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社会心态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基础,它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和谐社会心态的塑造需要借助道德调控的力量.道德调控既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有效手段,也是塑造和谐心态的重要保障.确立道德调控的目标体系、运用多种道德调控手段、构建良性的道德保障体系、加强道德调控的法律规约是塑造和谐社会心态的重要策略.尤其在社会公德方面,把"道德的应当"转化为"道德的必需",以强化民众对道德规范的践行,增强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培育和塑造美好和谐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的法治在进程中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在这种法治视域下,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业已纳入法制发展轨道,那么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问题,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理解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的问题。本文认为,"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基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不应简单的以"法治"代替一切,而应当从"道德准则"与"法律准绳"的双重维度来进行审视选择。只有这个涵盖了"道德准则"在内的法律系统工程运行良好,形成稳定的社会运行机制,也才能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人的最大幸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司法》2005,(2):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温馨和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关键词。"和谐"这一颇具东方智慧的词语进入了我们执政党的重要文件,升华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为贵"、"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和谐"这一中国式的传统人文精神正在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和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政治局面安定和谐等"和谐社会"的理想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力量,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存在于道德领域,更是民事法律领域中的重要原则,具有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身份。本文从和谐社会这一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诚实信用原则。阐述了和谐社会构建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经济、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道德主义、集体主义下的心性文化中没有也不可能孕育出体现"权利本位"的隐私权.而隐私权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对人的价值的认可和对人的尊重,这恰恰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社会风尚所吻合.本文认为在中国追求良"善"的心性文化传统中,保护个体的隐私权,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为本,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和谐社会语境下"执法如水"观念的表达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人民法院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从古至今,对执法的"刚性"向来是用  相似文献   

8.
法律至上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青 《法学论坛》2007,22(3):24-28
法治是"中人"之治,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只是底线水平,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君子"道德水平和所体现的对人的终极关怀是有距离的.法律至上的法治并不必然导致和谐社会,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也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坚持以对待"物"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团结",并以具有"符号性"的法律为手段;认为"社会团结"是社会存在的基础,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法律在维护"社会团结"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道德与法律具有"自我同一性",是法律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这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角度看,这种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近年来几起会计信息失真事件,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本文指出坚持诚信为本,强化财会道德建设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人间天堂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空想社会主义者根据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对理想中的和谐社会进行了描绘和探索.在人类无数次的乌托邦试验中,乌托邦思想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继承和发展.在社会道德规范出现危机、民主呼声高涨的今天,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想乌托邦里"口耳相传"的民主与道德,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两种基本手段,理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推动道德与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同君 《河北法学》2007,25(2):65-69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法治社会为基础,如果不建设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内涵的净化与提升,是法治社会高度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成熟状态.公民的守法行为是实现法律秩序的基本要求,而守法主体精神的塑造则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的基本路径.公民守法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及其对法律的信仰意识是守法主体精神的生成性要素;公民意识的培养、道德精神的塑造、法治理念的确立是守法主体精神的构建性环节.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个组成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固是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证,而现阶段,与传统家庭暴力即家庭"热暴力"并驾齐驱的一种新型家庭暴力形式逐渐在动摇和摧毁这种社会大和谐,即家庭"冷暴力",这是一种从精神层面对人进行攻击和折磨的暴力形式。本文正是对家庭"冷暴力"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从其现状、特征及其危害程度方面出发,深刻了解家庭"冷暴力"的具体情况,试图构建反对家庭"冷暴力"制度,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6.
家庭暴力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其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浅析了家庭暴力的成因,希望法律、道德齐上阵共同对抗家庭暴力。另外也呼吁全社会来关注家庭暴力,将家庭暴力从根本上消除,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的私法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它将成为中国社会体制的结构性存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多元、理性、正义、法治、平衡和稳定有序的社会.市民社会的本质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市民社会应当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私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形式,是法治社会的基本法.所以,它是和谐社会法治构建的基本法.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以私法构建为核心.私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发挥主要通过私法的系统结构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构建法治社会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正确把握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融为一体的路径是构建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路径之一,法治必须服务于和谐社会,要力行依法执政、推进依法行政、实现社会公正、改革司法制度、转变法律观念、应对突发事件、保护弱势群体;路径之二,建设法治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条件;路径之三,发挥创新法治环境的重要作用, "实行公正司法、共性个性融合、畅通法律渠道";路径之四,营造西部农村法治环境,做到"三个创造"、 "三个到住"、 "三个加快".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和谐,也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法治为基本方策来构建和谐社会应是最佳选择。经济法在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体现了其必要性,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当代民法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内涵及法治价值目标影响着民法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构当代民法文化具有必然性但也存在现实障碍。要建构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法文化必须采取两项对策: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力倡导自由主义精神,建立并完善市民社会;以民法文化的基本理念净化传统文化与道德,建构一种融传统文化与道德和民法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型民法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