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确认识和理解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路径与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路径与措施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把"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明伟 《探索》2004,(2):106-109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以人为本的要求深入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在实践中,我们要深刻领会"讲话"要求,不仅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同时还应通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尊重和发展教育对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这些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重要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与实践"三个代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5.
倪志安  李丽昆 《探索》2006,1(5):179-18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到底怎样理解"以人为本"才是科学的?以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分别站在不同的逻辑起点上,设计了递进式人的发展目标.毛泽东将拯救人、解放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首要目标;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中国人民的生存需求放在首位;江泽民在巩固温饱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命题;胡锦涛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从执政理念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将人的发展作为明确的价值目标落实到社会运行机制之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进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丁祥艳 《世纪桥》2012,(3):72-73
社会和人的发展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功能表现为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认同、社会共识的形成,渗透生态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等方面实现其"和谐"功能。  相似文献   

8.
公平范畴的社会哲学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光侠 《探索》2001,3(1):66-69
公平是社会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探讨了公平的含义、特征、价值论意义和公平的评价方法论原则.作者认为,所谓公平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称"或平衡关系.公平具有社会历史性、广泛性和客观性等特征.公平的价值论意义在于其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差别性原则、客观历史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永恒发展原则是公平的评价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甚多.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重新研究"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新兴媒体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空间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2.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医疗改革重在解决“贵”和“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们先后走访了东、中、西九个省市,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所闻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使我们切实感受到医疗问题,真正是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由于看病"难"和"贵",不少人有病不敢进医院."小病拖、大病挨,要死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比较普遍.就是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我们也遇到一位曾任厂长和工会主席的老共产党员,床下藏着一瓶滴滴畏.他说:"怕的是医疗费过高,不能把沉重的负担压给下一代!"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使GDP翻了三番的今天,看病问题却使得近90%的百姓为之却步和担忧,感到无奈和艰难?  相似文献   

15.
杭州 《理论建设》2020,36(1):99-104
通过对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回顾,其争论焦点可归纳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对于这两点,研究系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研究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推车撞壁’式"路径,另一条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社会主义--‘曲突徙薪’式"路径。学界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论战中局限性的研究并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过度关注了由外在客观条件造成的必然的不足--"外生的不足",而忽略了由内在主观条件造成的非必然的不足--"内生的不足"。应尽量排除两派共有的"外生的不足",聚焦于"内生的不足"。在"推车撞壁"式与"曲突徙薪"式两种观点的互诘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暴露了其国际视角逻辑的"内生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无助于论证其"曲突徙薪"式观点,还逐步演变为错误的理论,导致了错误的革命实践。对"内生的不足"的反思凸显了实践观点与辩证方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66年是"斗批改"思想演变历史进程中的第一个独立阶段。这一年中,"斗批改"思想经历了一个酝酿、提出并定型的过程。"斗批改"是一个无所不包但又缺乏实质性内容因而显得空泛的概念集群,深深地打上了"文革"所有的意识形态烙印。"斗批改"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文革"宏观而整体的运行规划和制度变革设计。  相似文献   

17.
"再论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和应采取的重大措施,需要在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中以准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为前提.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的等式说明,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方式需以深化领悟经济增长方式为逻辑起点.尽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心还在于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但它却是基于解决改革实践中的重大新问题,在尊重经济发展研究的逻辑演进基础上,注重从拓展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内涵体系入手,从更广阔的视野寻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递进与理论创新的思路,既符合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规范,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钱听涛 《党的文献》2003,2(1):80-83
中共临时中央 1 93 3年迁入中央苏区后 ,几乎代替了苏区中央局的领导 ,当年 4月以后 ,苏区中央局几乎不单独行使职权。这说明中共临时中央的确与苏区中央局合并了。但苏区中央局并未撤销 ,中共中央局即苏区中央局。中共临时中央从未用过中共中央局的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