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非犯罪化思潮影响之下,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趋势在我国已经有所体现,这是对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保护的新突破。实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非犯罪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具体制度建构上,可以在实体法上减少未成年人罪名规定或规定未成年人特殊情形;在司法程序上,则应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和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权利救济是权利行使的保障。在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中,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救济制度一旦失灵,则有关其权利保护的诸多规定恐将沦为虚置的立法设计。狭义的未成年被害人救济主要包括来自犯罪人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刑事和解赔偿以及来自国家层面的司法救助。尽管目前的司法解释规定,刑事被害人不得要求被告人赔偿其因犯罪行为而蒙受的精神损失,但在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中先行纳入精神损害赔偿或将成为未来的改革方向。在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有利于修复社会关系、关照未成年人利益,但其带来的妥协与让步,要求国家和政府应当对未成年被害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援助与支持,尤其在经济补助和心理疏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程度是衡量未成年犯罪工作最重要的标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增长趋势,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呼声也不断高涨,我们应更加重视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工作。前科消灭制度在价值取向上与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相契合,旨在帮助未成年犯罪人重新融入社会,并弥补了前科制度存在的缺陷。在构建和完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促进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在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过程中前科消灭制度的现状和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发挥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在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体系的构建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为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犯罪人不同于成年犯罪人,本着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则,在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执行方式上也应和成年人相区别。现阶段,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相比,在未成年人法律体系中处于弱势,而该种状况不适应未成年人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应有功能的需要。在未成年人法律制度建设中,应该根据现有法律的调整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求,逐步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立法。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及其适用(一 )未成年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对未成年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 ,是指人民法院对未成年犯罪人追究刑事责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它是刑法基本原则在刑罚适用中的具体化 ,对人民法院的量刑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概括起来 ,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从宽处罚原则。在我国 50年代的一些司法解释、历次刑法草案以及 1979年刑法典中 ,都载有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或者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典第 17条第 3款明确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之刑事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进行完善时,刑法应直接规定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明确列举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具体罪名;增设时未成年犯罪人不得适用无期徒刑、"不满18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的规定;放宽未成年人犯罪人适用缓刑、减刑、假释的条件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也不利于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建议:健全适应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刑事实体法;健全适应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独立的少年法院。  相似文献   

8.
将刑事和解制度纳入到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领域是目前西方国家的通例,刑事和解制度对于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建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在立法上规定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和人格特质上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低水平性以及自身学习的匮乏性决定了未成年犯罪人具有临时犯罪人格.临时犯罪人格有过渡性、动荡性、可塑性的特点.具有临时犯罪人格的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或犯罪后往往有所悔悟,易于教育和矫正.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内的社会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的临时犯罪人格.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刑事案件的和解制度,对于和解的案件范围等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是,针对未成年人案件如何进行和解,并未做进一步的规定。如何在未成年人案件的和解中贯彻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基本原则,体现和解立法的初衷,如何解决和解适用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和解",如何处理和解和附条件不起诉之间的关系等,是在最未成年人案件进行和解中必须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加以改进。在刑罚体系中,主刑中的死刑、无期徒刑,附加刑中的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均不应适用于未成年人,附加刑中的罚金刑对未成年犯罪人的适用应做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特点,较成年犯罪人而言,现行刑事法规对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定性、诉讼和执行制度等方面显得宽容。现行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仍然存在着缺陷,我们必须加以重新审视,坚持与时俱进,使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固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未成年犯罪人也是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弊病的受害者,是犯罪的载体。因此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处罚应尽可能褪去刑罚的惩罚色彩,将社区矫正作为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主导处遇模式;根据“教育、感化、挽救”的柔性司法方针,进一步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功能从监禁矫正和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功能调整为强制改善功能。这将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正当性与科学性,逐步扩大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社会调查报告是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通过走访家庭、学校、单位、居委会、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作案以前的一贯表现、作案原因和家庭生活环境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它是对未成年犯罪人量刑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教育改造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检察院或法院可以针对社会调查报告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或司法建议,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5.
对重庆市最近5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出涉及案件种类多、犯罪人年龄小、社会危害大的特点.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和犯罪人生理、心理特点.应该通过法制建设、学校教育、环境预防、社会参与等途径,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势头.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未成年犯罪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且占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逐步降低,但是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仅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较多,而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突出,未成年农民工犯罪占较大比例。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化,其中涉性犯罪、网络犯罪上升趋势明显。这些新情况、新特点,给我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在保护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权益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以“相对合理主义”的立场分析实现未成年犯罪人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分析了建立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犯罪记录查询制度的合理性。我国刑诉法对这两项制度规定有所不足,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的法律保护即运用法律手段,针对行为时未满18周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以及刑罚执行完毕人员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其身份的信息进行保护。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的法律保护源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需要,是国际公约与规则的要求,是我国未成年人特别、优先保护原则的体现,也是基于未成年人犯罪特殊刑事政策的考量。未成年犯罪人身份信息的法律保护分为一般性法律保护与刑事性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矫正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保护代替管训、以教养代替处罚",这在国际、国内社会已达成共识。即对犯罪未成年人尽可能不适用刑罚,但对一些实施了性质恶劣、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未成年犯罪人,给予一定的刑罚处罚,仍然是对其进行矫正的前提。但未成年罪犯毕竟不同于成年罪犯,即便判处了刑罚,对其刑罚的执行活动也要体现出未成年罪犯教育和改造的特殊需要,也就是说,未成年罪犯刑罚的执行必须在未成年罪犯矫正政策所内含的基本价值原则下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当今困扰全球的一大难题,但未成年人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随着行刑社会化、轻刑化和教育刑等理论的出现和飞速发展,缓刑制度顺应时代发展,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和实践。我国一向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爱护,随着新《刑法》的施行,其中新增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缓刑的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规定实施两年来,各地纷纷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效果。西宁市地处中国西部,当地未成年人犯罪现状、特点及法院适用缓刑状况、效果、经验等都有其地域特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