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身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身高分析原理为基础,列举了足迹检验中身高分析的常用方法,结合办案经验对公式运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误差产生原因进行论述,给出身高分析方法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基于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对足迹踏痕进行基础量化研究。将不同年龄人群分为青年组、壮年组及中年组三组,分别收集其左、右足落足过程中足跟与地面接触面积占全足的比例(踏痕面积比)以及足迹踏痕角度的数据,进行各组组内以及组间数据分析,以期发现踏痕随年龄变化的相关规律。结果显示,在利用踏痕分析年龄时,不能依据足跟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占整个足迹面积的百分比的特征进行分析;依据踏痕角度,可判断留痕人年龄的大致范围,若在80°~95°之间则属于青年人群,若在80°以下则属于壮、中年人群。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迅猛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和作案方法日趋智能化、复杂化,现场其他可利用痕迹越来越少,但是现场足迹的遗留却是作案人难以避免的。因此,足迹检验技术的作用也愈显突出。在足迹检验鉴定过程中,常常碰到犯罪人的足迹与样本足迹个别特征相符合,但其蹬痕、踏痕等部分种类特征却存在一定差异,这就给检验鉴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合理地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本质的还是不同的行走速度造成非本质的差异,本文从实际出发,测量统计了不同人在不同行走速度(静立、走动、跑动、跳动)时平面穿鞋足迹样本的蹬痕直径、跟压半径和踏痕半径,以及踏痕、蹬痕、跟压等步态和步幅特征之间的搭配。根据具体实例的数据并配合直观图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讨论分析;并对各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运用赤足足迹多元回归分析身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身高、不同性别的320份赤足样本,分别对拇趾压凸点到跟压后缘凸点的距离、小趾压凸点到跟压后缘凸点的距离和跖压前缘凸点到跟压后缘凸点的距离进测量,利用SPSS软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赤足足迹中一些特征点间的距离与足长存在线性关系,并得出相对应的线性方程,为利用足迹来分析身高提供了更可靠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毅 《警察技术》2021,(3):54-57
以往对足迹步态特征检验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围绕着人在行走时足迹压力的稳定性而开展研究,但在足迹检验实践中,也应从同一人体在行走时步态的变化入手,分析人在不同状态时步态的变化和其特定的稳定性。由于人的不同行走状态可以用步幅作为一种限定指标,从传统的足迹特征理论出发,运用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实验对象在仅改变步长条件下的行走过程中,足底10个区域的压强峰值进行测量以及比较其差异性,研究同一人在不同步幅下的步态情况的变化幅度和相对稳定性,以及特定步幅下不同群体的步态差异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同一人在不同步幅下的足迹压力并不稳定,但同一人在特定步幅下足够稳定;并且在限定步幅的情况下,不同群体的步态压力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从而验证步态在特定步幅下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和极强的特殊性,因此应当将步幅特征体系引入到步态检验的研究和鉴定当中。  相似文献   

6.
山地地貌对人体结构形态的影响决定了其特定的足迹形态 ,用其分析年龄的方法不同于平地人足迹分析年龄方法 ,依据这一特性 ,本文研究并制订了利用山地人足迹分析年龄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几种足迹检验技术和方法,探讨利用步态分析技术与足迹检验相结合进行足迹量化检验的研究方法,为足迹检验向科学化、定量化和标准化发展提供更加先进和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根据人体重心在行走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对其运动轨迹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各个参量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各个参数和足迹各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确定留痕人的相应人身特点。从理论上解释重心对足迹特征的影响,使初学者也能掌握足迹分析技能。  相似文献   

9.
袜子是极为常见的生活用品,研究它的基本分类、特点及其组成成份,有利于发掘袜子及穿袜足迹在侦破案件中的作用。对从案发现场或作案人处提取的袜子或穿袜足迹的分析检验方法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赤脚足迹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犯罪现场,依据遗留的足迹和鞋,尽快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人是非常重要的。赤脚足迹的形态比对,在刑事侦查中是十分有价值的。此项研究表明:从众多嫌疑人中提取的赤脚足迹,通过轮廓线条的测量显示出巨大的差异性;从同一嫌疑人提取的多个足迹却显示出很大的一致性。这项研究所精选的足迹测量的系列标准已得到证实。作为个人特征识别的一种统计规律,它的测量精度正在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足迹是现场出现率最高的痕迹物证之一,对于侦察破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形成足迹的诸因素随机性强,规律不易掌握,所以其重要作用往往难以发挥出来。博罗市公安局侦破“11.12”盗窃案是正确运用足迹分析和鉴定方法直接破案的一个典型。在从外围现场发现足迹到据此认定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侦技人员大胆利用足迹,迅速扩大线索,有效打开突破口,在三天之内破案。总结其做法,可以对同行有所启示。一、中心现场勘察1997年11月24日上午,博罗市公安局接报义和镇金矩灯饰厂被盗窃现金38万元人民币一案并立即进行了现…  相似文献   

12.
足迹识别是现代犯罪现场侦查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基于图像分析的足迹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足迹鉴定识别的效率。由于图像采集过程中无法避免出现各类噪音,在后期对足迹图像进行LBP特征提取时也会降低识别精度。针对这个问题对LBP算法进行研究,引入一种混合滤波LBP和PCA的图像特征提取算法,并应用于犯罪现场足迹识别工作中。算法首先采用中值滤波与小波变换的结合算法对采集的鞋底足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并通过PCA算法对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处理,最后采用SSIM结构相似度对鞋底图像进行匹配识别。经过与现有的LBP算法比较,引入的混合滤波算法可以明显提高鞋底足迹的识别准确度,在鞋底足迹识别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犯罪现场勘查提供高效、精确的线索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指纹具有人各不同、终身不变的特性。足底乳突花纹也具有人各不同且终身不变的特性。研究足底乳突纹线的分布规律,可以区别手纹与足纹,分析案发过程中留痕人员的动作,区别左右脚,确定足迹的留痕部位,如果留痕条件好,可以推算整个足迹的大小、嫌疑人的胖瘦、性别等等,并进行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14.
足迹作为案件现场中常见的痕迹物证之一,在基层实践中对它的应用价值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一种倾向足迹无用;另一种倾向足迹万能。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对我国足迹检验技术的发展都是有害的,全面正确客观地了解足迹,应从足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分析,将来的足迹检验技术应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出一种现场大面积泥水渍和血足迹快捷显现技术,克服传统显现技术无法一次性快捷显现地板上大面积泥水渍和血足迹的难题。将FDA显现液装入μm级精细雾化器中,开启μm级精细雾化器雾化FDA潜在足迹显现液,喷涂处理地板上制作的不同遗留时间和遗留量的泥水渍和血足迹样本。在μm级精细雾化器雾化FDA足迹显现液显现泥水渍和血样本的过程中,浅色地板表面上的泥水渍和血足迹物质在处理过程中,泥水渍和血足迹物质部位即时呈现蓝色图案,显现出的图案特征清晰连贯、与浅色地板背景反差突出,足迹图案特征放大后没有发生扩散现象。结果表明,μm级精细雾化器雾化FDA潜在足迹显现液能有效增强地板表面泥水渍和血足迹的显现效果。  相似文献   

16.
足迹所反映的压力是足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足迹分析和足迹鉴定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影响足迹鉴定结论的正确性。我们用国内最先进的压力自动测试系统,对受试者在常态行走进行测试,经计算机数据处理,研究其足迹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以此论证以往足迹分析方法的科学性,使之理论逐步系统化,为今后的足迹分析提供科学根据,为足迹鉴定定量化检验创造条件。 本文论述了步态测试理论基础,测试系统简介,测试方法和统计处理结果以及侦破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命案现场分析与重建是以全面系统和规范的现场勘验、准确掌握尸体信息为基础,还原案件发生过程,为侦查部门在侦查初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证据及正确的侦查方向,缩小排查犯罪嫌疑人的范围,以达到快速破案的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出现或多或少的失误。笔者就曾参与得一起命案中出现现场分析失误,做一剖析介绍。  相似文献   

18.
血样出现凝固后,凝固块以外的血液的流动部分的乙醇含量高于未出现凝固的全血样本,数值在11.19-15.05%之间.在实际的血液检测乙醇的工作中应当避免血样凝固,以免造成数值误差.  相似文献   

19.
足迹与脚印     
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一些刑侦专业教材和技术资料,因编著者不同,对“足迹”和“脚印”这两个术语解释不尽一致,运用也不确切。有的认为“足迹”也叫“脚印”;有的把形象痕迹部分称为“脚印”,而把步法痕迹单列;有的完全以“脚印”代替“足迹”,故有“赤脚脚印”,“穿鞋脚印”,“穿袜脚印”之说。这直接影响到教学和实际工作中“足迹”、”脚印,,两个术语的理解与运用。笔者认为,“足迹”与“脚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混用。  相似文献   

20.
在现场勘查中,罪犯足迹提取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足迹鉴定工作。通常提取立体足迹,除了照相外,都要用石膏制模法提取。提取过程中,为了防止石膏液外溢,需用土或泥做个围墙。由于土或泥比较粗糙、松散,做围墙时稍有不慎,极易将其碰落在足迹中,以致破坏了足迹的某些细节特征。同时,用土做围墙需要的时间较长、费事,尤其在土源不便的现场,给足迹的提取工作带来的因难就更大。因此,我们开始了用金属或塑料制做足迹围墙试验。一、设计和研制阶段根据办案和教学的实用需要,足迹围墙的设计,要求必须轻便实用,灵活多变,美观大方,从此出发,一九八五年三月,初步设计出一种能缩放、可折叠的新型足迹围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