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璇  文雅茜 《浙江人大》2012,(11):14-17
多个地方政府近年来陆续进行了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实践,但由于"缺乏可持续性"和受制度设计不完善等局限,往往"昙花一现"。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度,该如何突围?近几个月,江苏省淮安市、徐州市贾汪区、安徽省庐江县等地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公示或在网络上公开"晾晒"官员家庭财产,引发公众关注。与此同时,一些曾经被认为是财产公示破冰或地方探索样本的试点地方,却因各种因素"人走政息"或"偃旗息鼓",让人神伤。从1987年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首次被提出,到现在各地政府不断探索和试验,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刘建 《人民论坛》2012,(Z2):42-43
公众推举的第十难题: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如何落到实处总得票率:72.36%紧迫程度3.65复杂程度3.32尖锐程度3.37关注程度3.52(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入选理由:面对日益严峻的腐败,"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被普遍认为是遏制腐败的利器,公众对官员财产公开呼声很高。然而,由于可想而知的原因,实行官员财产公开遇到的阻力也相当大。何时能够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如何进行公开,一直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阿计 《公民导刊》2013,(10):55-55
<正>上海法官集体嫖娼因一段监控视频的曝光而昭然天下,但这出颇为传奇的反腐剧,也遭遇了"跟踪偷拍侵犯他人隐私"的质疑。如此论调何其耳熟,比如,最近一年的网络反腐浪潮中,"曝房产"、"晒艳照"等令多名官员仕途终结,便有人指责"侵犯了官员隐私权";再比如,社会呼吁多年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始终难以落地,其最大阻力  相似文献   

4.
陈霄  来扬 《浙江人大》2012,(Z1):54-57
近段时间,被问责官员复出的新闻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快速复出"、"悄然复出"、"曲线复出"不断翻新,方兴未艾的问责制正经受"信用危机"。被问责官员该不该复出?该如何复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刘建华 《小康》2013,(3):29-31
无论是范松青的"率先公开",还是陈建华、许勤等的"有要求就带头公开",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还只停留在"谁想公开谁公开"的个人意愿层面,而公众更期待的是制度建设,让财产公开在反腐过程中发挥作用2013年春节前夕,广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范松青在广州"两会"上高调表态愿做"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第一人",并公开了自己的住房和车辆财产。此消息被传播后却旋即遭到质疑,一时间,关于"官员财产公布"的话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朱春奎 《人民论坛》2012,(15):52-55
小到地方政府,大到国家,因承诺未能兑现,导致官员下台乃至国家崩溃的案例比比皆是"官员承诺"的深层含义近年来,领导干部公开承诺成为地方政府执政的一种新手段,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河南漯河市官员公开承诺四年时间,承诺兑现率在95%以上;昆明市属81个单位集中公开承诺,让民众监督……作为约束并激励党员干部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7.
张凡  鄂璠 《小康》2011,(8):30-34
作为全国首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省部级官员,蔡奇的"说话之道"相当独特,他既说官语、也说心语,既有私话、也有行话,一个精通网络、善于沟通的官员在微博世界里展现了自己公开、透明的一面,也给他治下的部门带去了一股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8.
正8月11日,哈尔滨市提出,拟提拔考察的人选,须公开收入、汽车、住房等个人资产。这是5年来,第3个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省会城市。据统计,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开先河至今,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已接近40个。但超半数试点地区"昙花一现"。盘点那些曾经热热闹闹开锣的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导致其"昙花一现"结局的原因,当不无诸多主客观方面的现实因素。比如由倡导者的自身变故导致的"人走政息";由资源共享、信息联动机制缺失导致的"难以核实";由屈于公众压力和个别官员阻力导致的不了了之;出于稳定等多重因素考量的被上级叫停,等等。  相似文献   

9.
百姓观点     
"人肉搜索"反腐符合中国国情十多年来,公众一再追问,官员财产为什么不能公开?有关方面总是羞答答地说,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如果是这样,我就要说,用"人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领导干部公开承诺成为地方政府执政的一股清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地方的官员承诺取得了较好落实,然而也有官员的承诺变"沉诺",反而透支了政府的信用。  相似文献   

11.
频发的"房叔"、"房婶"事件令住房信息系统成为一些官员的梦魇。近期,一些地方加紧出台房屋信息查询规范,对输入人名查询其名下有多少套房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专门约束。只能以明确的房屋坐落或房屋所有权证编号进行查询,查询工作人员对房屋权属信息的内容保密"。这样的新规多地不约而同出台,引发公众广泛质疑。"禁止查房"新规不是通过"公开官员房产信息"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却急吼吼地先行关上房产信息查询的  相似文献   

12.
鄂璠 《小康》2011,(9):92-93
风格比内容重要,互动比原创重要;微博真正的抓手是政务公开;微博的潜能还很大,官员应该直面微博,在官员与公众之间,不需要新闻发言人和一道道审查体系,官员要在微博的平台上学会直面公众  相似文献   

13.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文章指出,随着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力度不断加大,官员非正常"下马"现象也不断增多。但是,有些官员被问责后很快复出,而复出的程序又不公开、透明,对公众欠缺一个应有的说明,往往令公众对之前的  相似文献   

14.
申报之后必须要有人去做其他相关的事,至少是必须要有人去审阅、去查核。倘若那些填了各种数据的表格上缴之后便存封归档锁入箱子,却又如何公开得了鉴于"表叔"之类的频频出现,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官员的私人财产,不是眼羡于哪块肥肉想打家劫舍杀富济贫,只是担心官员之中"表叔"太多而有损国体,也怕自己的"血汗"不知  相似文献   

15.
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有两种:自愿的公开和无意的公开。在尚未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古代,自愿公开个人财产的官员毕竟是少数,而大量存在的财产公开方式是那些被称为身后财产的公开。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种公开方式,都是在颂扬廉政,警戒贪污腐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共识。然而由于面临着多方面的阻碍因素,我国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历经多年讨论,至今未能建立。这些阻碍因素主要包括高层领导对实施后果的担心、官员群体的阻力、民众的观念偏差和参与意识不强三方面。要消解这些阻碍因素,高层领导应该及时决断,同时采取承认现实,适当妥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总体设计,立法推进、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加强核查和责任追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广州市某分管局领导两会期间公开表示"中国看病不贵"曾引热议;近日,河南郑州市某局领导面对中国之声记者又有惊人之语。随着媒体监督的不断深入,地方各级官员话语  相似文献   

18.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既是瞄准当下反腐倡廉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廉政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命题。一个结构优良的官员财产监督制度"笼子",需要同时具备以下结构要素:即财产申报的主体范围,申报财产的具体意涵,申报的主要类别与频度,申报的启动、受理、审查与监控,以及违反申报规定的责任等。正是这些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完整的官员财产监督系统。  相似文献   

19.
崔丽  罗军辉 《浙江人大》2012,(11):18-20
将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纳入法治轨道,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大势所趋。立法何时"破冰",是民众期待,同样是人大代表所关心的问题。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一位满脸络腮胡须的代表总是格外引人关注。络绎不绝寻访他的记者,往往只为求证一个问题:今年官员财产申报公开的建议,还提吗?常常不等记者发问,他会哈哈一笑:"接着提!"这就是韩德云,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从2006年起,他连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中央反腐败和作风建设的深入,中央对各级官员管束日益严格,官员们普遍感觉官不好当了,一些官员甚至萌生辞官"下海"的念头和冲动。因此,舆论界在热议所谓"官不聊生"现象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所谓"官员下海"现象。官员"下海"的复杂动机辞职"下海"的官员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入职年头不多的年轻官员,另一类是堪称官场"老油条"的中老年官员。前者大体以职位较低、没什么实权而又提升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