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日本“东洋学”家高楠顺次郎站在亚洲整体观及东方学的立场上,对佛学之于印度的“文化清算”功能做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阐述,认为佛学的出现标志着来自西方的印度雅利安人的文化由物质性的文化改造为精神性的东方文化,指出佛学从十五个方面对以往婆罗门教文化做了彻底的“文化清算”,从而与雅利安人固有的“西方思想”分道扬镳,实现了佛学的东方化,不仅改变了印度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逐渐成为“亚洲的核心思想”;他还进一步对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佛学特色做了比较。高楠顺次郎关于印度佛学的研究贯穿着“东方-西方”意识,表现了“亚洲核心思想”的认同,富有理论东方学的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批判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日本18世纪前期的学者富永仲基在《翁之文》尤其是《出定后语》中,以理性的学术研究,改变了以往以“信仰”为前提基础的日本佛学与儒学的基本格局。他从儒学介入中国文化,由佛学介入印度文化,又把印、中、日三国进行比较分析,以“幻”“文”“绞”(质)三字概括三国的不同特点,同时提出了“加上说”及“言有三物五类”等一套理论方法,使日本学术史从国别研究进入了亚洲区域研究及“东方学”领域,并且在东方三国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诚之道”,来综合东方三道,使得日本的儒学、佛学由信仰的体系而转换为学问的体系。富永仲基对东方传统文化既有理性的分析批判,也有自觉的认同与继承,是近代前期日本第一个有着自己明确方法论的学者,其研究成为近代东洋学和现代东方学的滥觞或源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静”“实”与“虚”的整体结构关系的重心,在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发生了一次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的转移。这一转移首先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的产物。中西对话又被特定的文化氛围所提出的主题所形塑。这个主题即是近代中国“道德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由概念到个性的道德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画空间感转换的深意在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就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山海协作”是习近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泉之一,旨在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加强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是促进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浙江探索。在实践中,“山海协作”突破了西方“资本逻辑”的援助模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人本逻辑”帮扶模式。“山海协作”更加强调激发帮扶与被帮扶的“共同体”活力与内生主导发展潜力,形成蕴含外部赋能与内生动力培育的协同机制、“政府、市场与社会”多方参与的互动机制、激发优势与互助协作互利机制的区域双向驱动内生发展理论,丰富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践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5.
学界正在对中国本土管理理论体系进行热议,而这种探讨还要建立在管理理论知识生产的探讨之后。基于此,通过直面管理的实践特性,追问管理学研究的本质,在管理理论知识生产类型的对比中,具体说是在管理理论知识生产层面深化探讨“管理经验说”“管理诠释论”与“管理构建说”,尤其要引入知识生产类型视角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其结论是“管理诠释论”这种知识生产进路在传统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史研究中有不可忽视的定位,其在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生产导向管理科学化研究进路后被忽视,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揭示与论辩,也论证了其在面向未来直面实践的管理理论知识生产中仍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为此凝聚了一个核心观点:管理诠释论也推动着管理理论知识生产。直面实践的中国管理理论研究需要在管理理论知识生产方式上进行融合,这将更有助于中国本土管理创新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西方社会工作发生了“绿色转向”,并对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社会工作在接受西方影响的同时,也要关注相应的本土思想资源。费孝通围绕“天人合一”“消遣经济”“人文生态”所作的论述,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绿色转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费孝通从差序格局的角度对“天人合一”所做的社会学解读,有助于我们走出西方社会工作“绿色转向”中的潜在张力。其次,作为一种源自本土的经济态度和生活方式,费孝通所说的“消遣经济”为我们探寻有别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另类社区发展道路提供了本土经验参照。最后,从费孝通对“人文生态”的强调中可以看到,在当前的社会处境下,“发展”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保护自然环境并非放弃发展以及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而是将自然生态保护与人文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道路、中国逻辑与哲学表达之间,始终呈现相互支撑、相互激荡、同步创新的内在关联。当代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发展道路,是以往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继续;当代中国逻辑就是中国发展逻辑,是以往中国革命逻辑的时代转换。中国发展哲学聚焦和把握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逻辑这一时代主题,并成为其哲学表达和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0年来的形成和发展无不凝聚为中国发展哲学形态。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多元复杂的现代性语境中,中国道路和中国逻辑为世界一切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现代性的中国方案,正在开创人类新文明道路,中国发展哲学也因此成为揭示中国新现代性和人类新文明道路的中国唯物史观的具体形态。为此,我们必须要研究中国发展哲学的对象主题、理论贡献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伴随义“X随”类动词出现频率较高,其内部成员在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语用功能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辞书对其差异揭示不够,针对此类词语的专题研究依然空缺。文章试从句法分布、语义内涵、历时演变、认知理据四个层面对伴随义“X随”类动词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句法分布方面,“伴随”较为独特,“跟随”、“追随”一致性较高;语义方面,“伴随”强调事物伴随关系,“跟随”和“追随”强调事件伴随关系;历时演变方面,“追随”、“跟随”、“伴随”成词时间呈现由早到晚的连续统分布。导致“X随”类动词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所跟体词生命度、意志性高低,“X随”类动词主观性高低,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这说明人类语言在对客观世界进行临摹之前,已接受了认知的调控与制约。该发现从认知层面进一步充实了以往有关伴随义动词的研究,在语言分析中适用性更广,能够达到以简驭繁的功用。  相似文献   

9.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在现实情境的感发下产生“四心(端)”。“四心”集感知、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于一体,其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四心”的感受体验过程在儒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较好地体现出儒家的价值追求,所以称之为“儒家的审美方式”。它虽然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美学理论上并没有被充分自觉,不像自然情感感发那样发展出感物学说。重视这种审美在道德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缓解道德主体内心的冲突,并可以抗拒在道德活动中对既有观念和规范的非语境化运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忏悔录》第二卷的“根本恶”观念,奥古斯丁称之为“为恶而恶”。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根本恶”观念:(1)“根本恶”是与任何具体回报包括财物、名誉和权力无关的恶,是纯粹的恶;(2)“根本恶”虽然存在于个体里面,但个体由于受所谓的道德感约束,因此单个个体通常不会表现出根本恶,共同体(例如朋友的友爱)反而容易造成根本恶的实施;(3)根本恶的本质是“骄傲”,而“骄傲”是一种虚假的自由。文章由此指出奥古斯丁所谓的恶的伦理是一种不同于希腊德性论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道家从文明的开端就参与了中国民族的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建构,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与中国伦理精神最重要的原色之一。道家伦理具有重要的精神哲学意义。道家为中国伦理提供本体论基础,弥补了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本体缺失的不足;道家的隐世避世为入世的伦理提供了一个退出机制,使富有弹性的安身立命基地的建构成为可能;道家在儒家的人伦原理之外提供了一套扬弃人生和人伦矛盾的人生智慧。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人格构造中难以弥合的内在分裂,道家伦理在中国伦理精神的体系中终不能成为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对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科技文明以及相应的民主政治的进步性持肯定态度,但在一战以后他更多关注的是重新审视中国文明,并通过比较西方文明思考中国文明的出路。他将政治和文化作为文明发展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或方面,而政治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或张力常态决定了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些看法表明,梁启超关于文明发展的思想已经超越了洋务运动以来各种“体、用”之分的价值取向,认为中国和西方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其政治和文化可以在世界文明的意义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新民 《外交评论》2006,23(2):77-83
具有很强个性化特色的周恩来外交思想以传统文化内涵的哲理、和合精神为核心,兼容并蓄了异域思想之精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互谅互让、共同发展思想都内涵丰富的哲理。周恩来外交思想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也是周恩来外交思想时代精神的展示。周恩来外交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牢固树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统一领导与规划,倡导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发挥大学生在校园网络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高效精干的校园网络政治工作队伍.对于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中具有极高的价值:道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源头及资源;道家文化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道家文化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之一;道家文化作为哲学,给予人类精神世界以深切关怀,可以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在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形成一个共同分享的社会空间。西方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人提出了他们自己特点和形态的全球化观。包括对全球化的理解、动因、内容和特点及应对方略等。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全球化理论实质是全球化时代西方垄断资本势力的支持者和代言人。  相似文献   

17.
女大学生作为同龄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对爱情的不同体验、不同选择,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与成才,更关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社会风气的导向,甚至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稳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于是对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理性思考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支撑点。  相似文献   

19.
《老子》和《纯粹理性评判》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纯粹知性认识角度描述它们的“道”和“自在之物”。康德坚执现象与“自在之物”的根本区别,走向了二元论;《老子》借助生存哲学走向了“道”与万物的混沌统一。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肯定生活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男方面,也充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的自在性、独立性价值,主张保持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必要的距离、张力。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部优秀的哲学著作,列宁在阅读它的时候所写的读书笔记《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不仅对其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批判改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且还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认真读书,研究哲学,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