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主要表明的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态度和体现文明平等性的交往交流原则,而"通而不统"则主要表达的是文明交流交融的行为准则和实现文明互联互通又不消解文明丰富性的文明理想。"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消解文明冲突、促进文明融合的一剂对症良药,需要我们深度挖掘、深入研究、深刻阐释,以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红柳 《求索》2014,(6):56-59
构建平等、和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建立法律权成、培育法治信仰的题中之义。我国目前法律职业共同体,尤其是法官、检察官、律师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错位和冲突,需加快司法改革步心,通过建立统一的准入制度,完善的法律职业教育制度与职业转换机制来实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融共生。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10)
伊斯兰文明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极为重要的一极,在伊斯兰文明世界与其他文明世界长期的文化交流与人员交往中历史地形成了伊斯兰教命运共同体,是社会学上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人之生存与发展之精神依托的功能极为强大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4.
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基督教的信仰以圣经为基础,主要有:1、信仰上帝在基督徒看来,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上帝是人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神秘存在的终极源头。2、信仰原罪基督教的信仰认为上帝创造的人类的原祖亚当和夏娃...  相似文献   

5.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是对不同文明中价值观念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文明对话则是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途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伊斯兰世界都希望通过对话达成理解共识、促进和平发展,特别是鉴于文明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西方中心主义的显隐影响、伊斯兰的一神教属性,这一对话与合作具有某种榜样作用。本文以伊朗学者、前总统哈塔米批判西方中心,倡导基于平等、自由、理性进行对话的思想为例,对伊斯兰视野下的文明对话及其价值基础进行讨论;进而指出推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对话应注意各国差异性,制度化推动官方及民间对话,讲好讲实“我们”“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6,(6)
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建构,要建立在能为全人类所共同接受,并有机容纳人类各种价值的道德意识基础之上。而中国文明在漫长的发展中,以其"让"的价值理念,建立起和而不同的处理不同价值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分享"原则。因此,足以成为目前纷争的世界的一个共享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7.
理性与信仰之间的争辩一直贯穿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历程中。从形式上看,强调理性之光明察上帝与信仰天启奉信上帝之恩召势成对反。但是,表面上的冲突掩盖不了二者均在确证一种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的实质,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宗教的现实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类"的人,生存是基础与前提,基本形态是"共生"。共生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文明与文明共生共在的伦理旨向,体现着生的需要和人对自身存在意义及人类文明价值共享的追寻。从人存在的空间意义上讲,人们对共生的需要源于人的相互依存有社会性本质;从人的存在时间维度而言,共生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肇始于全球化浪潮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此次遭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之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族群主义和多元现代性会得到强化,因而有必要从生存意义上重新认识人类综合性危机的到来,并以共生伦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选择,并落实于具体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评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阐述中华文明之精髓—"和而不同"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和而不同"理念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思想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文明多样性的和谐世界的构建,它不单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不单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评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阐述中华文明之精髓——“和而不同”理念及其现代意义.“和而不同”理念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思想来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文明多样性的和谐世界的构建,它不单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不单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原则”与“数量”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词汇。“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数量”,则是指通过计量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然  相似文献   

12.
13.
格里芬借用的概念—“祛魅”和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引入的“异化”概念都蕴含了一个相近的思想批判主客体的分离。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肩负的使命和建构理论的目的不同,这两个概念又反映出二者思想上的巨大分歧。对此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西方哲学,正确评价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现代中国迄今无人超越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后来走上了“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终于成为了共产主义者”;而在于他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别人无法贡献的、他个人独有的东西;而这种贡献是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在农村的推进全面地改变了过去计划体制下农村的传统块状结构组织和整体性社会结构.与此同时,过去"生产队"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而要从思维认识上转变到农民现代化的核心主题上,改过去"单位化"动员为"市场化"组织调控,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有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两个论断共同的历史观基础和历史经验基础 ,及其在内容上的内在一致性。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 ,反映了两代领导集体之间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反映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多年历程中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胜利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8.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