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既是相对发展的,又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的历史使命应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知识。那么,怎样从已知探求未知,创造新知识呢?本文试图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思维活化 敢于猜想。 逻辑思维有“定势”作用,它会产生严重的束缚力,限制和制约着人的思路,使人们的思维失去灵活性而进入僵化状态。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实践和认识的积累,已经存有一个原有知识体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科技日新月异,社会迅猛发展,其变化之急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人,把这个时代看作是两个时代中间的"夹缝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往往产生一种"依恋于已知的过去,而恐惧未知的将来"的心理状态.因此,这就有一个心理如何适应的问题.而比心理状态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何适应这个剧变的世界.这一状况在当今中国更显得突出和尖锐.那么,新时代需要树立什么样的新的思维方式,需要摆脱哪些旧的思维方式的桎梏呢?  相似文献   

3.
理论研究旨在探索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在理论问题上探求未知或对已知的进行深化、完善,不同于一般理论大众化的宣传,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无禁区的,要敢于碰书本上说过的、文件上肯定的、权威人士讲了的、被经验证明的、大多数人公认的这五个方面问题。但必须遵循两个前提:一是局限在研究范围之内,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由人们提出的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任务。问题在本质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或人与世界的矛盾。问题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为我"的主体性。问题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只有人才有问题,问题也只是人的问题。问题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不同的问题系统构成了人类不同的认识—实践领域。问题是联结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中介环节,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的认识—实践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案情分析是从犯罪行为的后果,去分析犯罪形成情况,再现犯罪过程的认识过程.这种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过程,要求侦查人员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案情分析的思维角度和途径是:从现场中所有客观存在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入手,有意识地穷尽所有属性,然后再从罗列到的这些自然属性逐一罗列其社会属性,最后在头脑中处理这些罗列出来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周锋 《群众》2010,(10):76-77
<正>互联网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于互联网,我们的未知远大于已知,更  相似文献   

7.
杨立雄 《创造》2003,(8):36-37
著名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以前曾说将革命进行到底,今天,是要将学习进行到底,领导要做学习的带头人,学习,确确实实至关重要。学习的动力,来自一种终生的追求,来自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趣味概念     
笛卡尔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兼物理学家。他因发明笛卡尔坐标系而被尊称为解析几何之父。除了对现代数学做出巨大贡献外,笛卡尔哲学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后人。但这位伟人经常感叹自己的无知。他说,已知与未知的界线好比一个圆。圆内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圆外是人类未知的知识。当人类的知识越来越多,即圆的面积和周长越来越大时,人类和未知的接触面也就越来越大,这时人们就越会感觉知识的有限性。笛卡尔这则“圆论”解释了为什么知识渊博的学者或饱经风霜的老者往往很谦虚,而那些掌握很少一点知识或人生阅历浅的人却敢于夸夸其谈的原因。因…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  相似文献   

10.
问题与提问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我想这与我们的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来改变传统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提问水平和问题意识。问题就是疑问。有关专家认为,根据问题内容可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高级型三种。低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已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只需记忆。中级型问题也是由他人呈现,可解决的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一、讲“审题”。即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讲评时,要结合不同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有“二审”:一审题干,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二审题肢,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非选择题中的材料分析题的审题主要有“四审”:审定所给材料承载的知识信息;审定解答对象;审定限制条件;审定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此外,还要结合具体试题,告诉学生哪些是题中关键字、词、句,其实质性的要求是什么。从而弄懂题意,找到答题的“切入口”,打开解…  相似文献   

12.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政治学科考查的首要能力,是其他三项能力得以表现的前提。获取和解读信息,实质上就是审题。而审题,包括审读设问和审读材料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最  相似文献   

13.
《求索》1987,(3)
一、市场预测 预测是对于未来事变的预计或推测,但它不是凭主观想象的,而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根据主观经验和客观条件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预测是多种多样的,市场预测只是多种多样预测中的一种,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市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市场预测一般要分两步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审好题是做好习题的第一步。学生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由于审题不好,经常出现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的现象。审题的第一步要注意题型,如概念题、简答题、判断题、论述题,类型不同,要求不  相似文献   

15.
曹嘉懿 《现代领导》2005,(11):14-15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经济增长、技术更新、社会发展,其迅猛急剧的程度已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想象。美国的社会学家如托夫勒、奈斯比特等人,把这个时代看作是两个时代中间的“夹缝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容易产生一种“依恋于已知的过去,而恐惧未知的将来”的心理状态。对此,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樟杰说,剧变时代,通常人们最直接的表现是心理适应问题,而比心理状态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何适应这个剧变的世界。当今中国,这一状况尤显突出和尖锐……  相似文献   

16.
云南 后5·12     
《创造》2008,(7)
在人类地震灾难史上,"5·12"是一个坐标。它从已知和未知的所有层面,警示人们——防震抗灾救援的行为准则。云南作为地震多发地区,在后"5·12"时代,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因为"5·12",《创造》将目光瞄准了云南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地震预报到应急避难,从城镇建筑到乡村民居,从民政保障到紧急救援,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三审题意     
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审题的准确、清楚,是正确做好题目的前提条件。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三审题意。一审题意。即动笔前,先要把题目逐字逐句认真阅读一遍,思考一下:①该题的要求是什么,是一个方面还是几个方面;②该题考查  相似文献   

18.
声纹鉴定及其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手机、座机等现代通讯设备进行敲诈、勒索、恐吓、绑架、性骚扰等案件越来越多。声纹是通过声谱仪对语音纹理的描录,声纹鉴定是指通过声谱仪对未知人语音材料与已知人语音材料的语音学特征进行检测、比对和综合分析,以作出是否同一的判断过程。它能为确定案件性质、提供破案线索、印证其他证据、话者同一认定起到重要或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证据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证据的基本特征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三性说”,也有客观性、关联性的“两性说”,还有仅持关联性的“一性说”。合法性是法律制度层面的规范,不属证据本身固有的特征。客观性和关联性都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属性,具有事实特征的普遍性,它们都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为证据的基本特征。证据的真实性要求,体现了主体对证据的认识性。未知事实不是证据,事实要与人的认识相关联才成为证据。关联性分为客观关联性和主观关联性。客观性包含于证据的客观关联性中,合法性包含于法律证据的主观关联性里。证据的关联性应该是一种被人已知的关联性。“已知事实的关联性”,才是证据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带着兴趣,带着疑惑,带着无数的已知和未知,众多农民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技人员不停回答农民提出的果蔬栽培,禽畜养殖新技术的问题;在义诊服务台前,挤满了前来求诊求药的农民,计生服务站的工程师忙着给农村妇女进行计生检查指导,发放药具;司法工作人员热情接受农民法律咨询,发放资料;书法家挥亳为农民书写春联;闽剧院赏的精神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