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介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相关法律规定及现实情况,认为我国分业经营的法律制度存在不完全性,而且现今混业经营已渐露端倪,并呈必然发展的趋势。由此,从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出发寻求混业经营的合理性,并结合国际金融混业经营情况,探索中国应该借鉴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及经济法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但受国际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影响,国内也有了一批从事多种金融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它们凭借其集团优势,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立法规范,也聚合了多种风险。为此,必须从市场准入、业务控制、风险管理、持续性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抵御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2001年10月,面对台湾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项金融活动相对低迷的环境,在业界和学界的大力呼吁下,台湾当局仿照美国根据1999年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后批准生效的《金融服务现代法案》,通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实现混业经营的模式,允许有条件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1,(18)
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获取了信托、保险、基金子公司等牌照,如果再加入券商牌照,商业银行也就形成了综合业务经营的闭环,就意味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格局正式成型。一直以来,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消息不绝于耳,特别是去年年中监管部门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的消息,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新论快递     
厉以宁: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加入 WTO 后,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走向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将不可回避。为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和银行混业经营带来的新问题,可以采取三个措施:一是先成立现行法律所允许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二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存贷以外的业务应逐步放开,可以采取先放开投资业务,再放开其他业务;三是提高金融监管的质量。金融控股集团采取的“母公司混业、子公司分业“模式在现行法律条件下可以实现。商业银行是集团之下的独立法人,仍以存贷业务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具有典型的分业监管体制特征。因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金融主体、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方面均不成熟的条件下,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仍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但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存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苗头和愿望,为此,必须做好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和分工,通过立法形式使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法制化,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应建立监管制度,引导和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经营部门业务方面的相互融合,并构建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曾利  尹吉 《前沿》2009,(11):91-93
内部风险法律防范是约束金融控股公司成员间的内部交易,控制风险在各金融分支机构之间相互传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所带来的内部风险。文章首先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法律防范的基本原则入手,其次从三方面论述了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法律防范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8.
蒋勇威 《湖湘论坛》2004,17(4):77-78
一、中国金融混业经营已悄然开展在混业经营的国际大气候下,国内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的股份制金融机构都纷纷以各种形式尝试混业经营。以光大集团为例,目前其所辖的机构不仅有银行、证券、信托,还有在香港上市的光大控股、光大国际、香港建设等公司,并持有申银万国的股份。光大集团已初具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同时,监管层在政策上也在渐渐发生重大转变:首先,2 0 0 1年7月4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进行代理证券业务,这似乎在暗示着混业经营将是今后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其次,2 0 0 3年8月…  相似文献   

9.
韩蓓  韩敏 《中国发展》2002,(4):53-56
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的趋势.我国入世后,金融业将受到一定冲击,关于我国现在是否应全面推进混业经营的讨论很多.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我国尚不具备全面混业经营的前提条件,可通过股份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从而逐步为混业经营建立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胡照青 《中国发展》2007,7(4):41-46
世界各国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制度设计不尽一致,大体可概括为“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该文以银行业为例,通过对几个发达国家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制度的介绍,揭示了采用“混业经营”是当前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之后,正逐步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目前,中国不仅在立法上逐步肯定了混业经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合法性,而且还在实践操作中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试点,逐步实现向混业经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王芳  罗学东 《理论月刊》2001,(12):79-80
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业经营趋势转变的原因以及主要发达国家混业经营的模式,论述了我国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我国实施混业经营的最佳模式一金融控股公司。  相似文献   

12.
彭爽  曲晓华 《前沿》2003,(5):38-39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的新局面 ,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替代分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业混业 -分业 -混业经营发展过程的分析 ,以及对我国现行金融模式面临挑战的剖析 ,揭示了我国金融业进行混业经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银行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诗萌 《前沿》2002,(10):64-66
从 2 1世纪 80年代以来 ,全球银行业经历着混业经营的浪潮 ,这种趋势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加入WTO的临近 ,我国应逐步取消目前分业经营的限制 ,走全能化银行的道路 ,这不仅有利于国内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也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一、全球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1999年 11月 4日 ,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周后经克林顿总统批准正式成为一项法律。这项法案取消了美国对银行、保险、证券业的专业限制 ,全面拆除了 30年代通过的被称为“防火墙”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金融服…  相似文献   

14.
(一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1.优质客户大量流失。加入WTO后 ,现有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逐步取消 ,国有银行将丧失其传统的垄断地位 ,外资银行将凭藉完备的商业服务功能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 ,集商业银行、投资、证券、保险于一身 ,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 ,它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 ,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外资银行在信誉和服务质量上都比国有银行高出一筹。一旦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那么 ,中资银行将眼睁睁看着许多优质客户被外资银行拉…  相似文献   

15.
武凤平  刘建玲 《前沿》2006,(4):94-95
随着入世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要提高我国金融业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进行制度创新,将混业经营作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创造混业经营所需要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大力推进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银行业当前存在的商业银行体系的结构失衡、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粗放经营模式等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一是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二是加强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三是发展混业经营,改善金融服务;四是加速推进银行电子化建设,加快金融电子产品的创新步 伐。  相似文献   

17.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势下,随着“政企分开”的实现,一大批由国家授权,从事国有资产经营的控股公司或企业集团(以下统称控股公司)应运而生。这些控股公司是以持股方式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公司法人,定位于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当然也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的责任主体。规范这些控股公司职  相似文献   

18.
索红 《求索》2012,(9):21-23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下,金融机构面临许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蕴藏着潜在的风险,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于我国而言,如何构建一种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模式,使得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既能充分发挥分业监管的职能,又能为混业监管提供前期基础。本文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混业经营以及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模式变迁的经验,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提出我国未来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金融行业经营方式与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与监管是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在面对混业经营将成为大势所趋的经营模式之时,我国的金融监管却明显落后于金融经营模式的创新。通过对金融企业经营方式与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结果是在现阶段混业经营是金融经营方式选择的趋势,而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对混业经营下的监管不适应。因此,完善金融监管方式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刘丽娜 《前沿》2006,(7):48-50
“入世”以后,我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冲击。而混业经营方式具有分业经营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克服障碍,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