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雪 《前沿》2010,(18):174-176
广告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极为明确的交流活动,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主动性和中心地位,对广告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广告翻译中,译者既要尽量满足译文读者的心理和审美情趣的期待,又要时刻关照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和语言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2.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落实”,就是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文从句顺”,就是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界关于诗歌翻译的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而关于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往往又是人云亦云、重复研究或模仿研究,因此,研究成果也多为零星的论述。"翻译移民理论"更适于应用到诗歌翻译领域。在重申美学定义,主张哲学诠释学和哲学美学的方法上去研究诗歌翻译,并界定和定位了诗歌翻译美学,为诗歌翻译和诗歌翻译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洛林 《青年论坛》2004,(4):118-119
目前各类翻译教材中对标点符号的处理,既没能做到尽量传达原文形式,有时又损害了原作的效果。根据孙致礼教授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中的主张,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标点符号;如果译文结构发生了变化,则应随之作相应的变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多个实例出发,讨论了翻译中的汉化现象。汉化使译文易于接受,但同时竭力汉化也使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产生误差,从文化的导入这个角度来看是不可取。一定量的外来语的进入可以丰富汉语的语汇。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译者"适应"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过程,以及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过程,这种适应和选择涉及语言、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在翻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时,为传达这些词特有的文化内涵,译者至少需要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选择与转换,才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宋建龙 《青年论坛》2011,(2):140-142
以直译为主的商务英语翻译原则,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全面准确阐明原作的含义,保持原作原有的风格。商务英语翻译要求译者选词要准确,概念表达要确切,物与名所指要正确。商务英语翻译原则与直译的翻译原则相吻合,准确性与其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相吻合,专业性与其保持原文的结构形式、行文规范相吻合,实用性与其语言流畅易懂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翻译症"是英语翻译初学者较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针对公安院校学生英译汉实践中"翻译症"症状,只有在英译汉实践中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熟悉和掌握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加强逻辑思维和汉语修养,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提高可读性,消除"翻译症"。  相似文献   

9.
徐保华 《前沿》2012,(4):158-159
我国外宣翻译历来受到研究者重视,长期以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倾向于“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按照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追求“透明化”翻译效果,要求外国人轻松跨越文化鸿沟,译文读起来像原文一样毫无滞碍。本文梳理了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并以青岛地区文化外宣为例分析了当前外宣翻译困境,指明了社会主义语境要求外宣翻译充分亮明文化身份,彰显意识形态主体。  相似文献   

10.
祖婉慧 《前沿》2014,(3):183-184
随着科技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大缩短了客观条件下所造成的地域距离,全球化社会发展趋势逐步加强,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村”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详细地阐述了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的现状,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导致的对于美的不同的评判标准和情感认知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的立足于美学的角度上去看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有助于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的立足于美学标准,依靠美学价值,尊重东西方文化差异,保证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翻译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1.
李宏亮 《前沿》2010,(20):163-166
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既有政论文的"政治"性,也有文学性,对它的翻译和评价有一定的特殊性。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翻译的目的,"八荣八耻"的翻译尤其如此。本文尝试用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两种有代表性的译本做一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导致了迥异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梁淑梅 《求索》2014,(9):120-124
互文性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以文本的语言分析为入口,从狭义文本的微观互文逐步转向主体之间、文化之间以及文本与主体、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广义文本的宏观互文,将共时因素与历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一方面,译者在原文的互文性阅读和阐释,特别是译文的互文性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现的是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另-方面,译者的主体性既受到语言形式及内容等狭义文本的制约,更受到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广义文本的制约.由此可见,以“联系、影响”为核心要素的互文性理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阐释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效地避免夸大或抑制译者主体性的极端行为,因而能更科学地指导译者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魏家海 《理论月刊》2007,(2):142-144
间性协作大致包涵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和文本间性之间的协作。间性理论进入变译理论研究的视域,将丰富翻译研究的方法。文学变译需要综合顾及译者、原作者、原文、译文、译文读者、语境和超译文等因素,变译在“间性”实现,变通的结果是变译,译者的意图或加在译者身上的意图通过文学间性的运作,生产了各类变译文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有多种英文译本,不同的译者对书中地名、人名以及绰号的处理差异很大。通过比较沙博理和杰克逊的译本发现,两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人名、地名的翻译存在着一些问题;绰号的翻译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译,造成译文的变形,其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和中国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绘画艺术蓬勃发展,同时也促使了绘画理论的形成。文艺复兴时期,不仅复兴了科学,艺术也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绘画艺术,本文就是对达芬奇的绘画艺术进行美学思想的分析,包括对其著名绘画的描述分析,对《绘画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提炼,以及阐述了达芬奇的美学贡献。  相似文献   

16.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流派的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观点.西方译者重"对等",中国译者重"信",在本质上都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某种翻译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学者特定的翻译实践对象,只有在特定文本类型中才具有典型意义.文本类型理论根据文本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三种,强调译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特征,认为不同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7.
萧公弼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其《美学·概论》是最早系统译介现代西方美学的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美学概论类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美学史价值。该书自觉借鉴西方美学对佛教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等传统美学思想加以创造性阐释,在保持现代性品格的同时也彰显出独特的本土品格和传统特色,对客观评价中国现代美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界对该书涉及的部分西方美学家认定有误,为此本文做了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18.
译学辨误     
颜方明  范武邱 《求索》2005,(10):184-185
一“翻译学”与“翻译”、“翻译理论”之误读“翻译学”本质的争论,主要集中于:科学,艺术,或技术。自从有翻译活动以来,译者们就认识到翻译之艰辛。对于译者来说,要把原文信息与原文语言结构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必然会在如何恰当转换两种语言的符号方面碰到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从这一点来考虑,翻译是很接近于实用性操作“技术”的,现在很多翻译实践家都还持这种观点。当然翻译界更多的人不断提出翻译是再创造的艺术活动,译作有其独创的艺术价值,译文本身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更是有人把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用的“批评”指实用批评而言。我们在艾布拉姆斯和刘若愚关于文学四要素的基础上 ,从接受美学研究中获得启示 :在文学活动的历史中 ,在文学作品的形成、发展史中 ,文学的本质只能在包括批评在内的动态动作中展开、变化并彰现。批评者同时是原文的读者 ,文学作品在历代的批评中不断成长。由此 ,文学批评拥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并成为文学活动整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雷明峰 《山西政报》2009,(16):77-78
本文从美学的含义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出发,将美学这个内容深广的大课题与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论述了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美育的重要性和深刻的教育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对学生进行美学素养的培养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有何重要意义,期待素质教育中对美育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