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共理性建构的理论从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角度提出,人类政治共同体必将走向一个要求整体性和一致性的政治共同体,这种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基础是基于人类文明进步中对政治伦理中善的力量的首肯。而这恰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法性理由。  相似文献   

2.
盛捷 《江苏政协》2011,(8):45-47
<正>协商民主理论形成于20世纪末期的西方政治学界。它是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主要是指在政治共同体中,自由与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而赋予立法、决策以正当性,并经由协商民主达至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其核心是公共协商,其实质是以理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合法性运作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民生治理的政治贡献,民生作为考量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意蕴。民生治理是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也是公共权力理性化的有效运作形式。行政善治回应了政府角色定位的民生纲领,政府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民生导向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服务嵌入与回应性治理的三重面向。因此,政府民生治理既是政府责任与民心资源的利益救赎,也是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价值基础。政府民生治理的发展理路呈现了政治话语到法治论域的民生治理景图,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互构的民生治理逻辑,民生治理到民权保障的制度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价值依归等四维演进谱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有关合法性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启蒙思想家一脉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中,正义、善、公共幸福等规范概念居于核心地位,规范主义是当时合法性思想的基本范式。随着19世纪末以后传统规范哲学的衰落,以及现代政治科学的兴起,合法性概念的提出者韦伯所开创的经验主义就成为合法性研究的主流范式。20世纪70、80年代以后,西方先后出现了规范政治哲学和审议民主理论复兴的热潮。这两股浪潮为合法性理论开启了一种新的范式图景——程序主义合法性。程序主义合法性模式的特点是既重视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价值规范,同时更注重价值规范形成确立的实践过程——公共审议;其实质是主张经由审慎理性的辩论协商程序以达致一种“辩论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就强凋多数人共同或公用。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现在,“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几乎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在现代政治社会里,公共性是国家政策取得合法性的基础和影响权威性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现代公共决策中的技术论与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形势和时代特征要求决策主体要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公共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公共决策中的政治技术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建设思想库、运用决策模型、举行政策听证等等。公共决策中的政治艺术主要包括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识人善用、模糊决策等等。现代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进入公共决策系统并成功的运用,保证了公共决策的公共性、科学性、民主性与合法性,加速了公共决策主体的公共理性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政府在实践层面的某些失范导致了政府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危机。回应公共权力合法性危机的前提是厘清其理论基础与历史发展路径。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工业化转型决定了公共权力的变迁实质上遵循了韦伯式合法性的理论轨迹,延续韦伯式合法性路径需要理性制度与公共权力供求平衡为前提,这也是重申官僚制工具理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是个体对共同体的组织归属感与效忠感。从服从的政治、选择的政治、认同的政治等政治合法性视角考察,政治认同呈现自我认同、集体认同、政权认同的垂向分布状态。中国梦是个人、组织与国家三个主体承载的指向共同理想愿景与奋斗目标的"精神高地"。从中国梦向度澄明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可得出建构中华民族身份、生成自我认同的民族特质,重构共同体新愿景、形塑集体认同的意义框架,实现公共权力自觉、夯实政权认同的民意基础是中国梦向度生成政治认同的逻辑链接与价值支持。  相似文献   

9.
罗贵榕 《前沿》2007,(6):155-157
合法性问题是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而当代民主国家合法性的获得离不开价值文化系统的支持,即公共领域的支持。因此,公共领域的建构是持续获得与增强社会主义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观点     
2014年12月15日《学习时报》法治中国需要公共理性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来说,我们缺乏的并不仅仅是法律在数量上的扩充和制度在文本上的优化,更为缺乏的乃是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同当前法治建设过程中公共理性的匮乏直接相关。这种公共理性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政治理性"和公众的"社会理性"。就政府的"政治理性"而言,它意味着作为公共权  相似文献   

11.
朱茜 《求索》2012,(3):68-70
民主社会早已成为全世界大势所趋,但何种民主模式最能符合"民主"原意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传统自由主义民主,共和主义民主均有其不尽完善之处。本文认为,罗尔斯提出的公共理性因其自主性和公共性的优点,足以成为调节民主社会公民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原则,但是,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并不是最好的实现公共理性的制度设计。相反,哈贝马斯的审议民主理论超越了共和主义民主和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缺陷,更好的实现了公共理性自主性和公共性的价值,是实现公共理性的更好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2.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13.
田进 《长白学刊》2021,(2):32-38
新冠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应该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哲学范畴当中加以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审视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了政治哲学原理.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国家共同体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国家共同体安全构成威胁的时候,就变成了公共...  相似文献   

14.
公共决策合法性证成——论复兴同意的审议民主之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林总总的政治学说中,合法性理念是一个久谈不衰而且常谈常新的话题。一项公共决策做出之后,国家何以拥有权力强制公民服从决策结果,公民又有什么样的义务服从公共决策的结果呢?这便是合法性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采取规范的研究路径来阐释同意是合法性的归依。相对于自由民主中同意的危机来讲,审议民主复兴了传统同意理论,担负起拯救合法性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视野下,政治秩序的实现首先需要民众具备达成共识的理性,应将稳定的政治秩序作为社会共同体的首要价值目标,将稳定政治秩序的维护奠基于“强国家”和“强社会”的良性互动.而政治秩序得以实现的路径选择包括树立强大的公共权威,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利益均衡结构.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除具有提升公共决策合法性及品质等一般价值之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土壤中,还具有提升我国政治合法性、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等特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曲光华 《人民论坛》2014,(11):68-70
在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视野下,政治秩序的实现首先需要民众具备达成共识的理性,应将稳定的政治秩序作为社会共同体的首要价值目标,将稳定政治秩序的维护奠基于"强国家"和"强社会"的良性互动。而政治秩序得以实现的路径选择包括树立强大的公共权威,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利益均衡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从封闭割裂走向和谐共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是透析时代变迁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阐释经历了从"虚假的共同体"批判到"真实的共同体"建立的思想进路。在马克思看来,"真实的共同体"饱含着丰富的"积极的他者"意识,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呈现了人的社会性存在,揭示了人是在交往理性的成长和公共生活的孕育中达成自我实现的。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最新时代表达,蕴含了一种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人类存在状态,彰显了新时代交往理性日趋成熟条件下开创和谐共在生存境遇的实践智慧。尽管面临逆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和谐共在理念昭示了全球化时代人类应有的生存模式,也在引领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合法性是政治学和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合法性的建立来自政治统治的正当性以及社会公众的自觉认可。社会转型期是合法性的高危期,其重要原因在于政治统治在正当性上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公民要求。化解合法性危机的必然路径选择是顺应世界性的民主化潮流,倡导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和协商。协商民主理论为社会转型期合法性危机的化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应普遍发展协商民主,以有效实现合法性危机的化解。  相似文献   

20.
有关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合法性危机,过往研究往往集中于讨论不同学派的对立与争鸣,其中暗涵了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源于多学派对立而不能形成统一学科范式的逻辑预设。事实上,公共行政学作为与现实行政紧密相连的实践学科,其合法性危机由政府合法性、学科合法性、以及知识对实践指导的合法性三部分的危机所组成。合法性危机的形成并不在于学科内部内纷繁复杂的学派,而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学派可以自洽地解释行政行为并对行政实践提出具有规范意义的指导,从而使公民满意。公共行政学中的管理主义、宪政主义以及公民参与理论对于提高公共行政学合法性进行了不同尝试,但都存在逻辑悖论。在思想和实践层面建构公共共同体,是提高公共行政学合法性的可行路径,而这也是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给予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