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弓形虫自然弱毒株(QHO)速殖子不经任何理化处理,以敏感模式动物小白鼠进行的适宜免疫剂量、有效免疫力产生的时间、适宜攻击剂量和免疫持续期等项试验。结果用QHO株10~1~10~5免疫剂量存活率分别为100%、70%、100%、90%、80%;免疫后第1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后的小鼠可经受10~1~10~4以上强毒攻击,保护率达90%以上,免疫后小鼠经120天以上持续期观察和抗体消长规律测定都可经受10~5大剂量强毒攻击,保护率达90%,抗体滴度一直维持在高滴度水平(滤纸IHA法1:32)。证实QHO株是一种典型的弱毒株,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激发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保护效应,是许多弓形虫(RH、GJS、M-7741、GT-1等株)所不能相媲的一种特异弱毒虫株。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弱毒株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鸡感染弓形虫后的临床症状及组织器官的病理特点,以弓形虫GJS株速殖子人工感染鸡,然后在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其组织器官病理变化;取内脏组织器官,浸泡于100mL/L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运用常规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特点,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弓形虫速殖子。结果显示,鸡感染弓形虫后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跛行、拉稀等临床症状。解剖发现,被感染鸡肝肿大,肺发炎,胸、腹腔液增多,心肌变性,脾肿大,肠道出血。HE染色观察发现,肺的病理变化尤为明显,出现出血、充血;肝汇管区增大,有炎性细胞浸润;脾出血、充血,出现弥漫性增生;大脑中纤维组织增生,脑细胞减少。说明鸡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后能产生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对自然感染仔猪的组织病理损伤,对自然感染发病仔猪进行病理剖检、细菌分离、病毒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病毒粒子观察、基因序列分析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该发病仔猪为典型的PRV病毒变异株感染发病。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病仔猪脑、心脏、肝、脾、肺、肾等主要器官组织可见典型的猪伪狂犬病剖检病变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脑实质中小血管扩张充血,大量胶质细胞浸润,形成明显的血管套和噬神经元现象;肝索紊乱、肝细胞坏死;全身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减少等。同时发现PRV在发病仔猪全身分布广泛,且组织中病原含量与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结果表明,自然发病仔猪感染的PRV变异毒株属于强毒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自Khlor和Milstein 1975年创立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后,使在体外产生抗弓形虫特异性McAc及在此基础上分离、提取抗弓形虫保护性抗原和研制弓形虫基因工程苗成为可能,据此我们将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分别与刚地弓形虫GJS珠、NT株和RH株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融合,经IHA检测和克隆化后,获得了4株杂交瘤细胞。该4株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McAb经鉴定均属IeG_1亚类,4株杂交瘤细胞经连续60代传递和5~23个月冻存复苏  相似文献   

5.
肾病-肾炎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3只14日龄的SPF鸡人工感染从上海市分离获得的1株肾致病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上海株IBV),分别于接种后第2、7、14、24、28和36 d扑杀,对肾、肺等组织器官进行了动态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感染鸡主要表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在感染后的第2 d,支气管和气囊呈急性炎症变化;第5 d肾实质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肺充血;第8~13 d,肾和肺的病变最为严重;第14 d后,支气管和输尿管转变为慢性炎症,肾出现弥漫性或局灶性间质性肾炎病理变化。将M41标准毒株与上海株IBV的致病力进行比较,发现2个毒株引起的呼吸器官病变基本相同,但M41毒株对肾的致病力较轻,未见间质性肾炎和输尿管炎病理变化。证实,上海株IBV主要侵害肺和肾,并造成肾实质变性坏死和间质性肾炎变化。  相似文献   

6.
鹅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观察手段对H5N1亚型禽流感毒株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感染雏鸡胸腺、腔上囊及脾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损伤。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可造成雏鸡免疫器官组织损伤,这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功能降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分别制备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广西流行毒株040124、BH11、TSC-2(9)和YL052以及参考强毒株CJ801-BKF的灭活油乳荆疫苗(OEV)及其多价OEV,分别进行IBD商品疫苗毒株B87(in)和FW2512对4个广西流行毒株的攻毒免疫保护试验、流行毒株间的免疫交叉保护试验、多价OEV不同免疫剂量及其与CJ801-BKF株OEV的免疫保护对比试验.结果显示,2个IBD商品疫苗均不能对4个流行毒株提供完全的保护;4个流行毒株的OEV对同源毒株的攻毒均可产生100%保护,其中040124株OEV的交叉免疫保护性最好;在毒株免疫组与未免疫组免疫器官指数的比较中发现,TSC-2(9)株OEV免疫鸡的免疫器官受病毒的损伤程度最严重,而040124、BH11和YL052株OEV的免疫均能较好地保护鸡的免疫器官免受病毒的损伤;多价OEV 3个免疫剂量的免疫保护指数(IPI)为80%~100%,1mL免疫组的IPI显著高于0.25 mL免疫组(P<0.05),而1 mL免疫组与0.5 mL免疫组差异不显著(P>0.05);多价OEV的免疫效力显著高于毒株YL052、TSC-2(9)和CJ801-BKF的OEV(P<0.05).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多价灭活疫苗适用于本地IBD的防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地对临床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仔猪的肺脏、脾、淋巴结等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变化和超微病理变化的观察。结果,PRRSV变异株的病理损伤以间质性肺炎为特征,伴有淋巴结、肝、脾、肾、心脏、胃和肠等器官细胞的变性坏死。肺泡巨噬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淋巴结及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均被不同程度的感染,并含有大量病毒粒子。肺部组织细胞病变最严重,甚至部分肺泡巨噬细胞趋于死亡,各种细胞器遭受普遍性的膜结构损伤,而以线粒体和细胞核变化较为严重。上述研究结果丰富了PRRSV变异株感染仔猪的病理学资料,为进一步搞清其致病机理和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该病的病理学诊断及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3株猪瘟流行野毒(GSLT、GSLX、NXYC)人工感染健康猪,对其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NXYC、GSLX、GSLT为中等毒力的毒株,均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猪瘟;3株猪瘟流行毒可引起猪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其中脑(小脑、大脑)、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和肾为其主要靶器官;3株野毒所致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特征是小脑与大脑的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器官出现增生与坏死,小血管内皮增生,多种组织器官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氏菌性腹泻仔猪的病理学变化表现为全身实质器官变性、坏死;脑膜血管充血,有微血栓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回肠微绒毛表面附着杆状、有菌毛的大肠埃希氏菌;小肠绒毛排列紊乱、极性丧失;小肠粘膜、肝及淋巴结等组织细胞的膜结构受损,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染色质边移等,随着日龄的增大细胞逐渐变性、坏死,并出现嗜酸性小体。  相似文献   

11.
将6头80日龄伪狂犬病病毒(PRV) g B、g E抗体均为阴性的生长育肥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3头。感染组试验猪通过颈部肌肉接种Fujian-LY株2m L,对照组猪经相同途径接种等体积的DMEM,每日观察记录试验猪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试验期为7 d。结果显示,感染组育肥猪临床症状表现明显,在感染1 d后体温均开始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表现咳嗽、喘气、流鼻涕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至试验结束未出现死亡。病理剖检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育肥猪除脑部病变明显外,心、肝、脾、肺、肾等主要器官组织均未出现明显的肉眼可见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PRV Fujian-LY株已对感染育肥猪的多个主要器官组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脑实质中小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包围的"血管套"现象;肝索紊乱、肝细胞坏死;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减少等。同时采用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这些组织进行检测均呈PRV阳性。g B、g 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猪在感染后第7天PRV g B、g E抗体均开始转阳。上述结果表明,PRV Fujian-LY株对生长育肥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在发病猪体内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鼠巨噬细胞Ana-1(吞噬细胞)和Vero细胞(非吞噬细胞)培养弓形虫RH株后虫体以及虫体和宿主细胞间的表现,采用一般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弓形虫接种后Ana-1细胞和Vero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情况,并用NO检测试剂盒检测Ana-1细胞的NO分泌量.结果显示,弓形虫能够在两种细胞上大量发育和繁殖,而且两种细胞凋亡和坏死并存,Ana-1细胞以坏死为主(坏死率为58.6%,凋亡率为12.6%),Vero细胞则以凋亡为主(坏死率为28.7%,凋亡率为56.0%).对NO的检测显示,含100 mL/L小牛血清培养的Ana-1 NO分泌浓度为0.16~0.17 μmol/mL;而感染弓形虫速殖子的Ana-1 NO分泌浓度为0.18~0.46μmol/mL,两者差异显著(P<0.05).证实,应用Ana-1和Vero细胞培养弓形虫均可获得大量虫体;弓形虫感染后吞噬细胞和非吞噬细胞的凋亡率和坏死率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弓形虫感染能够诱导Ana-1分泌NO.  相似文献   

13.
对3~4月龄比格犬经肌肉注射方式接种犬瘟热病毒(CDV)SD(14)7株1 mL(病毒含量为106.0 TCID50/mL),并进行体温、淋巴细胞数、眼鼻直肠排毒和组织病毒含量及分布等指标检测,评价变异株SD(14)7对比格犬的致病水平。结果显示,CDV感染后第2天比格犬出现CDV感染的典型特征,如眼和鼻分泌物增多,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然而动物的体温变化无明显的“双相热”特征。CDV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比格犬攻毒后第10天开始通过眼鼻和直肠向外界排毒,CDV在脾中含量最高。病理剖检可见脾有坏死、肺炎症出血等,病理组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脾有严重的充血,淋巴细胞中有CDV抗原,证实该毒株主要感染淋巴组织和器官。此外,比格犬大脑部分神经细胞严重肿胀,在脑中可检测到CDV,表明SD(14)7株具有一定的神经嗜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鉴定犬瘟热病毒感染比格犬的毒力因子和免疫原性以及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 (DVH )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 1株病毒HD 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 (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 95 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 ,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疑似暴发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猪场死亡的仔猪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组织病理学剖检、PCR试验、Western-blot分析,将其鉴定为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遂被命名为SX-2018,该病毒在MDCK细胞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将SX-2018株gE基因的序列与国内外21株PRV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SX-2018株gE基因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4.5%~1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SX-2012株与我国近几年新分离的猪伪狂犬变异毒株处于同一分支;并且与经典株相比,gE蛋白在第48位和第492位各有1个天冬氨酸的插入。为了进一步探讨SX-2018毒株的致病性,将SX-2018株和Min-A株分别感染BALB/c小鼠,分析两组小鼠的发病特征和组织损伤情况;结果显示,SX-2018组的小鼠死亡时间早于Min-A组;并且Min-A组小鼠的肺脏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而SX-2018组的小鼠以出血性肺炎为主。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小鼠肺脏内PRV gI基因和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SX-2018组小鼠肺组织内的gI基因以及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显著地高于Min-A组小鼠。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成功分离到1株PRV变异毒株,并且与PRV经典株Min-A株相比,新分离的变异毒株可以诱导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选用了弓形虫QHO株活虫抗原免疫BALB/C小鼠,摘取脾细胞与SP_2/O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了分泌抗弓形虫McAb杂交瘤细胞株(2A_(11),3C_2)。其细胞分泌抗体效价为1:64(IHA),诱生腹水效价为1:1024和1:16384,经3个月连续培养和2次液氮冻存复苏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持续稳定分泌抗体效价不变,用诱生腹水经(NH_4)_2SO_4盐析、DEAE-Sephadex-A50层析和PEG浓缩,所得McAb致敏5%鞣酸化绵羊红细胞,与弓形虫可溶性抗原显示良好凝集效果,证明McAb与弓形虫可溶性抗原反应特异、敏感,并在血凝诊断试剂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鲵维氏气单胞菌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病理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维氏气单胞菌自然感染大鲵的肌肉、肝、肾、肺、肠道等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肝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肝细胞空泡状变性,肝血窦内见大量血细胞;肾集合管中可见少量蛋白样物,血管球扩张,有的溶解坏死;心肌纤维溶解,甚至坏死,可见充血和出血;胰细胞颗粒变性;肺偶见充血;脾索排列紊乱,脾窦中充满大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肠道内肠绒毛溶解脱落,有充血现象;肌纤维蜡样坏死,肌细胞核浓缩凝固,深染,破碎。证实,维氏气单胞菌能使中国大鲵的多个组织器官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血清4型禽腺病毒广西分离株的致病机理,对4周龄的SPF鸡人工感染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建立病理模型,在感染后第1~21天随机剖杀试验组的SPF鸡,采集心脏、肝、脾、肺、肾、胸腺、法氏囊、胰腺、腺胃和脑,通过病理学方法研究FAdV-4感染SPF鸡后各个组织器官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以滴鼻点眼方式感染4周龄SPF鸡可以成功建立人工感染模型。感染后第4天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第5天开始出现死亡,第7天病鸡开始恢复,发病率为72%,死亡率为34%。剖检发现典型病变为心包积液,肝肿大、黄染。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细胞中存在大量核内包涵体,免疫器官出现广泛性的组织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本研究为FAdV-4的防控和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今后深入研究FAdV-4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观察无乳链球菌自然感染病兔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探讨该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对四川省某家兔养殖场自然感染无乳链球菌家兔的病料进行了病理剖解、组织病理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组织中病原菌的原位PCR检测。结果显示,病兔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站立不稳、四肢划动、惊厥并伴有呼吸障碍;解剖时见心外膜出血,肺水肿、出血;肝、脾和肾肿大,坏死;脑膜充血,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镜检时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脑和肺损伤较为严重,分别表现为变质性肝炎、急性脾炎、间质性肾炎、脑膜脑炎和出血性肺炎。超微结构上,病兔肝、脾、肾、脑、心和肺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并在多组织病变的细胞内发现无乳链球菌入侵。间接原位PCR检测发现,感染家兔各个组织器官均可见不同强度的阳性信号,以胃、肝、脾、肾和小脑等组织最强,同时在心、肺和大脑中也出现相对较强的阳性信号。上述研究结果明确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家兔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为进一步探讨该菌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养鹅场送检的小鹅瘟疑似病例中分离到一病原,采用鹅胚接种、PCR检测、IFA检测、病毒效价测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到的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PV),将其命名为YG株;YG株的TCID50为104.0/0.2mL;对YG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后发现,YG株与标准毒株B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高达98.3%;病理学观察显示,GPV对感染后的雏鹅具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主要侵害易感雏鹅的消化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抗原主要分布在雏鹅的小肠、肝、肾及脾中,其中小肠中的抗原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