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2.
张光正 《台声》2003,(2):33-33
为纪念先父张我军先生百年生辰,我在北京编辑出版了《张我军全集》和《近观张我军》两本书。有关的事情,在《全集》的“编者后记”和“编后话”中,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现《张我军全集》由人间出版社在家乡台湾,用繁体汉字重排出版,这将满足岛内台湾文史研究学者和台湾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也将告慰于葬身故土近半个世纪的先父英灵了!张我军先生自1955年逝世后,有20年左右在台湾毫无声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一些文化工作者,为倡导乡土文学,反驳台湾当局推行文化专制,抹杀台湾本土文学早已存在的事实,张我军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3.
共生日语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日语非母语者在日本社会与日语母语者和谐共生的一种交流手段。它有利于日语母语者对日语非母语者的理解和包容。但它没有具体的形式和规则,与其说它是一种语言,不如说是一种沟通方式。对于日语非母语者来说,共生日语和日语没有质的区别。共生日语对"重视内容"的交流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共生日语教育中,日语非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没有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同化不可避免。因此过多地强调和夸大共生日语的作用,不仅会给日语非母语者的日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更可能导致日语远离日语非母语者,成为非日语母语者莫属的日语。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高层次的日语复合型人才,正是现在公外日语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体会,指出了公外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会后如何搞好公外日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见解,认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清外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交流工具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要抓住公外日语教学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搞好公外日语教学。  相似文献   

5.
张我军——是位为台湾地区新文学与祖国大陆新文学架桥铺路甘当“导路小卒”的先驱者,1985年,北京隆重举办了纪念张我军逝世30周年座谈会,1995年,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主办了“张我军学术研讨会暨张我军逝世40周年纪念展”。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指出:“对我们军队而言,讲政治是最重要的一条,过去一直是做得好的。”他又说,讲政治是我军优良传统的精髓和军队建设的灵魂,任何时候在讲政治问题上都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自觉性。这一指示既是对我军讲政治历史实践的高度评价,又对我军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讲政治的要求指明了方向,反映了我军建军治军最本质的特点和规律。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讲政治上有着独特的经历和特殊的要求。重温我军讲政治的历史实践及其经验,对于更好地落实讲政治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军讲政治的历史实践证明,由谁领导和…  相似文献   

7.
张我军 《台声》2013,(2):95-99
2012年,为纪念台湾文学家张我军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台海出版社增订出版《张我军全集》。在增订编辑过程中,张我军先生长子张光正先生(何标)收到台湾文学研究学者秦贤次先生,发来的两篇张我军佚文。一篇是1949年7月刊登在台湾《台旅月刊》的散文《关西镇上看采茶》;另一篇是1928年9月发表在北京《新晨报》文艺副刊的小说《老北京》。遗憾的是,这两篇佚文发来时,新版《张我军全集》己付印,而未能收入。现将这两篇佚文分别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管秀兰 《青年论坛》2008,(5):133-135
根据岗位需求培养综合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有其独特的规律与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灵活使用教学材料、加强课外实践、创建第二课堂和模拟式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作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大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吴淑元 《求索》2007,(12):200-201
中国怀乡诗中的“怀乡”,具有两重文化意蕴:一是怀念政治地域文化意义上的“乡”;二是怀念国家文化意义上的“乡”。怀乡诗具有三重审美价值:一是升华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培养宽厚的和谐意识;三是激励创业的雄心壮志。挖掘怀乡诗中的精华,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世纪行》2007,(8):96-97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辖五县一市两区,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总人口350万。十堰有三张名片:一是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二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三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十堰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等称号;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相似文献   

11.
张伯苓"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是爱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本质体现。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的教育目的,"五项训练"的"公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土货化"的实用主义办学方针。这一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是:立足国情,结合社会需要办学;与时俱进,培养适合社会所需人才;勇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之洞较为系统的警察教育思想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他关于警察教育方面的一些见解与实践,不仅为当时中国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而且对当前我国警察教育的发展也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控制,被迫接受“皇国一体”等日本佛教思想。光复以来,台湾佛教在大陆赴台僧侣的主导下,开启了“祖国化”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体现在恢复传统汉传佛教制度、建设人间佛教的种种努力上。“四大道场”兴起后,台湾人间佛教思潮又出现了与“中国化佛教”禅宗合流的现象。台湾佛教的“祖国化”发展历程延续至今,由此亦可见“台湾佛教主体性”一类说法的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既是一本法律史书,亦是一本社会史书。它清晰而明确地论证了法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法不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信仰等价值观念,也调整和维护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法律与社会》一书第五章第一节的主题为"神判"。瞿同祖先生引经据典,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神判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神判与法律功能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章士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民主人士。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形成了独特的"有容"、"尚异"的政治思想、民主宪政的制宪主张和自由主义的司法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16.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17.
Zhang Pengchun (1892-1957) is remembered in China largely as an educator and scholar.Worldwide, however,he is better known as a great human rights activist,mainly for the role he played in the drafting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Educator Turned DiplomatZhang Pengchun was born in Tianjin on april 22,1892,during the Qing,the last feudal dynasty of China. his family had moved a long time before from Shandong Province,where it owned a water transport business on the Grand Canal from hangzhou to Beijing, China’s main north-south transportation artery since it was dug  相似文献   

18.
蒋渭水是日据时期台湾本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经历总督府医学校、文化协会、民众党三个人生历史阶段,其反殖民斗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政治上定位于中间偏左派。在为争取台湾人政治权益而斗争的同时,蒋渭水身上还体现出广大台湾民众所具备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抵制殖民同化政策的坚韧民族性格,历史的事实足以证明所谓日据时期台湾社会走向“脱中国化”的“台独史观”是多么的荒谬。  相似文献   

19.
逯艳 《青年论坛》2014,(4):133-138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评价和认知可以明显分为建国初期、"文革"结束初期、80年代以及近期四个阶段。尽管不同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对《女神》的文学史价值和地位一致认同,但是出于不同时期文学史观和书写思维的差异,每一阶段的文学史书写者对《女神》的书写角度和表述方式也相应存在差异。而对这些"同"和"异"的梳理与研究,既是《女神》接受史的浓缩,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局部"抽样"。  相似文献   

20.
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住民被认定为所谓“日本国民”。随着《清国人入境台湾条例》的颁布实施,传统闽粤移民渡台历史进程遭致中挫。日据后迁徙台湾的闽粤民众被称做“华侨”,成为侨居者。此后,台湾社会历史进入以内生性发展为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