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理测试"是近几年来在公安实践中引起人们重视的一项新的心理学技术.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增加"心理测试"的内容,是公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犯罪心理学课程内容和体系中增加"心理测试"内容是必要的,并应尽可能使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心理测试”是近几年来在公安实践中引起人们重视的一项新的心理学技术。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增加“心理测试”的内容,是公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犯罪心理学课程内容和体系中增加“心理测试”内容是必要的,并应尽可能使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就必须审视犯罪心理学的学科自身。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学科联系等的理论分析,提出单学科视野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犯罪心理学应确立跨学科视野。心理学理论与刑事法学理论是犯罪心理学跨学科视野的两大主干。心理学理论是犯罪心理学的依托和基础,是犯罪心理学发展的理论源头,目前如何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树立整体的心理观和发展的心理观明显存在着不足;同时,应加强社会心理学的元素。具体的应用领域的性质,决定了刑事法学对犯罪心理学的跨学科视野的重要性,这种跨学科视野要遵循法律的规范性,从应用领域的发展获得学科发展的动力。跨学科视野要求广阔的知识背景,包括来自生活和实践的经验或启迪。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在跨学科视野下,不应该是划一的模式,可能会是多元的模式,具有多重选择和多重未来。  相似文献   

4.
心理测试技术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发展中技术,受到整个心理学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从行为主义学派到认知心理学派,这门技术的理论无不被深深打上每个时代的烙印.从准绳问题测试法到犯罪情景测试法,再到认知综合检测法清晰地反映出了心理学发展与心理测试技术理论演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电信诈骗犯罪研究一般采用法学、犯罪学视角,缺乏以心理学为理论背景的相关分析。电信诈骗的多发,根本上是一种心理失衡导致的个人心理防范体系的失控。以心理学理论为工具,将电信诈骗犯罪按照规避风险损害心理、贪图利益心理、针对社会关系、特殊心理需求等进行分类归纳;从需要层次、人格、说服过程、情境因素等角度进行成因分析;提出普及心理学常识,构建分层心理预防机制和多层次全方位防控体系等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许多方面的变化,网络技术正打破、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的主要学科之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步入网络技术的时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正迎接着网络技术的挑战。本文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着眼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最后指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认清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实质和特点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尝试构建人的心理体系模型,并结合模型深入探讨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实质、进展和实际应用,能够为青少年心理发展指导、心理干预工作、精神病犯罪预防等其他社会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犯罪受害人心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对“犯罪”这一社会事件进行系统性分析,不难看出受害人心理与犯罪人心理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看出其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犯罪受害人心理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犯罪原因的理解, 为完善犯罪预防体系提供依据, 也可以使我们从中更全面地把握犯罪人心理, 为更好地揭露、打击犯罪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学是以犯罪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性学科,它不仅受到心理学和犯罪学基本观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有关犯罪的规范--刑法学的影响.不同的刑法观和犯罪观使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及原因理论因学者、学科而异,导致理论与实践出现一定的脱节.通过对刑法观、犯罪观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进行梳理,使我们厘清了学科之间概念冲突、理念差距、措施疏漏和结果矛盾的根源,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刑事一体化"的构想,整合刑法的本体学科与经验学科,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刑事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由心理测试技术理论、心理测试方法和调查与侦查专用心理测试仪器等三大部分共同组成的技术,称之为心理测试技术。 中国的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和实验,OR学原理以及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通过专用测试仪器软硬件和智能化计算机系统,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物反映指标,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程度的实验心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止行为类型的划分,而且还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中止犯的认定标准。在德国,关于实行行为终了与否的判断标准,存在行为计划说、个别行为说以及全部行为说等学说。在日本,则存在主观说、修正的主观说、客观说、遮断说以及折衷说等不同见解。其中,全部行为说和折衷说较为可取。在我国,对行为是否实行终了的判断也应采折衷说,即应与是否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内容联系起来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整体上说就是党的先进性,因此永葆党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根本性价值,包括认同价值和促进价值;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从个体上说就是党员的先进性,因此永葆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强化军魂意识具有着主体性价值,包括中介价值、示范价值和保证价值;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的现实基础,对我们强化军魂意识有着重要的发展性价值,包括基础价值和着力价值等。  相似文献   

13.
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归属是委托创作合同的重要条款。著作权归属约定的性质关系到委托人著作权的取得、受托人义务的履行以及双方利益的平衡。在债权形式主义的背景下,委托人通过委托创作合同取得著作权属于继受取得。由于作品的无形性和著作权登记制度的缺失,受托人移转著作权依赖法律推定。著作权从创作完成之日开始移转,委托创作合同的书面形式往往成为著作权移转的公示手段。但是委托人支付报酬的义务与受托人移转著作权的义务构成对价,并对法律推定的著作权的移转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证地方立法机关在地方立法中更科学合理地设定法律责任 ,立法者在拟定法律责任条款时 ,首先要体现地方立法的目的 ,同时 ,其内容的设定 ,还要体现出科学精神 ,具有可操作性 ,考虑该法在施行中的要求。但从我国现行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来看 ,仍存在法律责任条款不协调、缺乏衔接 ,法律责任条款过于原则 ,法律责任条款有明显空白漏洞等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地方立法的有效实施。针对地方立法法律责任条款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衔接和协调、加强法律责任条款的量化、避免法律责任条款的空白漏洞等措施 ,完善地方立法法律责任的设定  相似文献   

15.
婚生否认之诉是人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大陆社会伦理观念较为相近的台湾地区,其民法亲属编经过十余次修正,其亲属法日益与世界亲属法的潮流相融合。反观我国亲属法和民事诉讼法,仅就婚生否认之诉中适格原告问题仍无法达成一致。而适格原告是成功构建婚生否认之诉的前提。借鉴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成功立法经验和结合我国现状,论证我国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不仅限于夫、妻及子女,还应有条件的包括第三人。  相似文献   

16.
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案件中,当机动车与其所有人处于分离状态时,应当对传统责任主体认定依据进行合理反思,并应该引入控制力和收益这两个标准,对机动车与其所有人的分离状态进行类型化分析,从而得出由实际控制人承担主要责任,由所有人根据过错程度和收益承担连带责任或者补充责任,以实现机动车损害赔偿中的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和科学地为共和国的发展选择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使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不断由胜利走向辉煌。引领共和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公司分立无效之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分立涉及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我国应参酌国外立法例设立公司分立无效制度。公司分立无效一般只能通过诉讼途径来主张 ,法院在审理公司分立无效之诉时 ,应尽可能保持分立后法律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永葆党的纯洁性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党的十八大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分析新形势腐败的新动向,总结腐败的原因,推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思考,永葆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20.
权利失效原则是大陆法系一项重要的司法判例原则,它有助于补充现有相关制度的不足,维护正常的社会交易秩序。权利失效原则适用的客体广泛,包括形成权、请求权和抗辩权等。适用于形成权,其法律效力是使权利本体归于消灭;适用于请求权,其法律效力是产生相对人的抗辩权。我国应在立法中体现权利失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