医学客观评定视敏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正常眼共40只眼(矫正视力均≥4.9),分别测试行为视力(主观视力)及SPVER-A(客观视力),将客观视力、主观视力的数值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1)40只眼SPVER-A得出的客观视力的均值(x—)4.96,标准差(s)0.08,变异系数(CV)0.02;(2)40只眼的SPVER-A的客观视力(Visus值)与主观视力值的相关性(r=0.7097);(3)40只眼的客观视力数值均等于或低于主观视力数值。其中差值≤0.1者为39只眼,达到了97.5%,只有一只眼的客观视力数值与主观视力数值差值大于0.1。结论在正常眼人群中,SPVER-A所得客观视力与主观视力值有良好的相关性,是法医学客观评定视敏度极具潜力的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近视眼底改变与视觉功能的关系;研究近视者轻度眼部钝挫伤后眼底改变与视觉功能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选取不同程度的近视志愿者104人/170眼及眼部轻度钝挫伤的近视者56人/112眼分别作为实验组和眼外伤组,按眼底变化分为0至4级,并测定弧盘比值,分别检测其屈光度、矫正视力及静态视野。结果在实验组和眼外伤组中,眼底改变、包括弧盘比值均与近视屈光程度、矫正视力、静态视野平均缺失敏感度相关。结论运用眼底分级可以估计受检眼的视觉功能,弧盘比值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手段;轻度眼部钝挫伤的近视者若仅见视觉功能降低,而未检见明显的眼球结构损伤性改变,则不能简单地按照伤后检见的视觉功能水平作为法医学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被试不合作者和合作者间眼动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39名需进行精神伤残鉴定者,应用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将被试分为合作组和不合作组。让被试进行成人韦氏智力测验中的图片填充试验,同时应用眼动追踪系统记录眼球活动轨迹,并分析注视、眼跳、瞳孔、眨眼等数据。结果合作组(10例)与不合作组(29例)在眼跳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合作组眼跳的频率、时间、幅度、加速度均明显高于合作组,合作组的眼跳潜伏期则明显增加。两组仅注视离散总距离、平均距离和总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注视平均时间、次数、频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作组的眨眼频率高于不合作组。结论眼动可以作为初步判断合作程度的客观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Lü YP  Xia WT  Chu RY  Zhou XT  Dai JH  Zhou H 《法医学杂志》2011,27(2):94-97
目的 探究近视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与屈光参数等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274例(4245眼)不同程度近视者,检测近视者的BCVA和球镜屈光度(diopter ofspherical,DS)、柱镜屈光度(diopter of cylinder,D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Hertel突眼度计及CT测量两种眼球突出度测量方法的差异,探讨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眼部无损伤及疾病的正常人作为正常组,在确定规范的CT影像工作站上测量眼球突出度绝对值,并比较双眼眼球突出度有无差异。选取47例单侧眼眶骨折的伤者,根据两眼有无眼眶骨折,将其分为伤眼组及健眼组,分析Hertel突眼度计及CT测量两种方法测得同一眼眼球突出度绝对值的差异以及同一受检者双眼眼球突出度相对差值的差异。结果 CT法测量正常人双眼间眼球突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眼组CT法测得眼球突出度绝对值为(16.66±5.41)mm,Hertel突眼度计测得眼球突出度绝对值为(16.16±4.45)mm,两组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眼组应用两种方法测量的眼球突出度绝对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眼球突出度相对差值在伤眼和健眼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法与突眼度计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运用于法医学鉴定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道路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所致轻度精神伤残者人格改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在伤残评定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脑外伤后人格改变评定量表》量化评定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颅脑外伤者后遗人格改变状况,并探讨人格改变与颅脑损伤程度、精神伤残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71例样本中239例(88.2%)存在人格改变,其中178例(65.7%)为轻度,46例(17.0%)为中度,15例(5.5%)为重度。人格改变程度在不同颅脑损伤程度之间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之间量表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中型与重型颅脑损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格改变程度越明显,精神伤残等级越高,轻度精神伤残不同等级者人格改变评定量表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七级与八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通事故中提出精神伤残评定的脑外伤者中人格改变发生比例较高,人格改变严重程度与精神伤残程度相关,《脑外伤后人格改变评定量表》能有效量化评定交通事故中脑外伤所致人格改变程度,量表总分与颅脑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心理学检测指标在脑外伤者认知功能障碍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脑外伤后认知障碍者进行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及计算机化神经行为评价系统部分项目等神经心理学检测,按照原发性损伤程度和专家鉴定结论分别编组,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损伤程度组填图、长时记忆、瞬时记忆、视觉保留及视简单反应时项目得分,轻型组高于中、重型组(P<0.05),其余项目(木块图、知识、相似、曲线吻合及数字筛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专家鉴定组中长时记忆、瞬时记忆、视觉保留、视简单反应时、曲线吻合及数字筛选得分值随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其中前4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韦氏智力测验4个项目较轻组与较重组得分接近,且均低于中度组,其中3项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脑外伤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检测项目显示不完全平行,在进行鉴定中应选择更为可靠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VEP验光、电脑验光及主觉插片验光在检测外伤眼屈光度中的关系,探讨VEP验光方法在外伤眼矫正视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实验选取各种类型眼外伤患者,伤后3~6月经检查存在视力下降者61人(受检眼61只),分别对伤眼行电脑验光、主觉播片验光及VEP验光,比较三种验光方法所测屈光度及矫正视力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经统计学处理,VEP验光与主觉插片验光所测伤眼屈光度和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脑验光与主觉验光、VEP验光在球镜屈光度检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散光检查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电脑验光所得矫正视力与主觉插片验光、VEP验光所得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在角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损伤的受检眼中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电脑验光和VEP验光均是客观的屈光检查方法,前者有方便迅速的优点,但其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特别是在屈光系统损伤的患者中误差更大,仅可作为屈光矫正的初步检查依据;而后者验光结果准确,能够反映伤眼的屈光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于法医学鉴定中的伤眼最佳矫正视力的评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双眼视力与两单眼视力的关系,及评价其视力伤残评价作用。方法年龄18~60岁患者1 006名,检测两单眼和双眼最佳镜片矫正视力。结果双眼视力可高于、等于和低于较好单眼矫正视力,三者分别占27.14%、70.78%和1.49%,统计显示两眼视差与双眼相互作用有一定关联(χ~2=54.939,P0.001,r=0.228)。33人单眼视力相同而双眼视力不同。结论双眼视力与两单眼视力、较好单眼视力既关联又有一定不确定性,双眼视力在视力伤残评价中具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眼动追踪在测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随机数字法将40名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实施模拟犯罪后利用眼动追踪仪记录其在观察靶刺激和非靶刺激时的瞳孔直径、注视时间、注视点和眨眼次数,对照组直接采集眼动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观察靶刺激与非靶刺激时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估计眼球运动参数甄别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组观察靶刺激与非靶刺激时相比,平均瞳孔直径减小、注视时间延长、注视点减少(P<0.05),但眨眼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观察靶刺激和非靶刺激时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注视时间与注视点呈负相关(r=-0.255,P<0.05),平均注视时间与平均瞳孔直径之间呈负相关(r=-0.218,P<0.05),注视点与平均瞳孔直径之间呈正相关(r=0.09,P<0.05)。平均瞳孔直径、平均注视时间和注视点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3、0.621和0.580。结论眼动追踪仪所测得的平均瞳孔直径、平均注视时间和注视点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用于测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频率条件下,扫描图像视觉诱发电位(sweep pattern visual evoked response,SPVER)视力的变化。方法受试者分为低视力组(71眼)与高视力组(92眼),应用一组空间频率进行刺激,时间频率分别为8.5、10、15、20Hz,根据测得的SPVER视力与主观视力比较,判断不同时间频率条件下测得的SPVER视力的准确性。结果在低视力组,应用该组空间频率,其SPVER视力与主观视力相关性较好;在高视力组,SPVER视力出现低估。在两组中,当时间频率均为10Hz时,SPVER视力与主观视力相关性较好。结论应用SPVER检查时,时间频率对检查结果有影响,法医学鉴定时应当重视时间频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颅骨材料力学和骨质参数,探讨二者关系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年龄分为2、4、6、8、17、26、52和104周龄组,每组6只。利用KDⅡ-0.2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压缩右侧颅盖骨检测其材料力学参数(极限载荷、压缩强度、压缩模量),之后分离颅骨骨片进行Micro-CT系统扫描,检测骨质参数(颅骨厚度、骨密度、骨体积、骨小梁厚度)。结果各组大鼠颅骨极限载荷、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6周范围内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大鼠颅骨厚度、骨密度、骨体积和骨小梁厚度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2周内与年龄均呈正相关(P<0.05)。各材料力学参数与骨质参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鼠骨质参数(颅骨厚度、骨密度、骨体积、骨小梁厚度)和颅骨材料力学参数(极限载荷、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可用于年龄推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眼外伤评分(ocular trauma score,OTS)在机械性眼损伤视力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1例机械性眼外伤(449眼,其中闭合性眼损伤317眼,开放性眼损伤132眼)进行OTS(以就诊初视力分级、眼球破裂伤、眼内炎、贯通伤或穿通伤、视网膜脱离、相对传入性瞳孔阻滞为评估指标),比较本组资料实际终视力比例与OTS标准终视力概率的差异,分析OTS分级与终视力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眼损伤的不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际终视力比例与OTS标准终视力概率分布相比,除OTS-3级有所差异外,其余各级均无明显差异。实际终视力与OTS分级、OTS总积分均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71、0.73)。开放性眼损伤往往较闭合性眼损伤评分低、预后差,其中眼球破裂伤较眼球穿通伤预后更差。结论对眼外伤伤情进行OTS,可为法医学视力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预测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