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诱惑侦查是一种由法律机关实施诱惑而诱使侦查对象实施犯罪并将其抓获的特殊侦查手段。如果对诱惑侦查不加以规制 ,往往会出现滥用诱惑侦查而侵犯公民权利或执法人员倚仗国家权利参与犯罪等违法犯罪现象 ,影响刑事诉讼的合法公正。本文通过对我国运用诱惑侦查手段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借鉴美国等一些运用诱惑侦查较早的国家关于诱惑侦查的法理和规定 ,提出了从法律制度上规制我国诱惑侦查的措施 :一是建立完整的证据排除规则 ;二是规制诱惑侦查的启动程序 ;三是规制诱惑侦查的执行程序 ;四是强化诱惑侦查的过程性控制  相似文献   

2.
诱惑侦查已被实践证明是破获高难度案件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已运用于我国的犯罪侦查实践中,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制,其合法性问题一直颇费争议。诱惑侦查,作为刑事诉讼中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有必要从适用范围、适用对象、行为方式和程序控制上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3.
侦查人员欺骗侦查不同于“诱惑侦查”之处在于,欺骗侦查并非是国家在制造犯罪,而是侦查人员为了方便侦破犯罪,在证据收集等侦查过程中使用欺骗手段。这些欺骗手段的共同特点是违法程度较轻,但做法欠缺公正性。在强制侦查(处分)和任意侦查(处分)中都存在侦查人员欺骗侦查的情形,欺骗侦查原则上是违法的,但是,这种违法是否直接导致证据排除的后果则至少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欺骗是否导致本来应当实施的合法的强制处分或任意处分未实施,欺骗的性质、程度是否达到了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重大程度,因欺骗所受侵害的法益是否重大等。  相似文献   

4.
诱饵侦查的合法化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饵侦查在我国侦查实践中时常运用,但却没有法律根据,甚至有违现行法律规定。诱饵侦查是一种利弊共生的侦查手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也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以防止诱饵侦查的滥用,而对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法律应严格限制诱饵侦查的适用范围,明确诱饵侦查适用的前提条件,限定诱饵侦查的诱惑程度,确立对诱饵侦查的审批和监督程序,允许被告人以非法诱饵侦查作为无罪辩护的理由,排除非法诱饵侦查行为所获证据。  相似文献   

5.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侦查手段 ,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纳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此也有运用。然而 ,诱惑侦查具有双重性 ,在打击控制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 ,也会侵犯公民权利。基于此 ,探析诱惑侦查中公民权利的保护 ,指出我国应将诱惑侦查纳入立法议程 ,同时也应对其运用进行法律规制 ,以保护更多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论技术侦察及获取证据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侦察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犯罪的智能化、隐秘化和组织化而出现。刑侦实践证明 ,运用技术侦察是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有效而且必要的手段。但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对技术侦察加以规定 ,因此对技术侦察手段及获取证据的合法性问题 ,诉讼法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 ,技术侦察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 ;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效益 ,更有效地发挥技术侦察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立法应明确规定技术侦察是一种法定的侦查手段 ,并对其适用原则、条件和程度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侦查手段,两大法系在传统上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但如今已汇成相同的发展态势:承认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并对其进行规制.我国没有赋予诱惑侦查以合法地位,致使实践中存在的这种侦查方式难以受到应有的约束.应当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对诱惑侦查进行限制,严格启动诱惑侦查的条件,在合法展开的诱惑侦查中,被诱惑者若存在主观上的瑕疵则不应认定为犯罪,对认定为犯罪的,在量刑时应考虑被诱惑的情节,减少诱惑侦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诱惑侦查已被实践证明是破获高难度案件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已运用于我国的犯罪侦查实践中,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制,其合法性问题一直颇费争议。诱惑侦查,作为刑事诉讼中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有必要从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程序等方面作出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9.
诱惑侦查的必要性、合理性及适用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是一种由侦查机关实施诱惑而诱使侦查对象犯罪并将其抓获的特殊手段,由于我国立法目前对此还没有明确规定,其合法性问题一直颇受争议。本文探讨了在现阶段我国运用诱惑侦查手段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主张对“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应当坚决反对,对“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应当支持,并提出了适用诱惑侦查的五个原则,以便将我国的诱惑侦查纳入法制的运行轨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我国刑法学的基础理论,对侦查陷阱抗辩权的成立条件进行分析,这些条件包括:(一)设置侦查陷阱的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实施主体为具有侦查职责的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及其派出的代理人,作为被诱惑者则是诱惑侦查中所针对的特定的个人;(二)在侦查陷阱的设置上,侦察机关或仅仅基于不合理动机的猜测而启动侦查程序,或在具体侦查措施的使用上,提供了一个不合理的机会,或提供了一个合理机会但又加予了怂恿,侵犯的客体是侦察机关的工作秩序和公民的人身权利;(三)被诱惑者的犯罪意图是因侦察机关不当的诱惑行为而产生的或者强化的;(四)侦察机关不当诱惑行为和被引诱者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侦查辨认程序的相关立法简陋,立法层级低,立法规范性差。通过立法明确界定侦查辨认结论的法律地位,在完善我国侦查辨认程序时,应当对侦查辨认结论设置相关配套的法律规定,确保非法获取的侦查辨认结论得到合理排除。增加侦查辨认的形式,完善侦查辨认规则体系,完善侦查辨认程序的权利保护机制,进行侦查辨认必须进行全程录音录像。  相似文献   

12.
刑事侦查程序在性质上属于行政程序,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刑事诉讼侦查结构属于职权主义,强调国家机关的权力。因此,侦查权相对显得过于强大,受到的制约少,出现的问题多且影响大。侦查实践中应该强化程序意识,注重人权保障,以实现真正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判例制度是由个案中导出法律规则,再将这些规则适用于个别的案件,规则的产生是个别的,这就赋予了法官较多的自由裁量权.为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判例必须是遵循严格的程序和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得以形成.考察两大法系国家的判例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中国判例制度应该包括:司法独立、完善的审级制度、高素质的法官、法官享有司法解释权、论证充分的判决书和得到及时整理和汇编的判例等方面生成要素.  相似文献   

14.
当前正是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的重要时期,我国刑事侦查中的司法鉴定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对两大法系国家侦查中的司法鉴定制度进行比较,对我国侦查程序中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侦查机关的鉴定权从纵向上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从横向上加强当事人的鉴定权,才能更适合我国的刑事诉讼文化和刑事诉讼环境。  相似文献   

15.
检察机关监督侦查活动是防范侦查权滥用、推进公正司法的重要制度安排,捕诉一体化办案模式的推行影响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加强了检察院对于侦查活动的监督效力。但是,新办案模式下侦查监督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运行偏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捕诉合一"视域下,通过平衡检察机关办案节奏、推广智能化监督方式、落实司法责任制以及探索建立侦查监督"案件化"办理模式等措施,实现新形势下侦查监督的改革回归。  相似文献   

16.
对刑事侦查行为进行必要的司法审查是平衡诉讼格局、对侦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合理分配侦查实施权和侦查监督权以及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必然要求.司法审查应由法院来实施,法院有权对侦查主体是否适格、证据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正当等进行审查.文章认为,实施对侦查活动的司法审查还有赖于对司法权力的合理配置、对检察机关职权和地位的再认识以及对法院体制和法官任用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纠正违法制度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及运行机制,存在知情渠道不畅、监督标准不一、监督形式不规范、监督手段单一乏力等诸多问题。立法应当明确检察机关纠正侦查活动违法制度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同时规定救济途径、监督保障机制,从而对我国的纠正违法制度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工作的挑战,为保证WTO规则在我国的统一实施,必须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规则政府——法治政府。具体要做到:行政法制观念现代化,政府职能科学化并法定化,行政管理法治化,司法审查扩大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的侦查程序主体主要是担负追诉任务的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在整个侦查程序中都处于一种消极的防范状态,相对于侦查机关所享有的广泛的权力而言,犯罪嫌疑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此外,因为缺少一个系统的司法审查机构,法院或法官在整个审前程序中均无权介入,未能成为侦查程序中的主体。针对我国的侦查程序主体单元化的格局,宜更新法治理念,确立司法审查制度,创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使控辩裁三者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对诱惑侦查所得证据材料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侦查手段,在侦破一些具有隐蔽性和组织性的重大刑事案件时具有特殊效果。但在我国,不论是从刑事实体法,还是从刑事程序法的角度来看,诱惑侦查都存在与现行法律的严重冲突。那么对诱惑侦查所得证据材料又当如何采信,通过对诱惑侦查所得证据材料进行法理分析,可以认为从我国司法实际出发,在采证诱惑侦查所取的证据材料时,应明确对非法言词证据予以排除,对非法实物证据予以限制性肯定;同时尽快将诱惑侦查纳入法治化轨道,对诱惑侦查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