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本属有四种细菌,其中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于1926年由Murray等人在英国首先查明,现世界各地均有报道。该菌可使50多种畜、禽和人致病,部分野生动物、鱼和甲壳类均能自然感染。我们从南京W牧场相继发生两例李氏杆菌病育成乳牛脑及肝组织中分离到1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鉴定结果表明与已知李氏杆菌特性一致,现将分离过程和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基于侧流层析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LF)的快速检测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方法,以该菌溶血素基因hly为靶序列设计用于RPA试验的引物及探针。利用筛选到的引物和探针对RPA反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RPA反应可在25~45℃较大温度范围内进行,10~25 min即可完成,其扩增产物在试纸条上仅需5 min即可获得检测结果。因此,在最佳反应温度(37℃)和最佳反应时间(15 min)条件下,RPA-LF总反应时间为20 min。该检测方法不与其他12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发生交叉反应,对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基因组的最低检测限可低至400 pg。本研究中建立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RPA-LF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反应灵敏,特异性好,结果直观,无须昂贵仪器等优点,可为后期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的现场检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人类青少年,畜禽是否也患有此病,经查阅近年来的资料仅见有禽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记载,未见有大家畜和猪患此病的报告。 (一)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1982年2月,我们对一窝患病仔猪进行了调查,初步认为是仔猪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仔猪系哈白与长白的杂种。母猪四岁龄,体重200公斤,营养中下等,既往健康。于1982年2月20日足  相似文献   

4.
新疆部分地区绵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氏杆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均可感染 ,绵羊的易感性最高。发病动物表现以转圈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状 ,故又称转圈病。绵羊感染李氏杆菌多与饲喂青贮饲草有关 ,故又称青贮病。据报道 ,本病在 2 0世纪 70年代前只在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羊群中散发 ,目前几乎在所有养羊国家都有发生 ,其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1999年 ,法国报道了有关李氏杆菌污染食品而造成人感染与死亡 ,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近年来 ,随着饲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青贮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直接威胁…  相似文献   

5.
鸭疫李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冯加明韦婷黄夏李华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防疫检疫站南宁530001鸭疫李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在30年代国外就有报道,国内在80年代先后证实北京、广东也有此病。19...  相似文献   

6.
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杨春梅,钟志宏,臧荣鑫,李红卫,刘兴发,卞启华,侯顺利(兰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兰州730020)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可使人和动物发生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  相似文献   

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些团的羊群发生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疾病,采集病死绵羊的脑和肝、脾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共分离出90SB1、90SB2、90SB5、90SS1和125SL1 5株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动物接种试验表明,90SB2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和结膜囊内接种、小白鼠腹腔注射90SB2均可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感染小鼠的肝细胞凋亡机制及不同毒力菌株引起的肝细胞凋亡的差异,选取毒力差异显著的2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建立不同毒力及菌量的小鼠感染模型(A组低剂量攻弱毒、B组半数致死量攻弱毒、C组半数致死量攻强毒、D组过量攻强毒),利用建立的小鼠肝细胞凋亡因子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肝细胞凋亡途径的重要因子表达量的变化,同时应用TUNEL技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情况。TUNEL结果显示,4组小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凋亡,凋亡程度与细菌毒力呈正相关。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死亡受体途径的重要因子Caspase-3和Caspase-8的变化趋势相似,在4组小鼠表达量变化大体呈现相似的趋势(P0.05),即在感染早期(12h~2d)表达量急剧升高,至峰值后逐渐降低;NF-κB在感染早期升高,且在感染后期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线粒体凋亡途径的重要因子bcl-2、bax组间和组内的变化趋势都不是很明显(P0.05)。表明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存在剂量及毒力依赖性,并主要依赖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凋亡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HEC O157∶H7)的rfb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横向流动试纸条(LAMP-LFD)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大肠杆菌O8∶K88和O141∶K99、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志贺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炎沙门菌、猪链球菌2型、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12种细菌均无交叉反应。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纯培养的EHEC O157∶H7的检测下限为13CFU/mL,污染食品中EHEC O157∶H7的检测下限为18CFU/mL。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肉眼直接判定结果,1h内完成检测,在食品卫生检验和临床疾病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对actA基因和plcB基因双缺失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yzuLM1-2菌株进行感染动力学研究。分别用减毒突变株yzuLM1-2和野生型菌株yzuLM4给BALB/c小鼠静脉注射或灌服,并对脏器中LM的分布动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感染剂量的条件下注射或灌服接种后,减毒突变株组小鼠肝和脾中的LM数量迅速下降,被清除的速度显著快于野生型菌株组。溶血素(LLO)抗体的测定结果显示,减毒突变株菌能和野生型菌同样激发较高水平的抗体。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减毒突变株免疫组对同种血清型LM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可达100%。结果表明,yzuLM1-2突变株侵袭力下降,致病力降低,能激发较高水平的抗体产生,可以作为预防动物李氏杆菌病的候选疫苗菌株,并为用作运送外源保护性抗原的载体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1.
笔者于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曾在甘肃省靖远、临夏、天水等地调查了李氏杆菌病在仔猪中的流行情况。病猪均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通过从自猪分离的六株细菌的分析,包括形态及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对实验动物的致病力、血相等项目的检查,鉴定该菌为单核球增多性李氏杆菌。其共同特点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荚膜和芽胞,有运动性,发酵杨苷和蔗糖,对豚鼠有病原性。该菌与猪丹毒杆菌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主要区别点是:猪丹毒杆菌无运动性,不发酵蔗糖和杨苷,对豚鼠无病原性。剖检死于实验感染之  相似文献   

12.
临症伴显神经症状的猪病较为常见。一般都疑为中毒(如食盐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有机氯及磷中毒等)或伴发神经症状的传染病(如猪瘟、猪李氏杆菌病、猪伪狂犬病、猪溶血性链球菌病、猪脑脊髓炎等)。至于临症伴显神经症状的猪丹毒则一般文献尚未见有详细记述。 最近,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先后发现7例伴显神经症状的猪丹毒患猪。以下就其临症、剖解及微生物检查的结果初步报导如下,以引起临床工作同志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省曲靖市近年流行的家畜猝死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 ,并对先后采自 7个县 (市 )区的 2 4份病料进行了病原分离、动物接种试验、生化鉴定、肠毒素定型及药敏试验。共分离到细菌 2 4株 ,其中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2 0株 ,A型产气荚膜梭菌 2株 ,C型产气荚膜梭菌 2株。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后 ,2 0 0 3年冬到 2 0 0 4年春夏再未发生新的疫情。  相似文献   

14.
在畜禽传染病的诊断中,常有一些临床上出现神经症状而怀疑为李氏杆菌病的病例。要确诊,最可靠的方法是病原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技术。对于单核球细胞增多世李氏杆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分离,如接种后经72小时的初步培养失败,则需要将病料保存于4℃冰箱内,间隔几天再次接种分离,至少2个月。由于污染病料中的杂菌通常较多而李氏杆菌数量很少,故常用亚蹄酸钾琼脂作为选择培养基以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长,但经试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以来,这里马匹中散发着一种以神经症状为主,混杂多种症状的疾病。近年来,病畜逐渐增多。1982年底,出现了地方流行性爆发。1983年初,我们对该病进行了实验室诊断,从1匹死马、2匹扑杀马、5匹病马的脏器、血液、脑及脑脊液中分离到了李氏杆菌、奴卡氏菌、白色念珠菌和疣状着色真菌。这样的混合感染,在国内外都是极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16.
为增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对单增李斯特菌入侵相关蛋白(P60)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及纯化,分别与低剂量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单增李斯特菌灭活菌混合,以MontanideISA206为佐剂制成疫苗,皮下接种家兔,并设灭活疫苗免疫组和PBS对照组,定期检测3组家兔的血清抗体、IL-4和IFN-γ水平的变化;二免后第21d每只家兔腹腔注射2×108CFU单增李斯特活菌攻毒,观察各组家兔的发病情况,每隔24h检测一次细菌在各组家兔体内的繁殖率。结果表明,添加P60和低剂量LLO重组蛋白的单增李斯特菌灭活疫苗免疫组家兔二免后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且能诱导Th细胞向Th1型分化,抑制Th2型细胞的分化,调节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能有效抵抗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使细菌在家兔体内(外周血、脾)的几何增长率从64.69%降到24.06%,免疫效果明显优于灭活疫苗单独免疫组。证明P60和低剂量LLO能增强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蛋用鸡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征症状是病鸡头部发绀、腹泻、单核细胞增多 ,同时发生肝坏死和痛风。 192 9196 0年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196 0年后报道该病的资料减少 ,目前已较为少见。 1999年 7月 ,沈阳市于洪区某养鸡场 180日龄产蛋鸡发生该病 ,并致 18%的鸡死亡。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鸡舍闷热 ,鸡突然发病和死亡 ,日死亡鸡 10 2 0只 ,产蛋量下降 30 %左右 ,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 ;病鸡精神萎顿 ,无食欲 ,腹泻 ,粪便中有多量呈白绿色尿酸盐 ,鸡冠呈蓝紫色 ,眼窝下陷、干涩 ,爪部皮肤干燥、粗糙呈脱水状 ,多于隔离后 37d死亡。病理变化 …  相似文献   

18.
1926年美国人Vawter和Records报道,动物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病原体是溶血梭菌(Clostridium hemolyticum)。该菌与水肿梭菌(lostridium Oedematiens)的毒素有密切关系,故OAkley和Warrack把它称为水肿梭菌D型。牛的细菌性血红蛋白尿症分布比较广泛(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古巴),在美国的牛发病地区内可见到绵羊的血红蛋白尿症(红尿症)。我们于1971年在格尔木发现此病,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9.
痛风(Gout)是由于尿酸大量堆积于血液中,造成血液尿酸浓度增高,致使关节囊、关节软骨及其周围组织、内脏及其它间质组织(尤其是肾小管和输尿管)中尿酸盐(钠)沉积。临床上以行动迟缓,腿、翅关节肿胀,厌食,衰竭及腹泻,肾排泄尿酸和尿酸盐增多及肛门充血(急性病例突然死亡)为特征。近年来,随着养禽业的发展,本病也有增多的趋势。为此,我们于1987年9~11月,进行了鸡痛风症的血液生化值测定。  相似文献   

20.
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制备免疫原,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建立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无害李斯特菌和格氏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系,分别是LJ10A,LM11和LB5,而与其余种的李斯特菌和属外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3株单抗均为IgM,所识别的抗原为菌体表面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