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公共利益"这一概念在法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中都有使用.在法学领域,它与公共权力或私人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概念范畴.由于在"公共利益"的需要范畴上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出现了地方政府乱征滥用土地、农民利益严重受损等问题.因此,从"公共利益"的需要出发,分析国家行使土地征用权的特征,并借鉴韩国等国家土地征用的法律约定,以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2.
行政征用是一种高现实操作频度的具体行政行为,关涉不同利益主体的平衡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我国目前对行政征用的研究亟待深化。在立法层面上,有关行政征用的法律规范分散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之中,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确,缺乏征用的正当程序,缺乏明确公平的补偿标准,继而诱发行政征用在实践操作中出现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行政征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少虹 《行政与法》2004,(10):124-126
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征用范围过大、补偿标准过低及征地程序不完善等严重问题,本文从制度本身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革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一点思考。文章指出,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严格限制征用的目的,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而其切入点是寻求确保国家真正用于公共利益的用地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张连民 《法制与社会》2012,(32):87-89,101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农村的土地被大幅征用转化为国家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征地过程中,因受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对农地征用中农民利益的保护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民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被征地农民的许多权益严重受损,生活困窘。本文从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现状出发,通过对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进行思考,分析了我现行农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并分别从思想意识转变、法律完善、政府角色定位、制度改进与救济等不同角度提出建议,论述农地征用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完善公益征收征用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制定公益征收征用法 ,明确相关概念、界线 ,从而完善公益征收征用法律制度 ,已显迫切。公益征收征用的对象应包括无形资产和集体所有财产 ;公共利益应定位为不特定多数公众的共享性公益 ,应采用列举式立法例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6.
土地征用公共利益是前提,行政职能是手段,但我国的土地征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要建构我国科学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就必须严格准确地界定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的程序和建立健全公平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一种法律制度,指为了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国家强制把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行为。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土地征用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使许多地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法律依据谈起,对土地征用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征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做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目前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出发,从监督、法制、征地补偿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在立法、监督、"公共利益"的明确界定、土地征用中"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例外原则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土地征用的法律分析——以"公共利益"的目的性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规定土地征用必须符合公共利益,但是当前土地征用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究其原因,无不与我国土地征用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特别是在实践中对"公共利益"不同理解致使土地被征用后得不到公正补偿,而且对征收权也没有形成对土地征用权的制衡和有效的司法限制和补救,这些都使得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成了某一特定部分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土地征用公益目的性探讨——基于可操作性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九生 《河北法学》2007,25(7):53-56
公共利益既是土地征用的理由,亦是其限制.对公共利益这一内涵极不确定的概念,各国立法与判例都有不同之解读.认为基于可操作性要求,从实体上采列举方式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有其必要性,但应明确赋予法院有公益目的的审查权力.鉴于公共利益是一变动不居的价值判断,从程序上增加公益目的听证程序限制公权力的滥用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集合 《政法学刊》2008,25(4):87-91
2004年我国宪法修订后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实行财产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些规定引起了学界对公共利益的追问,财产征收征用的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目的的提法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公共利益到底是什么,公共利益如何认定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争论各方.在实践中也引起了混乱,至今未成定论。在宪法层面重新审视征收征用之公共利益目的,结合世界各国立法例,相应立法,从而合理构建我国征收征用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比较法视野中的征用补偿--兼论我国征用补偿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韵声  王锴 《法学家》2005,80(6):143-150
宪法第20、22修正案所确立的征用补偿制度需要普通法律来具体化.我国普通法律中已经确立的征用补偿制度较溪混乱,如何完善我国现有的征用补偿制度,使之与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和精神符合,需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通过比较美、德、日在征用机制和补偿机制方面的不同制度,针对征用目的、征用侵害、征用主体、补偿的正当性、补偿原则、补偿标准提出了诸多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没有对公共利益作出具体的界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从界定征收征用入手,分析了征收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这一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的征用既涉及农民生存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民能否实现健康生活的长远利益。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出一些意见。以期通过对土地征用问题的剖析,探索保障农民合法利益的土地征用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刘德福 《行政与法》2004,(9):102-104
土地征用是具有复合性质的法律行为,由此引起复合性的法律关系。目前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以及各级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强化了土地征用中的权力,而忽视土地征用中的权利保护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为此引发了大量的征地纠纷,但最终是牺牲了被征用地之相关民事权利。这种现象需要从法理认识分析和法律的高度引起重视。本文试图从土地征用的权利保护角度说明我国土地法律规范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界定及相关制度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着手,对我国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相关制度评价。同时,笔者对公共利益进行了一般解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国(地区)的立法规定,对我国目前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进行了界定。进而,试图在这一指引下,对我国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进行相应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扩大,尽管政府已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耕地仍不同程度的被征用,土地征用后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的规定完善了我国征收征用制度,包括区分了征收与征用、明确了征收征用权的主体为国家、明确了公共利益是征收征用追求的目的并明确了征收征用必须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以及被征收征用人获得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土地征收征用制度的宪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集合 《河北法学》2007,25(8):56-58
在公民的基本人权中,财产权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对财产权的尊重构成了宪法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对财产进行征收征用的规定当然也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世界相关国家宪法关于财产征收征用的公共目的、正当程序、补偿及救济等主要内容的分析,结合我国特殊的土地权利市场,指出要完善我国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实现征地的合理性和公平性,首先必须在宪法层面完善土地征收征用条款,解决宪法框架内征地制度法律设计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20.
苏启东 《法治研究》2006,(11):68-69
一.问题的提出 1.滥用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权,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模糊“公共利益”概念,侵害了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