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建构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治国 《前沿》2010,(23):125-129
目前各种风险或危机的肆虐,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然而又无法预测的后果,引起了世人的普遍焦虑和畏惧,"风险"成为现代社会的流行话语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德国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属性,这标志着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现代性发展新阶段——"风险社会",并对"风险"和"风险社会"的涵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由此建构了其风险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2.
杨明 《岭南学刊》2011,(4):121-125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外风险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宽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系统理论、风险文化理论和风险治理理论等。国外风险理论研究具有清醒而强烈的忧患意识,倡导反思性现代化,认可现代性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从宏观的社会历史变迁层面深入到了制度建设和文化更新的中观层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但是,国外风险社会理论研究产生于高度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前提预设、理论立场和分析方法有其局限性。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风险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的需要。国内风险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有:对技术风险界定的比较研究,强调制度文化对技术风险的作用,强调技术伦理建设的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需要建构适合自身伦理文化特征的"现代性"话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能够凸显出"现代性"话语的内生之路。然而,探索我国的"现代性"发展,往往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话语所遮蔽,似乎被"外缘现代性"发展模式所主导,难以凸显出伦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考察传统伦理秩序的演变与"现代性"的生成机理,对我国早期启蒙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萌芽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充分表明中国具有"内生现代性"的伦理文化潜质。尽管这种潜质被西方先发的"现代性"所压制,但经过曲折的发展道路,最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我国建构出以"内生现代性"为主导的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看来,风险概念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风险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西方风险社会理论中的批判性与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的紧密关系是任何传统西方哲学所不能比拟的。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后果,而现代性以资本主义为中心,只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最为深刻的分析。因此,在批判风险社会这个课题上,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仍然是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无法超越的,它更为深刻和科学地回答了如何透视风险社会的本质和解决风险社会的困境这两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彻底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明根基和社会背景,是普遍主义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演化出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与国力的合谋,深刻体现了西方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依托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竞选制民主、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环境保护超越资源掠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凝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解构、批判和超越力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人类现代化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大多从家庭视角或消费文化视角探讨节俭行为的塑造过程,却忽略了传统与当代文化话语互动的作用。文章通过对16位“抠组”青年的半结构式访谈,借助“工具箱”理论对文化话语在“抠组”青年建构节俭理解及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传统节俭话语与当代多元文化话语共同作为文化资源,参与到“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建构过程中。传统与当代话语间存在着融合与背离两种关系,不同关系塑造了不同的节俭理解和行为。研究也为进一步理解转型社会中消费行为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晚清科学话语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策略,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在东西方多种政治、文化力量碰撞、融合下生成的。对以科学话语为中心的多元历史文化语境的分析,可以揭示本土话语对外来话语的利用策略。科学在19世纪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功效,让谭嗣同、康有为等晚清时期忧国忧民的士人相信科学的客观性、实证性以及合理性。以科学取代传统的常识理性作为他们思想体系的合理性基础,不仅仅是一种概念置换,而且蕴含着价值观念的革命。由于合理性不再需要和儒家道德保持一致,谭嗣同得以冲决一切罗网,否定君臣父子夫妇;由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客观性,康有为将圣王教义重新组织到普遍的科学话语体系中,努力使儒学重新获得万世公法的普世效用。  相似文献   

9.
鲍磊 《学习与实践》2008,(4):121-126
关于风险的争论源于两种不同认识论立场:实在论和建构论。实在论为那些通过技术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风险的学者所坚持,在风险的话语中占据主导地位;建构论由那些对风险的社会文化方面感兴趣的学者所提倡。两种认识论之间及内部存在不同的主张或争论。对此,一些学者试图综合或超越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并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韩沫  王铁军 《求索》2013,(5):89-92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庄子哲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四千年文明”判定为“吃人”文化,比喻为憋死人的“铁屋子”,于是,“别求新声于异邦”,从西方文化中盗来人文精神的火种.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庄子哲学批判者则将矛头全部对准庄子和传统庄子哲学,以启蒙话语彻底粉碎了庄子哲学话语.以西方现代理念彻底肢离了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由此将传统庄子哲学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之困境充分凸显出来。为此.本文提出以历史观来化解庄子哲学的现代困境。从而完成庄子哲学的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11.
鲍曼的文化批判理论是鲍曼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社会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现实处境,在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和反诘的结晶。这一理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视角,借鉴了大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成果,从人类实践与现代资本维度,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详尽探讨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现代园艺文化和流动的现代性文化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已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谋求生存发展无可逃避的事实前提,中国现代化当前面临着"双重境遇",即既要积极建设"稳固的现代性",同时也正遭遇"流动的现代性"困境,鉴于此,这一理论自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友平 《求索》2007,(5):217-219
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秉持的文化理念与立场,通过付诸实践蕴育了多元文化生态不同面相及其共生互融,由此构建了一种真正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化精神。这一策略性的文化话语建构模式,由于具备新的时代意识,因而彰显出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全球视野来看,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秩序的制度建构。现代性最初发轫于西方,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单一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而是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后发国家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条件,能够探索出自主性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德育建构于西方文化由宗教文化向现代文化跃迁的背景中,启蒙运动是实现西方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中介。现代文化是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为气质的文化,现代西方德育从不同侧面弘扬和扩展了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形成了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德育模式.对于我国德育的现代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风险社会的现代性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传光 《求索》2007,(10):133-135
风险社会理论是现代性的批判、观照、审视、反省的产物,对风险社会的审视应放置于现代性理论的架构内进行。从知识论上讲,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科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从实践论路向上看,风险社会是由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所致;从价值观路向上看,风险社会由启蒙理性的价值观念所致。  相似文献   

16.
种海峰 《长白学刊》2010,(5):146-150
目前学术界对于全球交往格局中文化;中突原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层原因上,很少去追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因如此,就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目前的全球交往格局为何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为何主要是西方“化”非西方而不是相反?为何非西方文化整体上陷于被动应时的不利状态?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是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充分表现,西方式“现代性”的扩散是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当代的全球文化冲突其实质是西方“现代性”对非西方“前现代性”的冲击。因此,对全球交往格局中文化冲突深层原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述文化消费时代的特征和后现代消费的文化特征,探讨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型及其理论前景,可以看出,当前文学理论在融合或吸收优秀西方理论的同时,努力寻找并阐释本土理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运用充沛的理论资源,以历史、实践和当代为基础,成功地建构起自己的理论话语,主体、自我的文化身份才能真正实现重建与新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不仅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及话语体系是否能成功建构,而且也在根本上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途。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焦点话题,是什么样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最适合中国。围绕这个焦点,国内外学术界展开的讨论与争论,主要涉及四个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环节;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者关注源于近现代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正义等价值在中国的实现;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者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民族性,坚持从传统儒家发掘现代的民族性;西方学者则关注解读和解释现代中国独立和发展的奇迹,试图从政治哲学层面发现40余年中国快速发展的秘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还是遵循从概念到概念的主流模式,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局部概念分析,还不能站在中国立场上,立足和关注现实,充分运用多种政治理论资源,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体系构造。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方法还不能满足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9.
安东尼·吉登斯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著述几乎涵盖了现代性、全球化、政治道路、日常生活、风险和信任等当代社会理论的所有领城.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体系由社会学现、结构化理论和反思性现代性理论三大部分构成,其中隐含着的逻辑主线是,以社会学观为基础,通过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对现代性的扩张问题进行反思与解读.  相似文献   

20.
西方协商治理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协商治理研究具有先在性,协商治理研究不能无视对西方协商治理理论及其适用性的研究。一定意义上,实践层面,中国对协商治理理论的适用更多是体现在倒逼现代国家建构层面上。现有当代中国协商治理研究除了取得一定成绩外,存在着泛化与不足、西方与本土处理不当等问题。协商治理研究需要注重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平衡、普适性与特色性的协调、全局性与差异性的搭配。构建中国协商治理话语体系是应对当代中国协商治理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可能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